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坤+严志慧+张康+王艳龙+韩鼎+张星+肖萍+薛静+王偲+方义
摘要:指出了推行茶园绿色防控技术模式是确保茶叶质量安全、提升茶叶品质、打造茶叶品牌,实现茶叶增效、茶农脱贫增收的重要抓手和载体。汉中茶园通过推行绿色防控技术取得了显著成效。为进一步提升汉中茶叶质量安全水平,通过推行健康生产、加强监测预报、实行物理防治、推广绿色模式、慎用化学防治、建立追溯体系、强化人才培养等8个方面构建汉中茶园绿色防控技术模式。
关键词:茶园;绿色防控;模式构建;茶叶;汉中
中图分类号:S4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7)17-0123-02
1 引言
汉中属于江北茶区北缘绿茶生产基地[1],自古是我国贡茶、名优茶的知名产地和茶马互市的重要集散地[2],在我国茶叶发展中有着重要的历史意义。汉中茶叶生长环境具有“海拔高、纬度高、云雾几率高、富含锌硒、远离污染”5大优势,茶叶品质具有“形美、香高、味醇、耐泡、保健”5大特点[3]。近年来,汉中茶叶规模不断增加,茶叶品质不断增强,茶叶品牌的影响力不断提升,茶产业已成为秦巴山区农业主导产业和群众脱贫增收的富民产业。截至2016年底,全市茶园面积达到113.2万亩,产量5.12万t,产值67.6亿元,汉中茶叶区域公用品牌价值18.99亿元。2017年5月,汉中仙毫被农业部评为“中国茶叶优秀区域公用品牌”,汉中仙毫已成为汉中茶产业发展的一张响亮名片。
2 汉中茶园病虫害发生及防控成效
2.1 汉中茶园病虫草害调查
汉中属南北过渡带,生物类型多样。据调查,汉中茶园主要虫害有假眼小绿叶蝉、茶毛虫、茶尺蠖、茶蚜、茶蓑蛾等,病害有白星病、茶圆赤星病、茶饼病、茶煤病、茶轮斑病等,草害常见有稗草、艾蒿、狗尾草、白茅草等。其中,在个别茶区发现并发生危害的茶毛虫、小绿叶蝉、茶网蝽,茶饼病、茶白星病,对茶叶生产造成一定危害,影响了茶叶质量和效益的提升。
2.2 病虫害防控成效
通过对汉中茶园病虫害防控实践,一是基本掌握了茶园主要病虫害的种类,对茶树品种选择、优化布局、茶园管理等积累一定技术基础;二是对茶区主要病虫种类的生物学特性以及主要天敌种类已基本明确,逐步开展利用害虫趋光性、趋化性防治害虫;三是逐步利用生物防治如有益微生物、天敌等进行防治;四是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的安全合理使用等方面已积累了一定的资料,为安全、合理、有效、经济的病虫防治奠定了基础。截至2016年底,全市有19947亩茶园通过无公害认证,37620亩茶园通过绿色认证,90000亩茶园通过有机认证,有清洁连续化生产企业40家,生产线81条。
3 主要采用的防控技术措施
3.1 农业防治
3.1.1 茶树品种选择搭配
根据不同茶树品种对病虫害抗性不同,选用对当地主要病虫害种类抗性强茶树的品种,采用老茶园低产改造、新建无性系良种茶园、不同茶树品种搭配,避开单一品种大面积种植的方式进行预防。
3.1.2 茶园生态环境改善
茶园里害虫和天敌的组成比例与茶园环境有关。规模化集中连片茶园的群落结构简单,虫害易大面积暴发,对茶园危害严重。通过保护茶区原有的树林、植被,在茶园四周不宜种植茶树的陡坡、山顶、山脚及空隙地种植覆荫树、设置防护林带等,在有条件的茶园放养适量鸡、鸭、鹅等,提高茶园生态调节能力。
3.1.3 加强茶园科学管理
通过改善茶园水肥条件,增进茶树营养,增强茶树生长势,提高茶树抗逆性。此外,生产上常用中耕除草的方式将表层土、落叶层中的一些害虫翻入土壤中、土壤深处的害虫翻到地表,既减少了草害,又达到了减少害虫数量的目的,还能改变茶园的生态环境。
3.2 物理防治
3.2.1 人工捕杀
人工捕杀是茶园传统虫害防治方法。根据茶园害虫发生发展规律进行捕杀,如茶毛虫喜欢将卵成堆的产在茶树的叶片背面越冬,因此在每年11月至次年3月摘除叶背越冬卵块,其1~2龄幼虫群集在叶片背面,被害状明显极易发现,人工采除病叶可减轻病害或将带虫的枝叶剪下捕杀。
3.2.2 物理诱杀
目前,汉中茶园主要采用灯光诱杀、色板粘杀、糖醋液诱杀一种或多种方法进行物理诱杀,以减少病虫的发生。其中灯光诱杀主要针对茶毛虫、茶尺蠖、茶卷叶蛾、星天牛象甲毒蛾等;色板粘杀主要针对茶尺蠖初孵幼虫对黄色、茶蚜对黄绿色、茶黄蓟马对黄色和绿色、茶假眼小绿叶蝉成虫对琥珀色都有趋性进行粘杀。小地老虎、斜纹夜蛾等虫害一般用糖醋液涂抹在茶园诱杀容器的底部和器壁上,成虫进入取食时,被粘住或中毒而死。
3.3 生物防治
汉中茶园生物防治主要措施有保護和利用茶园中害虫天敌,如蜘蛛、瓢虫、寄生蜂和鸟类等,减少对天敌的伤害;通过种植行道树给天敌创造良好的栖息、繁殖场所,在幼龄茶园种绿肥或饲料,茶园周边保留一定数量的杂草或种植蜜源植物。
3.4 化学防治
化学防治具有高效、简便、受环境影响小的特点。当病虫害暴发时,化学防治在短时间内可收到较理想的防治效果。常用农药有微生物源农药、活体微生物农药、动物源农药、植物源农药、矿物源农药,防治药物有农用抗生素、鱼藤酮、除虫菊、石硫合剂、波尔多液等。汉中茶园生产上常用的防治手段主要有石硫合剂、百菌清、甲基托布津、杀螟松等。
4 汉中茶园绿色防控技术模式构建
4.1 推行健康栽培
4.1.1 做好茶园规划
茶树是多年生木本经济作物,做好茶园规划是确保茶园持续生产,实现茶企增效、茶农增收的关键。新建茶园宜选择山地和丘陵的平地和缓坡地,坡度不超过25°,有效土层达60 cm以上,耕作层有机质含量>1.5%,pH值5.5~6.5,茶园周围至少在5 km范围内不能有排放有害物质的工厂、矿山等,与一般生产茶园、大田作物、居民生活区的距离在1 km以上,且有隔离带,茶园规划力求把茶、林、渠、道有机地结合,做到既能适应机械化,又便于茶园管理。endprint
4.1.2 选用优良品种
新茶园建设时,注意选择搭配不同优良茶树品种,避免单一品种大面积种植。选用角质层较厚抗病虫害、丰产稳产的名优茶树品种发展新茶园、改造低产老茶园,增强茶树抗病虫能力。同时,在建园时选择桂花、樱花、银杏、枇杷等树木间作,美化环境、调节茶园小气候,增加茶园观赏性。
4.1.3 强化科学管理
开展测土配方施肥,以有农家肥等机肥为主、合理施用无机肥等提高茶树抗病虫能力;及时分批多次采摘,及时修剪,抑制假眼小绿叶蝉、茶橙瘿螨、茶白星病等危害芽叶的病虫,减少虫口密度和病源基数,对趋绿性强的害虫有较好的防治作用;同时利用修剪枝叶压肥,可以改善土壤。
4.2 加强监测预报
以现代农业园区、茶园基地为平台,建立全市茶园茶树病虫测报体系,在各县科学设置茶树病虫害监测点,时时监测监控全市茶树病虫害发生情况,做好茶树病虫害预报预测及防控等,定期做好重点时段部分害虫监测防治情况上报,为全市茶园绿色统防统治提供科学支撑。
4.3 实行物理防治
在茶园的中心或坡顶地带,按照每10~20亩1盏的标准安装太阳能杀虫灯,控制茶树茶毛虫茶尺蠖星天牛等害虫的危害;按照蓝黄板30张/亩,黄蓝相间的安放标准,平均分布,垂直插于茶蓬间,底端离茶蓬高度为10~15 cm,以黄色面主要诱杀假眼小绿叶蝉、粉虱、翅蚜虫等。此外,在茶毛虫等虫害初期,还可采用人工捕杀或利用性信息素誘捕器诱杀等。
4.4 加强生物防治
做好有益微生物防治,如多角体病毒等防治茶毛虫、茶尺蠖等鳞翅目害虫;加强植物源农药苦参碱,防治危害初期及早、尽快防治小绿叶蝉等害虫;充分利用天敌防控茶园茶尺蠖、假眼小绿叶蝉等。
4.5 慎用化学防治
按照农业部推荐标准,合理选用高效、低毒、低残留生物农药和环境友好型农药;在矿物源农药中允许使用硫制剂、铜制剂,严禁使用剧毒、高毒、高残留、致癌、致畸、致突变农药。
4.6 推广绿色模式
以现代农业园区为平台,在茶叶的生产过程中,要将生产过程产生的废弃物回收再利用,提高资源利用率。加快推广“猪+沼+茶”、“茶+家禽畜”等生态茶园模式,通过逐步改善茶园小气候,增加物种多样性,形成良性循环生态系统,提升茶园自身病虫害防治能力和茶园综合效益。
4.7 建立追溯体系
建立茶园绿色防控技术台账,全市各监测点做好病虫害预防、预报、防控记录,科学防治时间、技术手段登记记录,做好茶园各项农业、物理、生物、化学防控全程完整记录,做到绿色防控全程可溯源。
4.8 强化人才培养
为做好茶园绿色防控,提升茶园建设管理水平,应充分利用汉中茶叶职业技术学校、汉中市茶叶现代农业园区平台,积极与国内外茶叶研院所、大专院校开展战略合作,全力做好茶园绿色防控专业技术人员培训及防控技术的引进示范推广,强化茶园绿色模式构建人才和技术保障,为汉中茶产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技术基础和智力支持。
参考文献:
[1]宋金枝.陕西是我国江北茶区最大绿茶生产基地[J].西部大开发,2016(7):26~27.
[2]张巧宁,何 红.汉中茶文化旅游开发意义与策略[J].湖北文理学院学报,2014(2):54~57.
[3]刘 利.十年磨一剑 砺得茶飘香“汉中仙毫”的品牌之路[J].西部大开发,2016(7):58~60.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