新媒体视域下主流意识形态建设信息环境的嬗变及话语策略

2017-10-09 04:56姚小玲李悦池
江淮论坛 2017年5期
关键词:主流意识形态影响机制新媒体

姚小玲+李悦池

摘要:新媒体的不断发展已经对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的信息环境产生深刻影响。新媒体特质通过对传统权威的消解、主体个性的唤醒、传统思维方式的置换对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环境产生影响。在充分考量傳统媒体与新媒体差异的基础上调整主流意识形态话语建设的应对之策势在必行。重视话语力量积极构建网络传播话语体系,占领话语表达优势地位;加强对话意识顺应媒介传播特征,树立情理交融的意识形态教育观;增强善治观念掌握网络舆情监控权,重视新媒体传播导向作用是在新信息环境下建设主流意识形态的必然策略进向。

关键词:新媒体;主流意识形态;影响机制;建设走向

中图分类号:G20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862X(2017)05-0183-004

习近平同志指出,宣传思想工作就是要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1]也就是要立足马克思主义,进行具有创造力和生命力的主流意识形态宣传工作。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面对更为复杂严峻的国际形势,加强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建设需要汲取先辈经验,同时也要顺应时代发展脉搏调整意识形态建设实践路径,以期获得建设实效。

一、新媒体对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环境的影响

由新媒体为信息传播载体构建的舆论氛围是我国意识形态建设的主要信息环境,新媒体逐渐呈现出取代传统媒介成为信息时代主流传播载体的势头,其对主流意识形态建设产生巨大影响。

(一)新媒体去中心性逐渐消解传统权威

第三次科技革命之后世界范围内的科学技术飞速发展,以互联网技术为依托的新媒体以惊人的速度将多元异质意识形态导入我国。爆裂式信息增长使接受到多种意识形态、文化观念的人们以批判、质疑、问询的态度对传统权威进行审视。传统媒体时代在传统闭塞的媒介环境中,由信息不对称造就出的传统权威在新媒体时代不再一枝独秀,传统权威的神圣光环在新媒体构建的媒介环境中逐渐被解构。

新媒体利用技术构建多向交互的信息平台,凭借网络打破时空界限形成了去中心性的媒介特质。传统权威对信息的垄断解读被接受者多元理解取代,传统权威地位在新媒体信息境遇中逐渐被削弱。同时,新媒体构建了一个虚拟的网络平台,在虚拟世界中现实身份被弱化,个人的经历、财富、文化程度都在虚拟平台中得以遮蔽。因此在新媒体交流模式中,人们皆处于平等地位,在生活中被边缘化,话语权微弱的个体也能通过网络平台发声,这也正是新媒体去中心性特质的显现。

(二)新媒体唤醒了主体个性

在新媒体信息场域,个体在浩瀚信息中依据个人价值体系和道德标尺进行具有主体个性的判断。传统的中庸思想在新媒体环境中逐渐沉寂,取而代之的则是个性的飞扬。这种个性并非时刻与主流思想并行,新媒体对于异质话语的敏感使其更易获得大众注意。新媒体传播效力使非主流思想在更广的范围中传播,由新媒体构建的信息环境使具有强烈主体个性的观点得以放大。非主流观点通过新媒体平台表达其反叛诉求,于主流背离的过程中表达个体意愿,获得社会存在感。新媒体以其独特的特质构成平等、个性的内在意蕴。主体个性在理性判断、感性体悟、非主流反叛中迅速膨胀。这种主体性的张扬与反对权威的精神诉求构成了新媒体时代的精神特质。

(三)新媒体信息碎片化日益置换传统思维方式

在网络成为我们生活重要组成因素后,人们已经逐渐适应快节奏生活,大容量的信息环境,人们传统的思维方式也在新媒体时代发生改变。新媒体时代信息表达模式与话语传播呈现碎片化特点。互联网的出现将整个世界联系在一起,世界各个角落发生的事件都会即时转化为数字信号传向遥远的异国的某个电子终端。大量的信息涌入以及信息高速更新都使信息的接受者无法在短时间内形成完整的信息架构体系,在信息接受者的头脑中信息储存模式呈现“碎片”状。由碎片信息环境构成的现代语境使人们的思维方式更加习惯于对碎片或片段知识的汲取,而非系统理论知识体系的获得。

二、新媒体视域下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环境之嬗变

在新媒体构建的信息环境下,主流意识形态建设比传统媒体环境下意识形态建设面临更加巨大的挑战。

(一)参与主体从精英到大众过渡

在传统媒体环境中主流意识形态建设活动主要依托于报纸、广播、电视等介体开展,这些媒介主要由政府机关宣传部门领导,参与意识形态建设的主体构成多为学者、官员、研究员等人数较少的精英群体。应当说,传统意义上的主流意识形态存在话语体系陈旧、传播形式单一问题。[2]在新媒体环境中,参与意识形态建设的主体无论在数量还是身份方面都发生了转变。由于新媒体具有平等性、去中心性等特点,参与意识形态建设的人员数量增多,且身份更加多元,他们不仅限于意识形态理论研究者,还可以是在微博中具有影响力的大V、社会公知,甚至一个微信公众号的创建者都可以通过网络平台成为意识形态建设主体。这种主体身份多元化使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建设既带来机遇又迎来挑战。一方面,参与意识形态建设的人员增多,有利于主流意识形态的社会渗透,增加主流意识形态传播的范围。另一方面,人员的增加以及身份的多元增强了意识形态建设难度,尤其面临信息爆炸的时代,接踵而至的是权威意见的多元林立。[3]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不断加强主流意识形态自身吸引力,积极构建主流意识形态的“高势位”。

(二)信息环境从单纯到多元发展

在传统媒体环境中,主流媒介主要由政府或相关部门领导,信息环境单纯,主流意识形态建设总体风貌在我国呈现一体发展。但随着“两微一端”形式为主的新媒体不断发展,多元意识形态借助互联网的平台迅速涌入我国,使我国文化信息环境呈现纷繁复杂的状态。[4]多元信息场域的形成为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建设带来挑战同时也带来机遇。从有利方面看,在开放包容的环境中,不同意识形态碰撞有利于在比较中彰显主流意识形态的优势,不断树立我国主流意识形态信心。从挑战方面看,我国的意识形态建设环境从封闭走向开放必然要受到多样意识形态挑战。在新媒体信息环境中向公众传递的多元意识形态并非皆与主流意识形态一致,其中有些意识形态甚至同主流意识形态相悖,更有一些别有用心的价值观、意识形态、歪曲解读企图通过新媒体平台渗透至我国,动摇主流意识形态优势地位,成为触发社会不稳定的因素。endprint

(三)传播模式从被动到互动转变

处于新媒体信息环境中的意识形态建设平台形式更为多样与灵活。意识形态建设传播模式从被动接受向主体间互动转变,这一变化是新媒體与传统媒体之间差异在意识形态建设领域中的延伸。依托于新媒体的主流意识形态建设不再局限于单一的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单向媒介,而是借助互联网技术形成线上线下立体交互式的媒体互动平台。在传统媒介背景下,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的渠道较为单一,形式不够灵活,反馈机制较慢。而新媒体最大的特点在于其互动机制的即时性。新媒体构建出互动的意识形态传播模式,这种互动不仅限于意识形态传播者与接受者间,同样也存在于接受群体之间,在互动过程中意识形态建设主体身份在不断轮换。互动性质的传播模式使意识形态传播范围更大,时效更快,渗透力更强。

三、新媒体环境中主流意识形态建设话语策略进向

当前社会思潮多样化背景下,我国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必须不断创新方式方法,适时调整应对策略。[5]

(一)重视话语力量积极构建网络传播话语体系,占领话语表达优势地位

话语是思想表达以及信息传递最主要的符号载体。如何增强我国主流意识形态话语在网络平台上的影响力?这就需要积极构建适合网络传播场的话语体系,率先掌握网络话语主动权,在众声喧哗的信息环境中,将主流意识形态内容、理念、价值、意义充分表达出来是意识形态建设最为基础的一环。网络中的话语表达形式已经不仅限于文字符号,在人们对于视觉化冲击的追求过程中,图片化、影像化俨然已经成为话语表达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主流意识形态在网络平台上的话语体系建设要从话语形式和话语内容两个层面进行。从形式层面来说,顺应网络平台信息图像化发展趋势,将主流意识形态包含的概念、体系、理论用直观的图片、漫画、视频等形式展现出来,打破理论文字阐述的晦涩和疏离感,以更加适应网络信息传播特质的形式将主流意识形态相关内容表达出来。在理论阐释图像化的进程中,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相关部门已经进行了积极有效的尝试。教育部新闻办公室官方微博——微言教育,用漫画向大众解读高校思想政治课建设方向,将李克强总理在2017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教育改革发展关键词进行漫画展示。中国共青团网官方微博通过三分钟的RAP动画向网友展示两会的内涵、意义,普及两会知识。从内容层面上,深挖中国故事、创新中国表达、紧扣热点议题,掌握议题设置的主动权是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的必然选择。在网络环境中一些不和谐的声音时常出现,这些人悖离历史主流以偏概全在细枝末节处大做文章,企图以扭曲历史局部来推翻历史发展大局。此外,西方价值观及异质形态通过新媒体,以强势的西方概念曲解中国主流意识形态观点,捏造“中国威胁论”“历史虚无主义”等言论。这些现象的出现归根到底在于主流意识形态话语势弱以及网络议题设置被动。介于此,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相关事务部门要通过对中国故事的挖掘,创新中国概念用于国际表达,在对热点话题的追踪中通过中国话语阐释主流意识形态观点,将事实与理论联系,才能充分掌握网络信息场域中议题设置主动权,营造主流意识形态话语优势地位。[6]

(二)加强对话意识,顺应媒介传播特征,树立情理交融的意识形态教育观

传统媒体时代,传受关系分界清晰,传播者与接受者处于不同的传播向度。新媒体对传统媒体的冲击是现实的,它改变了前述传受关系的生态。[7]传统单向度的传播媒介制约着主流意识形态传播多维内心独白式的理论解读与讲授,而传播真正的目的究其本质则是参与主体双向互动对话,也只有在对话中生成的传播效果才是最理想的。单向度传播以其信息传播优势地位,形成了以理论、学术、权威为主的传播内容特质。当下建立在以互动机制为技术表征的网络平台上的主流意识形态教育以及建设已经不能仅停留在以理论特质为主要传播内容,势必要形成以对话为主导形式的情理交融的主流意识形态教育观以适应新传播媒介。对话建立在参与主体双方平等的基础上,这种平等就意味着强势冷峻的理论单向传授必然要被情理交融的互动所消解。情理交融的主流意识形态教育观,一方面要求主流意识形态教育在内容传递上要寓理于情,以情动人,以理明义。也就是说主流意识形态建设及教育不能局限于单纯理论推演与讲解上,使学究气占据主导。主流意识形态需要理论建树,但更重要的是将理论发展成果有效传播深入人心,获得民心民意,巩固人民基础。因此,调整主流意识形态教育表达形式,提升同新媒介传播特质的匹配度,是重要策略进向。另一方面也要求主流意识形态教育在形式上要顺应传播介体特质,在互动中促进主流意识形态内容的传播、消化、理解、吸收。网络媒介特质中包含的平等性、去中心化、互动性催生了网络“新意见群体”[8],这类网民根据其相同的价值观在网络虚拟空间中迅速凝结为意见群,以信息互动交流促进价值观的传播扩散并进一步将群体扩大。互动的力量在新媒介视域中不可忽视,因此主流意识形态教育要树立互动观,通过情理的互动消解误会、突破隔阂,使主流意识形态建设、教育在良性互动的形式下取得实效。

(三)增强善治观念,掌握网络舆情监控权,重视发挥新媒体传播导向作用

由新媒介构成的虚拟空间信息场域,信息来源渠道复杂,各种异质意识形态和多元价值观凭借数字技术充斥着虚拟网络空间。信息的冗杂以及文化现象背后隐藏的价值观输入使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建设面临着极为严峻的挑战及考验。[9]在这种网络环境中,任何社会热点话题都极易被炒作或被别有用心的不良分子曲解,并且通过网络匿名制度的掩护逃避现实责任。因此对于这种信息环境状况进行主流意识形态建设须增强善治观念,通过制度、法规、道德体系构建等多维机制进行网络信息场的治理。网络善治观念分为两个维度:重视网络舆情监控权的掌握、重视媒介导向作用的发挥。这种善治观念落实到具体实施层面就是要管与引相结合,共同发挥机制作用。

重视网络舆情监控权的掌握。我国网络技术发展同西方相比尚处于弱势地位,我国网络信息防御体系处于有待进步完善阶段。为了防止别有用心的分子借助媒介技术优势在网络信息空间渗透威胁言论,主流意识形态建设在重视网络舆情监控权争夺的第一步就是要在技术层面上突破西方技术强势控制,抢占网络舆情监控权高地,与社会化新媒介进行积极互动,发挥意识形态建设部门主动性与能动性,消解舆情反馈的延迟。以此为基底及时了解民意、及时反馈民愿、及时回应网络热议话题,是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建设主动性彰显的必然选择。[10]endprint

重视媒介导向作用的发挥。这种媒介导向作用可以分为舆论引导、社会心理调节、宣传平台阵地三个方面。充分发挥新媒体的舆论引导作用。在社会发生深刻变革时期,众多思潮涌入我国,文化交融与交锋使许多不良言论沉渣泛起,要充分利用新媒体对正确言论的引导,弘扬主旋律,同歪曲事实的言论进行斗争。通过对重大社会事件舆论进行积极引导,纠正舆论偏差,疏导群众疑惑,对热点话题进行正确详尽的解释。充分发挥新媒体社会心理调节作用。社会心理是指尚未构成意识形态的低级阶段,但其已构成社会意识形态的思想基础。新媒体逐渐成为我国现代化社会发展的信息境遇,主流意识形态建设部门通过发挥新媒体社会心理调节作用,对网络热点社会议题进行引导,解决舆论困惑,构建和谐稳定、平和宽容的社会氛围,使人民在正能量氛围中潜移默化形成平和社会心理,进一步增强人民群众对主流意识形态的心理认同,拉近主流意识形态理论与人民心里距离。充分发挥新媒体主流意识形态宣传平臺的阵地作用。新媒体是开放性的平台,借助于数字技术使信息的传播更加快捷,形式更为生动,充分满足当下人民群众的审美趣味,主流意识形态建设平台可以通过微博、微信公众号、红色网站等多维立体的以寓教于乐的方式向大众宣传主流意识形态理论。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的讲话[EB/OL].党建网.http://www.wenming.cn/djw/gbbd/xxhtwx/201607/t20160701_3487018.shtml.

[2]王玉珠. 大众狂欢到政治泛化——从热播剧《太阳的后裔》看韩剧的意识形态构建[J]. 新闻界, 2016,(14):65-69.

[3]杨晶. 政治信息网络传播的受众困境与出路[J]. 新闻界, 2016,(10):45-49.

[4]徐伟新.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主导意识形态建设[J].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03,(5):63-68.

[5]杨仁忠, 卢晓勇. 当前我国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的路径创新研究[J].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6,(6):42-46.

[6]张一.文化多样性语境下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建设要坚持“四个统一”[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6,(8):73-75.

[7]陈寿富.大数据背景下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发展战略[J]. 江淮论坛, 2016, (4):141.

[8]吴海江,杜彦军.互联网时代如何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主流意识形态建设——基于“自干五”现象的思考[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16,(2):34-40,91.

[9]王慧.网络空间主流意识形态建设应强化五个思维[J].党建,2017,(3):32-33.

[10]聂立清,朱源源.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建设微媒体影响与应对[J].思想教育研究,2016,(10):95-99.

(责任编辑 焦德武)endprint

猜你喜欢
主流意识形态影响机制新媒体
房地产投资对城市经济增长影响的分析
商贸流通业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机制及效率评估
互联网时代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和对策研究
城镇化进程影响居民福利的内在机制探究
新时期高校辅导员正确引导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的对策研究
新媒体背景下党报的转型探析
对农广播节目的媒体融合之路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
新媒体环境下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实现途径述评
警务监督对警民关系的影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