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贞贞+宋娟娟
摘要:国际结算课程是经贸类专业的核心课程,具有较强的理论性、操作性和实务性。本文分析了当前国际结算课程教学方法存在的主要问题,阐明要培养“能力本位”的高素质国际结算专业人才,需从教材选用、教学方式、教学内容、师资队伍、考核方式等方面进行改革,以实现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教学目标,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关键词:国际结算;能力本位;教学改革;应用型人才培养
随着我国“一带一路”等战略的实施,尤其是重庆作为“一带一路”建设、长江经济带以及自贸试验区发展的重要城市,越来越多的国内企业参与国际竞争,对外贸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这种需求不仅体现在数量上,更体现在质量上。它要求外贸业务人员具有一定的综合业务素质,不仅能熟练处理信用证、准确填制全套外贸单证、熟悉外贸函电的写作等,而且要有能从业务需求出发,整合各个相关科目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国际结算作为高等院校国际贸易专业和国际金融专业学生必须要掌握的一门重要实务课程,其特点是理论和实务并存,并以实务操作为主。该课程的理论层面主要体现在课程内容中众多的国际惯例、规则和法律条文;实务层面主要体现在如何在众多国际惯例、法律条文和规则的指导下进行实际的操作。在国际结算的课程教学中,我们常常发现教学内容不好把握,不讲条款,实务讲解没有依据;讲条款规则,学生觉得枯燥乏味。学生普遍反映国际结算难学,仅凭课堂上的讲解和想象,没有实践操作,似懂非懂。特别是学生从事实际国际结算工作时,不能很快进入角色,学生的应用能力不能满足银行和外贸企业的岗位需求,表现为学生在学校掌握的知识与社会实践脱节,企业抱怨其实际业务能力太差,有的甚至连撰写英文函电或信用证审核都不熟悉,企业需要对其进行二次培训,这种教学方式不符合该课程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教学目标,是教学的失败。
一、国际结算课程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教学手段落后,实践性教学环节重视不够
国际结算课程具有较强的操作性和实务性,对实训场所和实训软件有一定的要求。目前高校国际结算课程的教学方法偏于简单化,陈旧化,突出表现在教师以理论讲授为主,上课老师讲概念、讲流程、讲操作、讲例题,下课学生做作业,学生被动学习。这种传统的教学方法虽有利于知识的传授,保持了学科的系统性和完善性,但不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不利于学生主观能动性的调动。即使少数学校增加了实验教学环节,实行了一定程度的案例教学和双语教学,但由于课时的限制,只能对国际结算方式的主要环节进行实践操作,无法对完整的国际结算过程进行模拟操作。
2.教材内容与实践脱节,教学课程体系不合理
国际结算实践发展迅速,而现有国际结算教材理论知识偏多,实训操作偏少,内容滞后。例如,书中票据、单据等往往只是以空白样本出现,缺少票据和单据的实务范例。学生对各种单据只能简单识别,并不能独立完成各类单证的缮制。近些年来,银行保函、备用信用证、国际保理、福费庭等方式由于其简化的手续、便利的融资优势,成为国际贸易新兴的结算方式。但部分高校的国际结算内容并未设置这些内容。即使一些院校安排了相应课时,教学的重点仍放在结算工具和结算方式方面,忽视了贸易融资业务。
国际结算课程中很多概念、术语的理解都必须借助于一些相关课程的知识。例如,进出口税费计算涉及税务和国际贸易知识,填制国际结算单涉及进出口单证知识等。有些学校在制订专业培养计划时只注重开设国际结算实务课程而忽视了相关课程,或者先开设国际结算课程,后开设相关课程,这都让学生在学习国际结算课程时预备知识不够,加大了学习的难度,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教师本身实践技能较弱,尤其是“互联网+外贸”实战经验的师資不足
目前,担任《国际结算》课程的教师大多是从学校到学校,没有企业或银行结算的相关工作经历,教学过程中重理论、轻实践,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较弱。加之当前职称评聘考核制度不合理,一部分教师在科研方面投入过多的时间和精力,没有足够的动力去更新专业知识、把握国际贸易的新动态,特别是在跨境电商背景下,国际结算突破了传统的方式,新型的网络化、电子化的支付方式越来越普遍,教师的教学内容跟不上当前国际结算发展的新趋势,课堂教学与实践严重脱节,不利于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应用型人才。
部分高校虽然也聘请企业、银行等一线专家作为兼职教师,但由于配套机制不健全,专家并没有真正参与到日常实践教学中来,往往只是以座谈会、讲座等简单形式与学生进行有限的交流,包括校内实践教学和毕业实践在内的指导环节中只是挂个名,没有真正发挥他们的作用。
4.考核方式单一,评价机制有待完善
考核不仅是衡量学生学习效果的手段,也是引导学生注重学习过程的重要指挥棒。《国际结算》通常采用的考核方式是平时成绩加期末考试的传统形式。平时成绩由考勤、课堂参与度、作业完成情况等组成,一般占总成绩的30%;期末考试采用闭卷形式,侧重于概念、原理的掌握,一般占总成绩的70%。在这种考核机制下,学生考前临时“抱佛脚”,然后“60分万岁”;考后知识全部“交还给老师”。显然,这不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更不必说提高实际操作能力了。
二、高校国际结算课程教学改革方案
1.采取多样化实践教学方式,突出“教师主导、学生主体”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是教学的主体,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很难得到发挥。而实践性教学通过案例教学、实验教学、情景模拟教学、双语教学等多元化、实践性强的教学手段和方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动手能力。
(1) 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的最大特点就是以贴近结算工作实际而增强了教学的吸引力和互动力,促使学生综合地运用所学知识主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使学生将所学知识迅速转化为应用能力。学生除了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外,还要组成课外学习小组,通过资料搜集、案例讨论、推演计算等完成学习任务。endprint
(2) 实验教学法
在实验教学中,学生通过上机操作,理解并掌握国际结算方式的业务流程。比如,在讲票据时让学生上机制作各种票据,在讲信用证及单据时让学生制作信用证及各种单据,并进行审单,使学生有个直观的感受,增强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3) 情景模拟法
情景模拟法是通过设置工作场景,让学生体验仿真环境,扮演工作岗位的角色,熟悉不同岗位角色的工作任务和流程。这种教学法能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紧密结合,极大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兴趣。如信用证、汇款、托收、银行保函、国际保理、备用信用证等结算方式的业务了流程,汇票、本票、支票等结算工具的制作与票据行为等内容的教学都适合采用情景模拟教学法。
(4) 双语教学法
在国际结算课程中推行双语教学是由该课程自身的特点决定的。国际结算主要讲授进出口贸易及非贸易结算工具、结算方式及结算过程中的融资方式等。国际结算业务既涉及商业银行的外汇业务部门,又涉及外贸企业、运输公司、保险公司等众多相关单位和业务环节,但无论在哪一个环节、哪一个单位,在国际结算业务中所出具、办理的各种单据、票据均使用英文来制作。所以,为了使学生毕业后顺利地进入实际工作环境,提高学生从事国际结算工作的能力和水平,双语教学是十分必要的。当然,在双语教学的过程中,教師要考虑学生的英文水平,必要时辅之以汉语解释。
2.自编或精选实践性强的应用型本科教材,完善教学课程体系
应用型人才培养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教材要遵循“理论够用”、“实践教学贯穿始终”的原则。鉴于传统教材内容理论性强、时效性差等弊端,应用型本科应该选用难易适度、详略得当、更新及时、理论与实务紧密结合的教材,也可与企业合作编著项目化和模块化教材。
再者,国际结算课程的教学内容与国际贸易专业其他专业课内容是有一定联系的,教研室在制定专业培养计划时,应做好专业课内容的衔接和互补工作,注意课程开设的前后顺序,不断完善教学课程体系。
3.大力开展“请进来”和“走出去”实践性教学活动,建立“双师型”师资队伍
请进来:学校可邀请外贸行业、银行部门的相关专家不定期来校指导交流,共同完善课程的培养目标、教学内容,使技能训练与岗位要求相协调,培养目标与用人标准相协调。
走出去:教师可利用假期开展工程实践,到国际结算岗位一线接触实际的国际结算业务,在实际操作中学习国际结算业务的全过程,更新国际结算专业知识,积累业务经验,培养和提高“双师型”素质和能力。从而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将自身的岗位实践案例与专业理论知识结合起来,增强学生的接受能力和学习兴趣。
4.改革考试制度,丰富考核方式和内容
在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下,应建立以知识、能力、素质为内容的更加科学合理的考试评价体系,采用多样化的考核方式,如阶段性测试可采用笔试(开卷或闭卷),实践环节采用实训练习+实训报告的方式,课堂表现采用“翻转课堂”的方式等等,避免“一纸定乾坤”。教师应加强过程性考核和实践性考核的力度,改变传统的单一理论考核做法,这样既可以更为全面地考核学生的应用能力,还能考察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创新能力等,使得考试真正为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服务。
三、结论
在“能力本位”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下,要提高《国际结算》课程的教学效果,将教学改革落到实处,还需要多方配合。首先,学生必须拓展知识面,加强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全面提高素质;其次,教师要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既要熟谙专业又要精通英语,且要有丰富的国际结算实务操作经验;再次,学校相关决策部门要了解企业的岗位需求,重视实验室设备的资金投入,加强校企合作,鼓励以赛促学,给学生创造更多的实验实训实践机会,为社会培养出更多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李向东.高校“国际结算”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J].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08(4):5-6.
[2]赵璋、李江、魏伟.国际结算课程的教学模式探索与研究[J].改革与开放,2009(11):212-214.
[3]谢琦.高校国际结算课程教学方法的探索[J].科技信息,2010(29):542-543.
[4]潘天芹、孙钰.“国际结算”课程实践教学体系的整合[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0年增刊:209-211.
[5]杨莉.新经济形势下基于业务需求的国际结算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6(23):99-100.
[6]宋蔚,邹超.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国际结算》课程实践教学改革探索[J].北京城市学院学报,2017(1):35-38.
本文系重庆大学城市科技学院2017年度校级教改项目:独立学院“能力本位”主导下《国际结算》课程改革与应用型人才培养(项目编号:YJ1719)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重庆大学城市科技学院,重庆 402167)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