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雪丽
【摘要】本文分别从中国国际广播的实务研究、理论研究和历史研究三个层面考察了近三十年来有关我国国际广播的已有研究成果,这些研究成果对于指导我国国际广播事业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分析发现,当前将国际广播放置于媒体融合背景来探讨其采、编、播技巧的研究还较为欠缺;此外,我国国际广播包含的范围也亟需厘清和深入研究。
【关键词】中国国际广播 实务研究 理论研究 历史研究 述评
【中图分类号】G222 【文献标识码】A
中国国际广播已有几十年的發展历史。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伴随中国国际广播的不断发展,对其展开的研究逐渐增多,在实务、理论和历史研究层面积累了一批学术成果,对于探索中国国际广播发展的规律以及指导中国国际广播事业的发展和促进相关研究的深化具有重要作用。
一、中国国际广播实务研究
广播实务(或广播新闻实务)是与广播节目相关的各项事务,如广播的符号系统(广播语言、广播音响、广播音乐)、广播新闻的采访和写作、广播新闻评论等。对中国国际广播实务的研究以学术论文为主,主要集中于广播报道题材与角度的选择、广播稿件的撰写、广播栏目或节目的制作经验以及国际广播相关的技术问题等方面。
(一)报道题材与角度研究全面细致,但缺乏融媒体思维
关于国际广播报道题材与角度的选择,有学者指出,鉴于新闻事件的发生、发展都离不开社会环境和事件自身的特点,选材是否符合对外传播的角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记者和编辑能否深刻理解新闻事件以及通讯社的电讯稿件,即在理解之后方能选择报道题材。①除了从新闻事件本身来正确把握对外广播题材的选择外,国际广播在报道角度方面还要照顾到广播对象的需求,由于国际广播的对象以居住在国外的听众为主,他们所处的社会环境、所持的政治态度、所受到的教育,以及所接触的事物与身处国内的听众都不相同,这就需要在熟悉广播对象特点的基础上,通过换位思考的方式,选择广播对象感兴趣、听得懂、能接受的报道角度,以在更大范围和更深层面上吸引更多听众。②
毋庸置疑,这些研究对指导国际广播新闻报道在选择题材和角度方面具有一定的作用。但是,在新媒体的冲击下,包括广播媒体在内的传统媒体纷纷开始同新媒体融合,争先在社交媒体平台吸引用户。因此,在媒体融合的大背景下,国际广播如何转换思维,通过创新广播题材和报道角度以在社交媒体平台吸引更多用户,还需要学界进行更加深入的探讨。
(二)稿件撰写研究依托传统媒体展开,缺少满足分众化需求的考察
关于国际广播稿件的撰写,已有文章指出,国际广播稿件的写作要坚持用事实说话,充实新闻背景,力求形象化和口语化,减少使用国内习惯用语,尽量做到稿件简短、浅显和生动。③还有学者专门就国际广播稿件的标题和导语写作进行了更为细致的分析,指出我国的对外新闻标题存在点题不明确、无新意和国内化特征明显三个尚待改进的问题,而好的对外广播稿件的标题要言简意赅,注重时态和语态的运用,使之能够起到提示新闻、评价新闻以及引导阅读的作用。④国际广播稿件的导语写作,则应做到去繁就简、开门见山,尊重对象国听众的文化传统、民族习惯和思维方式,而非让听众反过来适应我们的报道。⑤
这些论述多是在传统媒体的框架下,围绕国际广播稿件撰写的总体原则及其语言使用、标题制作和导语写作所作的分析。然而,在新媒体冲击和对象群体分化的背景下,国际广播稿件如何调整写作思路,即如何运用媒体融合的思维改善国际广播稿件的采写方式,进而不断适应分众化的需求,尽可能多地符合更多用户的需求,还需要结合具体的国际广播稿件进行全面分析。
(三)节目设置研究以分析成功个案为主,缺少问题考察和对比分析
关于对外广播的节目设置,已有研究多是结合具体的节目进行评析,提出已有节目的相对成功和值得借鉴之处。例如:有学者指出印地语广播《今日西藏》节目的思路是突出藏族同胞的主角地位、运用藏族音乐烘托节目气氛、讲求系统性、连续性和重视节目预告等。⑥还有学者对取得较好传播效果的对外广播栏目作了分析,从中得出相应的传播经验,以期对其他国际广播栏目的制作发挥指导作用,例如:1995年起中国国际广播电台联合全国省台和直辖市台创办的新闻专题栏目“中国之窗”和2009年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联合广西对外广播电台开办的广西“北部湾之声”,经常被学界和业界人士作为成功的国际广播栏目进行案例分析。
这类研究以介绍已有对外广播某档或某期节目的成功经验为主,对于在较长时期的节目制作所存在的误区和应该极力避免的问题等却少有论及。此外,对一档或一期节目的成功经验进行分析固然有其可取之处,但不能仅止于此,对相关节目进行比较,尤其是对国外相关节目进行分析并在与其进行对比的基础上得出全方位的结论更为重要。当前我国少有将国外的某个国际广播节目或栏目作为研究对象展开分析,更没有将两者置于一起做对比研究。
(四)技术问题研究内容丰富,但文献数量相对较少
针对国际广播的技术问题进行的分析,基本上是由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等从事国际广播事业的人士承担的,这类文章数量相对较少,但是研究内容较前述几类却相对丰富,并从多个角度做了考察。
例如:对国际广播节目境外落地展开的研究中,既有对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海外节目落地发展战略这一具体电台的海外落地状况的介绍,也有根据对外广播境外落地在不同时期状况所做的阶段性特点与趋势分析,还有对全球范围内各国对外广播落地手段的发展和优势所做的对比研究。
二、中国国际广播理论研究
中国国际广播理论是指对我国国际广播活动一般规律或主要规律的认识,既包括对我国国际广播的定义、性质、特征与功能的研究,又包括概述我国国际广播状况、探讨如何提高我国国际广播水平的综合性阐述与探讨。前者大多数是分散在研究国际广播的相关成果中加以探讨,本文提及的关于中国国际广播的所有文献几乎都或多或少包含这类内容,有关后者的相关研究以论文居多,其中有些较为宽泛的论述或许尚未真正上升到理论研究的高度,鉴于它们对中国国际广播理论的形成仍然具有启发意义,此处对这些成果一并梳理。endprint
(一)宏观分析我国国际广播的研究成果数量居多,但切入视角相对宽泛
从整体上探讨如何提高我国国际广播水平的文章相对较多,提出了一些用于改进我国国际广播的观点,举其要者有:要增强国际广播的战略意识和国家意识,做到以全球视野从事对外报道,秉持“外外有别”的原则,使用国际通用的话语体系报道中国。⑦面对新媒体带来的挑战和机遇,国际广播要积极应对,借助新媒体等现代化传播方式,优化报道方式和合作方式,联合多媒体形成多渠道多元化传播格局,在联合中寻求国际广播发展之路,加快推进现代国际广播体系的建设。⑧此外,在重大突发事件发生时,要把握我国国际广播提升影响力的机遇,用好话语权、争夺主导权、扩大影响力,并且要处理好舆论引导与客观报道、单兵作战与整合资源,以及战役报道与日常“苦练内功”的关系。⑨
这些研究基本上是在对中国国际广播发展状况加以概述的基础上,从整体上提升我国国际广播能力的建言献策。而对于如何从具体的方面改进则较少有学者论及,缺少从国际广播的细微之处入手所做的考察分析。
(二)论述对某个国家或地区广播的研究资料价值丰富,但理论性不强
除了从宏观视角进行的研究外,还有一些文章专门就我国对某个国家或地区开展的国际广播活动进行分析。这类研究除了介绍我国某个语种广播发展概况外,还有对我国面向某些地区进行广播所面临的挑战与对策的分析,例如:《我国朝鲜语广播发展概况》和《国际台对东南亚广播面临的挑战与对策》两篇文章。但是该类文章数量较少。在这方面,《中国国际广播史料简编》和《中国国际广播电台部门志》在资料的完整性和权威性方面更具有参考价值。其中,前者包含各种外语广播的开办时间和发展情况和对华侨广播的历史和现状等内容;后者是根据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每一种语言广播的相对独立性,以及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发稿、技术保障和行政管理等部门的特点而编撰,每个部门均各自修志,这是目前为止全面记述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各个部门的历史与现状的专业志。
需要说明的是,对相关语种广播概况的介绍尚不能被称为真正意义上的理论研究,不能从学术的角度对这类成果加以评点。但是,这些内容具有丰富的资料价值,对有志于研究国际广播的人士而言是非常宝贵的参考文献。
(三)考察地方媒体国际广播的研究多是以点带面,缺乏全面系统梳理
专门考察我国地方媒体开展国际广播活动的研究,研究对象集中于新疆、广东、广西、云南、西藏等地的广播电台,研究内容主要是探讨如何利用地缘优势打造区域性国际广播媒体,提高地方广播电台的实力并发挥其构建我国国家形象的作用。这些研究通常是从具体的某个或一些国际广播栏目切入,如研究广西和云南对外广播的文章分别是依托“北部湾之声”和“香格里拉之声”进行分析,探讨西藏对外广播的文章则介绍了西藏对外广播的宣传状况及其开办的各种对外宣传栏目、节目和板块的情况。
三、中国国际广播历史相关研究
对中国国际广播发展历史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对此进行研究的成果以专著为主,在探讨中外新闻传播事业发展、中外广播发展、国际传播等内容时,一般都会论及国际广播的发展状况。因此,中国国际广播历史研究的数量也是最多的,本文按照研究内容的专指性程度的强弱,依次评价有关中国国际广播发展历史的文献。
(一)探讨中外新闻传播的研究中对中国国际广播的介绍较为简略
探讨中外新闻传播事业发展状况的研究成果一般会提及中国国际广播的相关情况,并对其作简略介绍,这类研究成果的数量虽多,但专指性程度较弱。例如:《国际传播学》(2004年)一书中虽有专门的章节梳理中国对外广播的内容,但是所述仅以较短的篇幅概述了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建立及其发展的历程,几乎是将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的国际广播事业等同于中国国际广播事业。《中国对外传播史略》(2010年)一书包含了对不同历史时期我国对外广播事业发展状况的介绍。《国际传播史》(2011年)一书的第六章为中国国际传播发展史,系统梳理了1949年至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国际传播的实践与历史,其中包含中国对外广播的内容。
在探讨中外新闻传播事业发展的文献中,均应给予中国国际广播发展状况一定的篇幅,但是,一些相关文献中却省略了这方面的内容,如《中国新闻史文集》(1987年)、《中国新闻事业史文选》(1999年)、《国际传播学导论》(2004年)和《中国对外传播》(2005年)等书中均未提及国际广播发展的状况,自然也就没有收录中国国际广播发展的内容。《中国广播研究90年》(2010年)一书,是对中国广播研究的历史进行全面系统梳理的专著,中国传媒大学赵玉明老师在序中提出该书“填补了广播电视学学科体系建设的空白”,然而,该书对我国学者研究国际广播的相关成果所做的考察仍非常欠缺。作为我国新闻传播学以及广播电视学学科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考察中外新闻传播和中国广播电视的相关情况时省略或者简化我国国际广播研究情况的做法有失妥当,这表明了新闻传播学领域的研究者对广播事业发展在新闻传播活动中所发挥的作用认识不足。
(二)论述中外广播电视的研究,对中国国际广播的分析相对较多
探讨中外广播发展状况,以及广播电视发展状况的研究成果几乎都会使用较多的篇幅记述中国国际广播的发展情况,这类研究成果的专指性程度较强。例如:《国际广播通论》(2010年)作为专门研究国际广播的著作,第六章为“中国对外广播”,包含中国对外广播的诞生、中国对外广播的大发展时期、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对外广播、“文化大革命”时期的对外广播、改革开放后的对外广播、中国地方对外广播概况等内容。又如:從1981年开始组织稿源、筛选稿件历经15年出版发行的《当代中国广播电视回忆录(共四集)》(1994~1995年)收录了多篇关于国际广播的回忆文章,第一集中的《关于对外广播的点滴回忆》《忆最早的两位对日广播工作者》和第二集中的《廖承志同志和对日广播二三事》《关于国际台评论组的一些回忆》《唐山大地震当天的对日广播》《华侨听众工作回忆》等。endprint
这类研究对中国国际广播的考察以描述居多,真正达到史论高度的成果较少,而且系统性和连续性相对不足。
(三)考察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的研究,专指性最强且史料价值突出
以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作为考察对象的研究成果是专门围绕中国国际广播的相关内容展开的,这类研究成果的专指性程度最强。1996年8月,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史志办公室先后编纂了《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志》《中国国际广播电台部门志》《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回忆录》等史志梳理,为进一步拓展史志工作领域奠定了坚实基础。其后,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又组织编撰了一套约400万字的系列丛书,包括《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发展史》(第一、二卷)《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大事记》(1~3集)《CRI创业者风采——国际传播70周年》《CRI外国专家风采》等。
这些丛书具有较强的史料价值和理论价值,《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发展史》一书被认为是“我国国际传播史学研究的重量级著作,填补了我国国际广播史的空白。”对于该说法,本文认为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的发展历史并不能等同于中国国际广播的发展历史,如上文提及的,一些地方媒体同样开展国际广播业务,它们的国际广播发展情况也是我国国际广播发展史上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在中國国际广播电台建立之前,国民党政府时期广播事业的发展过程中所进行的对外传播活动同样属于我国国际广播发展史的组成部分。因此,只能说《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发展史》在填补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的发展史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
四、结论与思考
本文对我国关于国际广播的相关文献进行了全面梳理,可以发现,我国各界人士对国际广播的研究在实务、理论和历史层面都已经累积了相当数量的研究成果,这些成果对于指导今后的研究与业务工作都具有一定的作用。
但是,我国的国际广播领域尚存在较大的研究空间,需要进一步挖掘与论证,例如:本文梳理的文献中交叉使用对外广播、国际广播等概念的情况极为常见,但是两者是否为同一概念,以及两者替代使用时是否需要视具体情况而定等,对于这些疑问,尚未有学者撰文对这些概念进行分析。本文认为对这些概念异同的厘清非常重要,唯有对关键概念进行清晰的界定,才能在论及与其相关的问题时有的放矢地展开论述。
注释
①王蓬:《关于新闻选材——国内新闻对外广播之我见》,《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1年第12期。
②张发龙:《对外广播报道中的换位思考》,《视听界》,1997年第3期;邓一:《感兴趣 听得懂 能接受——对外广播报道角度选择》,《视听界》,2002年第4期。
③田玉红:《对外广播新闻稿的写作》,《新闻爱好者》,2000年第4期;王海荣、曹坚:《对外广播稿件写作中的“多与少”》,《视听界》,2001年第3期;王崧:《简短 浅显 生动——对外稿件的基本要求》,《对外大传播》,1996年第5期。
④刘卫国:《对外新闻标题制作浅析》,《对外大传播》,1997年第5期。
⑤田玉红:《对外广播新闻稿的写作》,《新闻爱好者》,2000年第4期。
⑥刘慧:《开办印地语广播〈今日西藏〉节目的思路》,《中国广播电视学刊》,1998年第3期。
⑦田晟:《从东西方文化差异中探索对外广播的路径》,《记者摇篮》,2010年第7期。
⑧王庚年:《加快推进现代化国际广播体系建设》,《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7年第1期;陈燕慧:《浅议对外广播的发展战略》,《新闻爱好者》,2011年第6期。
⑨牛道斌:《重大突发事件:中国对外广播的机遇与挑战》,《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9年第4期。
⑩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史志编委会:《中国国际广播电台部门志(第五集)》,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09年版,第1页。
赵玉明:《序》,《中国广播研究90年》,第1页;申启武、安治民:《中国广播研究90年》,暨南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陆智舫:《认真做好史志工作 努力服务对外传播工作大局》,《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15年第1期。
(作者单位:中国国际广播电台)
(本文编辑:肖婧为)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