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翀
摘 要 科学技术就是第一生产力。提高民族科学素质,已成为持续增强国家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基础性工程。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自媒体逐渐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之一,自媒体在传播上拥有传播范围广、传播速度快、表达方式鲜活、传播效果持久等得天独厚的优势,将自媒体运用于科普传播将极大地推动我国的科学普及事业。但自媒体也存在其先天缺陷,在运用过程中要加强引导,严加监管,使其能够健康有序的发展。
关键词 自媒体;科学普及;传播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7)195-0092-02
科学技术就是第一生产力。在世界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为了更好的发挥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的重要作用,加强科学技术普及,提高民族科学素质,已成为持续增强国家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基础性工程。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自媒体逐渐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之一,特别是将自媒体运用在科普传播中,将会使得科学普及工作越发高效,有力推动加强全民科学素质工作的健康发展。
1 自媒体的定义
自媒体(We media)这一概念通常认为来源于硅谷IT专栏作家在2001年提出的观点,并在2003年被美国两位学者归纳为“是普通大众经由数字科技强化、与全球知识体系相连之后,一种开始理解普通大众如何提供与分享他们本身的事实、他们本身的新闻的途径”。
然而自媒体并不是现代互联网的伴生产物,从广义上讲,独立发表见解并能在一定范围内传播,都可以视之為自媒体。只是在信息传播不发达的年代,这种自媒体受传播方式和传播渠道的限制,其传播范围很小,无法获得良好的传播效果,因而影响很小,甚至可以忽略不计,被传统主流媒体所淹没。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这项对人类历史进程影响深远的技术,打破了自媒体固有的传播壁垒,使得自媒体在新时期焕发出了无比耀眼的光彩,人们才开始正视这曾经籍籍无名的传播方式。所以与其说自媒体是伴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蓬勃发展才产生的新生事物,不如说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给自媒体赋予人类充满时代象征的新内涵。
2 现代科学普及的特点
科学技术是一个复杂而庞大的体系,承载着人类社会进步的希望,是人类迈向文明的源动力。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其庞大而复杂的体系早已超出个人的能力范围,所以今天的社会如达·芬奇一般严格意义上的通才已经完全不存在,需要有很多研究面更窄而研究深度更深的专才才能共同承载。这使得社会上绝大多数人都存在或多或少的知识盲点。因而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科普传播不但没有逐渐失去其价值,而是比以往任何时期都有更加重要的现实意义。
从本质上说,科学普及是一种社会教育。作为社会教育它既不同于学校教育,也不同于职业教育,其基本特点是:社会性、群众性和持续性。科学普及的特点表明,科普工作必须运用社会化、群众化和经常化的科普方式,充分利用现代社会的多种流通渠道和信息传播媒体,不失时机地广泛渗透到各种社会活动之中,才能形成规模宏大、富有生机、社会化的大科普[1]。
自然科学与人类社会的相互作用生成了科学普及。也就说科学普及兼具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双重属性,科学普及的发展离不开科学技术的发展,同时,社会的进步也会加速科学普及的发展。因而随着互联网等一批新技术的快速发展,给社会带来了深刻的变化,也给科学普及打上了时代的印记。
3 自媒体在科普传播中的优势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尤其是以手机为载体的互联网技术的大规模应用,通过手机获取外界的信息已经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低头族”越来越普遍,无论是在地铁上、在公园里,几乎在所有场合都能见到低头看手机的人,这给自媒体搭建了广阔的平台,而科普传播通过自媒体的方式来实现,无疑有着无可比拟的优势和广阔的前景。
3.1 传播范围广,传播速度快
自媒体无论是通过微信、微博或是其他传播方式,都是借助大型门户网站作为其平台。而建立在互联网基础上的门户网站有着不同于传统媒体的特点。
首先,自媒体凭借互联网拥有不受空间限制的特点。传统媒体无论是书刊、杂志、广播、电视都会受到空间的限制,进而影响其传播范围,影响其传播效果。自媒体由于借助互联网的传播方式,这使得无论身处何地,只要能够接入互联网——无论是借由网线接入还是手机信号接入——都可以快速的获取资讯,这打破了传统媒体的在空间上的传播壁障,从而达到更广的传播覆盖范围,进而能够取得更好的传播效果。
其次,自媒体有着传播速度快的特点。信息传播,速度为王。传统媒体由于有采写、编辑、审核、发表等一系列流程,虽然在内容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上有着优势,但是这一系列流程无疑拖慢了传播的节奏,延缓了传播的速度。而自媒体由于发声主体为个人,没有繁复的流程,在信息传播中无疑会抢先传统媒体一步;同时,为了适应互联网的传播方式,自媒体有着内容精悍,言简意赅的特点,更兼自媒体平台功能设置人性化,使得自媒体在信息发布、信息转载上无疑有着更加明显的速度优势。
3.2 表达方式鲜活,受众接受程度高
传统媒体有着各种规范,无论是书刊杂志等纸质媒体的遣词造句还是广播电视的镜头场景运用,都有需要严格遵循的体例。这种严格的规范确保了表达的严谨和信息的准确,但也同时造成了和受众的疏离感,给人一种高高在的上仰视感觉。自媒体则以站在和受众同样的高度来阐述,这种平视的视角,天然让受众有一种亲切的感觉,进而能够提高受众的接受程度,强化其传播效果。
同时,自媒体所采用轻松自如的文字风格,以及图文混排、视频文字混排等现货的表达方式,对于现代人来说,无疑是很讨喜的方式。在互联网技术不断进步的今天,人们早已不能满足于单纯刻板的表达方式,“有图有真相”早已经成为人们衡量信息价值的重要标准。科学技术是人类文明王冠上璀璨的明珠,不易理解是其固有属性,科普传播则必须要客服其晦涩难懂的障碍才能为大众所接受,从而达到广泛传播的目的。而自媒体鲜活的表达方式恰恰符合科普传播的要求,能够更好的达成科普传播的目的。endprint
3.3 受众黏性大,传播效果持久
在没有电视的年代,人们习惯于用阅读和听广播的方式来获取信息;在其后电视普及的年代,人们会用大块的时间来看电视,通过电视来获取信息;当互联网时代来临后,人们在书刊杂志、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上投入的时间日趋减少,从传统媒体获取信息也呈现碎片化的趋势,传统媒体的受众粘性日渐降低。
从互联网的发明至今,已经走过几十个年头,依托互联网而发展的自媒体也经过了从泥沙俱下的纷乱年代,到逐渐走上打造品牌有序发展的道路。大浪淘沙中存活下来的自媒体,在品牌影响力的作用下,都有着动辄数十万、数百万乃至更多的粉丝群体,而这种粉丝群体有着相当程度的品牌忠诚度,从而使自媒体这种传播方式有着受众黏性大的特点。
科普传播天然具有自然科学的逻辑性和系统性,如果在传播手段上无法保持一定程度的受众粘性,那么科普传播就会呈现破碎和片面的状态,无法实现良好的科普效果。自媒体由于品牌效应,具有受众黏性大的特点,如果将自媒体手段应用于科普传播,将会使科普传播具有相当程度的系统性,从而极大程度的提高科普传播效果。
4 自媒体在科普传播中存在的问题
互联网的时代是独立思考的时代,互联网的时代是敢于质疑权威的时代。这种独立思考的精神固然值得肯定,但也给基于互联网的自媒体在科普传播中的应用蒙上些许阴影。
4.1 信息不对称,受众容易被误导
互联网的时代是眼球的时代,谁能够吸引眼球,谁就能掌握更多的话语权。而基于互联网的自媒体也难逃用噱头吸引眼球的怪圈,为了掌握更多的话语权,为了吸引更多的粉丝,有些自媒体无所不用其极,甚至有意打造信息不对称的状态来制造噱头。打开自媒体的页面,其中不乏“不知道就晚了”“真相令人震撼”“重磅消息”等夸张的字眼,甚至在信息不对称的条件下,故意制造紧张气氛。这些违反了大胆假设,小心求证的科学原则,特别是应用在科学普及传播上,这将是对科学普及甚至是对科学的一种伤害,这将在相当程度上使受众被误导。不但降低科普传播的效果,而且有可能会造成大众对科学普及的抵触,进而增加科学普及传播的难度。
4.2 过分解读,局部夸大,表达失实
过分解读是自媒体的常用手段之一,前一阵“腌肉熏肉致癌”的消息通过自媒体大肆传播就是过分解读,局部夸大,表达失实的典型案例。消息已经发布就在人群中快速传播开来,很多民众不辨真假纷纷转发,甚至一度造成了民众的恐慌,严重扭曲了科普传播的初衷。虽然后来经由“不谈剂量只谈毒性都是不负责任的”发声解除了民众的恐慌情绪,但是事后回想,如果不是权威媒体应对及时,恐慌可能會进一步升级,给自媒体科学普及打来极大的伤害。
4.3 监管薄弱,谣言、伪科学泛滥
随着互联时代的来临,自媒体已经获得了快速地发展,然而恰恰是因为自媒体的发展速度过快,相对完善的管理机制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将自媒体应用于科普传播,如果没有有力的监管,就会给谣言和伪科学以可乘之机,特别是披着科学普及的外衣也将更有其脾性。在监管薄弱的状态下,借由自媒体推动的科普传播就像一把双刃剑,既可以推动科学普及更快更好地发展,也可能是谣言和伪科学的温床,给科学普及带来伤害。
5 几点建议
随着自媒体影响力的逐步显现,将自媒体与用于科普传播中也给科学普及开辟了一条新路。然而这对于科学普及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更好的发挥自媒体在科普传播的作用要注意以下几点:首先,权威要发声,正确引导自媒体。自媒体在科普传播中固然作用明显,但权威不可以失声,不但要发声,更要起到引导自媒体的作用,形成层次搭配的科普传播态势。其次,要加强监管,培养自媒体的自律性。督促自媒体平台建立企业负责监管机制,过分解读,表达失实、有误导倾向的自媒体言论扼杀于萌芽。
综上所述,与传统媒体相比,自媒体在传播上拥有传播范围广、传播速度快、表达方式鲜活、传播效果持久等得天独厚的优势,将自媒体运用于科普传播将极大地推动我国的科学普及事业。但自媒体也存在其先天缺陷,在运用过程中要加强引导,严加监管,使其能够健康有序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刘金寿.现代科学技术概论[M].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7.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