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家禽业发展的短板与转型破题思考(上)

2017-10-09 02:59:26山东省畜牧总站杨景晁
农业知识 2017年35期
关键词:家禽业肉鸡产业化

山东省畜牧总站 杨景晁

我国家禽业发展的短板与转型破题思考(上)

山东省畜牧总站 杨景晁

近年来,随着家禽业的迅猛发展,在快速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肉、蛋等食品需要同时,由于种种原因,比如生产模式、发展模式转化滞后、日益趋紧的资源环境约束等;特别是片面追求产出和经济利益而与客观规律相背离的行为和做法,带来了很多负面现象和问题,比如抗生素残留、食品安全、疫病风险、公共卫生、环保等,制约着产业自身发展,也给从业者和公共服务管理部门造成了很大压力与挑战。

一、现代家禽业特点与趋势

1. 生产水平不断提高。近些年来,我国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鼓励家禽业做大做强,在饲养管理、疫病防控、食品加工、废弃物处理与利用等技术领域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生产水平大幅提高,并逐渐与国际接轨。白羽肉鸡饲养的欧洲指数从“十一五”末的260左右,提高到300以上,生产水平较高的企业甚至达到380以上,料肉比降至1.6∶1以下,笼养模式的部分场户已突破1.5∶1;黄羽肉鸡快速型、中速型、慢速型特色突出,快速型生产性能接近白羽肉鸡,慢速型在保持肉质优势基础上生产水平和效率大幅提高;蛋鸡产蛋期成活率超过90%,料蛋比可达2.1∶1;肉鸭28日龄活重达到1.85千克,料肉比可达1.65∶1。

2.消费市场不断拓宽。从生产供给看,我国白羽肉鸡、黄羽肉鸡、817、麻鸡、肉鸭、鹅等品种齐全,蛋鸡有引进品种、自主培育品种以及肉蛋兼用的地方品种等,还有少量特禽;加之禽产品加工业的快速发展,逐步开发出了系列化的禽产品,如冰鲜产品、冷冻产品、调理品、熟食制品等,辅之部分活禽交易,能突破地域、饮食文化和习惯等限制,并能适应多元化消费需求,消费市场日益开阔。在支撑起国内消费需要的同时,积极开展对外贸易;在日本、韩国和香港、澳门、欧盟等传统出口地区基础上,近年来又开拓了沙特、阿尔巴尼亚等新兴市场。

3. 梯次性走向产业化。我国家禽产业化发展迅速,龙头带动较强,与其他畜禽品种相比,产业化起步早、发展快、成效好。诸城外贸有限公司开启了我国肉鸡产业化发展的先河,经过数十年的发展,良种供应、设施装备制造、投入品生产、产品加工与深加工、流通贸易等支撑体系逐步健全,并涌现出了温氏、九联、六和、中慧等一大批集饲料生产、养殖、加工、销售于一体的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成为国内肉鸡产业化发展的领跑者。进入21世纪,新希望六和、华英、和康源等龙头企业率先引领了我国肉鸭产业化发展步伐,发展势头迅猛。最近几年,由于消费市场的带动,鹅业也有了产业化发展的趋势,部分企业也在积极探索产业化发展路径,并取得了初步成效。

4.产业功能不断拓展。随着生产的扩大和专业化发展,家禽业开始形成独立的产业,其功能以为社会提供肉、蛋等产品为主,承担着“保供给”的职能;家禽粪便是种植业重要的有机肥原料,可用来改善土壤结构、满足种植业生产需要,在衔接种养结合、维护农业生态良好运行以及生态修复、生态补偿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随着社会发展,家禽业的文化价值、休闲娱乐价值、生态价值、科普宣传教育等功能也不断凸显,家禽业也成了传承文明、保持物种多样性的重要手段和载体。

5.需求倒逼生产转型。随着经济社会发展的进步和产业自身发展,“保供给”已不成问题,人们的消费需求不断提高、消费理念也不断发生变化,生态和环保理念日益深入人心,更加注重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饮食的文化属性得到了进一步凸显,动物福利也开始受到越来越多的人关注和重视;同时,也面临着资源环境约束日益趋紧的外部压力,这就要求“保供给”的质量需要不断提高并实现“保供给”这一过程的调整、转变、优化,从而倒逼着生产供给转型。

二、 当前家禽业的短板

1.供给与消费衔接不畅。一是高档、优质禽产品供给不足,产品加工是短板,尚未对消费市场进行精确分割与细分,供给与消费明显脱节,结构性不足与过剩并存;禽蛋产品较为单一、尚未形成产业化加工,小作坊式生产在支撑着主体消费市场,产品附加值低;快长型肉鸡、肉鸭等产品品质、风味、口感难以适应中国人的饮食需求。二是品牌少,多数生产企业缺乏特色产品和拳头产品,影响着大众消费、特色消费的拓展。三是受生产、流通等多环节影响,食品安全风险依然存在。

2.养殖与种植脱节严重。由于长期以来的政策引导,为快速满足畜产品需要,将过多精力放在扩大生产上,忽视了顶层设计和长远规划,养殖生产是根据市场来设计,并未考虑粪便的消纳能力;同时,有机肥开发、推广应用滞后,配套技术体系不完善,政策引导和扶持弱,导致饲养规模、生产布局与粪便消纳用地不配套,养殖废弃物不能充分利用,养殖场配备粪便储存、处理设施的很少,粗放型养殖模式占比较高,在蛋鸭、鹅等水禽上表现更为突出。特别是近年来接连出台“土十条”、“水十条”等环保政策,更对养殖业提出了严峻挑战。

3. 计划与市场难以融合。就像一枚硬币,市场配置资源与计划配置资源应该是市场经济的一体两面,两者相辅相成,发达国家的市场经济或发达的市场经济虽然具有高度自由的特点,但同时具有很高的宏观调控能力和行业自我调控能力,以维持经济的良好运转。从我们的经济运行和产业发展看,虽然市场放开了,发挥了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但宏观调控能力和行业自我调控能力跟不上,从而导致出现生产盲目无序、低水平重复生产、行业动荡频繁等一系列问题。

4. 风险与收益不相匹配。按照经济学原理,风险和利润是呈正相关的关系;但当前从承担风险和利润分配实际情况看,风险与收益明显失和。据分析,养殖环节承担着85%的风险,仅分配了15%的利润,而其他环节只承担15%的风险,却分配者近85%的利润,这是不正常、不公平的。养殖环节和养殖从业者在为整个产业的风险兜底。

5.产业运行质量和效益低。我国家禽业发展过程中,过于追求数量,但忽视质量的现象较为凸出;虽然产业规模大、产品供给数量位居全国前列,但产业运行的质量和效益较低。多数企业科技水平较低,具有核心技术和核心竞争力的企业较少,比如在育种方面,很多种禽企业虽然规模大,但是以引种为主,自主育种水平明显滞后。家禽生产中,低水平、同质化生产的现象严重,消耗大量的土地、饲料等资源,但产品质量不过硬、议价能力差,制约了产业效益提升。

6.主导饲养品种适应性差。在现代家禽育种过程中无论追求产蛋还是长肉的选育,都是以生产性能作为选择方向,却没有考虑到动物的适应性,也很少或者几乎不考虑肉质、品质等选育指标;因此在逐步的选育过程中,动物对环境的适应性是在退化的,这包括抗病能力的退化。与此同时,为了让适应性、抗病力逐步降低的动物能维持较好的生长,我们只好采取各项措施,包括用药、特别是抗生素的使用,这又造成了病原的选择性进化,即病原的威胁原来越大,从而造成了动物机体抵抗力和病原发展的不对等。

7.生物安全形势较为严峻。从全国看,家禽业安全生产中存在着一些不确定性和不稳定性因素,对疫病防控,不同地区、不同企业间缺乏联防联控的机制和行之有效的方案措施;病原变异,旧病未除、新病增加的现象严重,严重威胁着养殖生产。从养殖个体看,很多养殖场没有科学的选址和布局;不少养殖场生物安全管理制度形同虚设,生物安全措施不到位,病死禽严格做无害化处理的比重低;地下水污染现象严重。这给规模化、集约化生产带来了严重挑战。

8.生产组织模式相对落后。一是小规模、大群体生产现象依然突出,在蛋禽尤为明显,据相关调查存栏蛋鸡1万及1万只以下的养殖户占到47.49%左右,10万只以上的仅占6.70%左右,蛋鸭养殖则以存栏1万只以下的场户为主体;这不利于实现生产与供给精准对接以及开展生产调控和管理。二是合作机制不畅,缺乏高效的分工与协作。横向看,不同生产单位、企业各自为营,不能有效共享发展资源和实现优势互补;纵向看,产业链各环节衔接不畅,不利于充分发挥全产业链各要素的作用以及整体效益提升。

(未完待续)

猜你喜欢
家禽业肉鸡产业化
非织造材料产业化新进展
肉鸡腹水咋防治
今日农业(2020年18期)2020-12-14 19:08:44
观赏石产业化和金融化初探(一)
宝藏(2018年12期)2019-01-29 01:51:34
富硒有机缓释肥产业化迈出大步
系统产业化之路
肉鸡常见腹泻病的诊断和治疗
兽医导刊(2016年12期)2016-05-17 03:51:44
蛋鸡和肉鸡
蛋鸡和肉鸡
家禽业之考
民生周刊(2013年14期)2013-08-15 00:47:02
中央财政拨付3亿元支持家禽业稳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