闵继胜
摘 要:改革开放后的三十年,模仿型排浪式消费成为主流,模仿型企业以低成本优势击垮了手工作坊,绝大多数传统手工技艺乃至“工匠精神”消失。2013年以来,我国进入高品质个性化消费阶段,模仿型企业濒临倒闭、创新型企业蓬勃发展、手工作坊恢复经营。中国优秀传统技艺和“工匠精神”的变迁,乃是收入水平导向下消费者理性选择的结果。要恢复“工匠精神”,一方面要增加中等收入阶层的规模和收入水平;另一方面从补贴中小企业向补贴技术精湛的工匠转变,全方位培育专心工艺打磨和技术钻研的优秀工匠。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2435(2017)05061607
关键词:“工匠精神”;模仿型排浪式消费;模仿型企业;创新型企业;手工作坊
Abstract:Construct a theoretical analysis framework on the foundation of the theory of monopoly competition market, reveal the essence of the lack of “craftsman spirit” in China, and verify it by using a cable industry in Wuwei County as a case. Find that the imitative type of undulating consumption has become a mainstream in the 30 years after reform and opening up, and imitative enterprises defeated manual workshops by advantage of low cost, so a lot of traditional craftsmanship and “craftsman spirit” disappeared. Since 2013, our country has entered into the phase of high quality personalized consumption, which makes a lot of imitative enterprises closed, innovative enterprises develop vigorously, and manual workshops recover again. The change of Chinese excellent traditional art and “craftsman spirit” are the result of consumers rational choice in their income level. Therefore, in order to restore “craftsman spirit” in China, on the one hand, it is necessary to increase the size of the middle-income class and their income level, and on the other hand it is essential to shift subsidies from small and medium-sized enterprises to skilled craftsman, and comprehensively cultivate first-class craftsmen who focus on process grinding and technology study.
一、引言
2016年3月12日,李克強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首次从国家层面提出了“工匠精神”一词,引起了社会的高度关注。从经济学的角度而言,“工匠精神”就是企业(手工作坊)在追求生产利润最大化目标的同时,不计成本地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进行产品的精雕细作、功能研发、反复试验,重点打造某一种或少数几种经得起时间和用户检验的高品质、高满意度、高知名度产品的生产精神。可见,“工匠精神”导向下的生产,单位产品的生产成本很高,自然要求产品的销售价格也高,因此高价格下的稳定市场需求,是高品质产品的生产企业生存的关键,对于“工匠精神”的维系和延续有着重要影响。
中国的工匠文化深厚而悠久,在历史上工匠曾经是中国社会一个非常庞大且重要的阶层。中国制造也曾经是世界顶级工艺的代名词 。[1]近年来,却出现很多国人舍近求远赴日本抢购电饭煲、马桶盖,赴欧洲抢购名包和名表等现象,以致格力董事长董明珠在公开场合发问,“为什么中国那么多的企业,却生产不了消费者想要的马桶盖、电饭煲。”“工匠精神”打磨中国制造. 光明网http://news.xinhuanet.com/fortune/2016-08/03/c_129202591.htm
这其实折射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为什么中国的“工匠精神”消失殆尽了?李宏伟、别应龙认为随着西学东渐近代工业兴起,工厂化机械化等近代工业制度削弱了传统工业伦理,使得某些工匠技艺走向衰落乃至失传。[2]这些因素固然重要,但均是从宏观视角出发,无法从微观层面解释为什么工匠们放弃了专注精研与乐于创新的优良传统。喻文德从伦理学的视角进行研究,发现职业歧视、急功近利、敷衍塞责等价值观,严重阻碍了当下中国“工匠精神”的成长。[3]王强认为最为根本的原因还是劳动与资本关系的颠覆、物质的财富化与货币化,导致“工匠精神”被简单等同于金钱,精神被物化,导致传统技艺的失传[4],但是,他并未阐述其中的影响机理。endprint
总之,以上观点看似都存在一定的合理性,对于我们理解中国“工匠精神”的缺失具有一定的借鉴价值。但是,都未能触及问题的根本。因此,笔者试图构建一个理论分析框架,并通过相关案例进行验证,以揭示中国“工匠精神”缺失的经济学逻辑。研究发现,传统手工业时期,手工作坊可以获得社会平均利润率,因而可以通过“学徒制”传承精湛的手工技艺、延续“工匠精神”。改革开放前三十年,模仿型排浪式消费成为主流,大量模仿型批量化生产企业以低成本优势击垮了精细化制作的手工作坊,让绝大多数手工技艺退出了历史舞台。随着居民收入水平的持续增长,2013年之后,精细化、高品质、个性化的消费成为主流,结果是,模仿型批量化生产企业濒临倒闭,高品质产品的生产企业蓬勃发展,精细化制作的手工作坊恢复经营。可见,收入水平导向下消费者的理性选择才是中国“工匠精神”变迁的根源。文章的贡献在于:一是通过构建一个理论框架,厘清了中国“工匠精神”形成、缺失及恢复的经济逻辑,加深了我们对于这一问题的认识;二是结合无为电缆产业的案例,引申出一些政策启示,这对于无为电缆以及类似产业的转型升级,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二、主要观点辨析
笔者通过总结前人的研究,将其大致归纳为以下三种观点。
(一)观点一:外部环境变迁
外部环境对于事物的发展显然具有重要影响。外部环境变迁是指“工匠精神”、优秀手工技艺兴起于传统手工业,因此如果后者的生存环境被破坏,传统工匠伦理被削弱,“工匠精神”就难以维持,某些工匠技艺就会消失。当然这里的外部环境包括很多方面,如西方近代工业的兴起和传播、内忧外患的政治局势。李宏伟、别应龙认为,工匠技艺的消失是近代工业兴起之后对传统工业伦理冲击的结果,工匠及其“工匠精神”逐渐走向衰落。[2]传统手工业时代的工匠可以分为固定服务于宫廷、官府、达官贵人的御用工匠以及出售手工艺品的民间工匠。在中国历史上创造精美绝伦工艺品的往往是宫廷、官府和达官贵人的御用工匠。因为宫廷、官府和达官贵人对产品品质的要求极为严苛。江南织造的缂丝龙袍、龙泉青瓷、海派龙凤盘扣旗袍和朵云轩木刻水印等精美绝伦的器物,往往需要很长时间的设计、制作和打磨。也就意味着它们的生产成本很高,如果进入市场售价自然高昂,价格往往不是民间消费者所能承受。宫廷、官府和达官贵人具备这样的经济实力,因而它们选择以固定的薪水供养手艺精湛的工匠,御用工匠也就随之产生。近代工业的兴起无非是采用流水线、标准化的机器替代工匠,大大降低了生产成本,形成了价格低廉的工业品。工业化起步更早的日本和德国,手工作坊受到的冲击更大,但是,“日本还有许多家族传承下来的手工作坊仍然在经营着,比如手工打制菜刀的技艺就是很有名的。” [5]
(二)观点二:伦理文化的悖论
伦理文化的悖论是指中国一些传统的伦理文化与工匠技艺的传承、“工匠精神”的培育之间存在冲突。伦理文化因素包括:职业不平等、实用主义取向和不良的职业道德生态。
肖群忠、刘永春指出,经济理性取代了人本主义,以追求利益的最大化是人们从事一切制造、生产、服务活动的最终目的。[6]当下“工匠精神”失落与中国的伦理文化密不可分。“士”尊贵、“工”卑贱的职业等级观念,导致工匠在社会中没有地位受人鄙视。这种思想观念一直延续至今,严重影响着人们的择业观。很少有人愿意传承手工技艺,工匠精神的失落在所难免。“重眼前,轻长远”的实用价值取向,延伸出目光短浅、急功近利的工作思维,不择手段的追逐利润最大化成为很多企业的选择,产品质量低劣、工艺粗糙,“中国制造”似乎已经成为“廉价产品”的代名词。“不敬业,不进取”的职业道德生态,使得员工积极进取、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不足。“在职业选择时,人们更多地考虑劳动收入和工作环境,而不是对工作的兴趣和认同。”[3]可见,在劳动收入和工作环境面前,个人兴趣、职业地位和工作认同感都应该位居次要。实用价值取向并没有错,因为这符合人的经济理性。企业将追逐利润最大化作为生产经营的动力,也是一个理性行为选择。这一点无论是中国、德国抑或日本的企业应该都一致。因此,实用价值取向并不必然带来劣质的产品、粗制滥造的工艺。其实,在产品的“精雕细琢”与“粗制滥造”之间,中国企业选择了后者。
(三)观点三:制度缺失说
既然外部环境和伦理文化都无法解释中国“工匠精神”缺失的问题,有学者试图从中国的制度层面寻找问题的根源,认为中国“工匠精神”的缺失其实是缺乏工匠制度所致。
中国的制造业始终是一个对上负责的组织结构,工人对领导负责,领导又不关心细节,这恰恰与“工匠精神”的培养相悖。[7]制度的缺失是中国工匠技艺、工匠文化没有得到传承与弘扬的重要因素之一。德国与日本的国家有所调节的市场经济体制,对工匠制度的形成具有重要的影响。主要通过两个重要的微观机制:一是有效的竞争秩序,二是独到的企业制度。[1]99-105德国、日本拥有独到的企业制度,有助于建立一种所谓的工匠制度,目的是维护员工的独立决策、收益分享等各种权利,保障其兢兢业业、精益求精地工作。当然,这对于“工匠精神”的培育和维持是重要的。那么,这种维护员工行为和决策独立的工匠制度,是否可以解决中国“工匠精神”缺失的问题。答案是否定的。因为中国的各种作坊基本都是家庭经营,工匠们基本可以保持独立决策和行为自主,但是绝大多数作坊需要政府的补贴才能勉强维系,“工匠精神”同样也是延续困难。
三、中国“工匠精神”消失:一个理论框架
中国轻工业品、手工制品市场可以看成垄断竞争市场,因为产品有差别但相互之间几乎可以完全替代、生产者数量众多且各自对市场的影响很小、生产企业的规模较小。根据市场消费主流群体的差异,可以将中国这类市场的发展大体分为三个阶段,即:传统手工制品消费期、模仿型排浪式消费期、个性化高品质消费期。
(一)传统手工业制品消费阶段
明清及以前,我国一直处于传统手工业时期,几乎所有的产品都靠手工作坊制作。按照服务的对象不同,工匠们可大致分为两类:御用工匠和民间工匠,他(她)們都有着高超的技艺,精益求精、精雕细琢的职业态度;而且,打造技术精湛、精美绝伦的工艺品,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因此,无论工匠在何处制作、服务对象是谁,工艺品的生产成本应该相同。任何一类的手工作坊均只能获得社会平均利润率,因为在短期同一款工艺品如果御用工匠索要的价格高于民间工匠的价格,意味着前者获得了超额利润,此后宫廷等自然会通过直接向民间工匠采购工艺品等方式,以压低整体的工艺品价格宫廷保留御用工匠的目的是,保证产品的品质、便利地满足各种个性需求,而后者其实是为了节约交易成本。。endprint
对于手工作坊而言,核心目标都是为了获得最大化的利润率,但是,提供符合市场要求的高品质工艺品,必须投入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因此最大的约束条件是单位产品的生产成本较高,这就要求消费者支付较高的市场价格。普通百姓因收入水平很低,无法承受精雕细琢的工艺品的高昂价格,可是,历朝历代宫廷和达官贵人的存在,解决了此类工艺品的需求问题。他(她)们的目标是消费高品质的工艺品以满足其个性化的需要,主要约束条件已经不是收入水平低,而是品质可靠、持续稳定的工艺品供应。由于他(她)们愿意支付足以超过高生产成本的市场价格,从而实现了手工作坊追逐最大化利润的目标。正因为如此,作坊式制作的手工艺品在较高的价格水平下实现了供需均衡,同时,工匠们也获得了不低于甚至高于社会平均的工资水平。工匠的劳动得到了应有的回报,精湛的手工技艺得到了社会承认,也就有大量的学徒为了获得未来可观的预期收入,愿意学习工匠技艺,愿意从事传统手工业。结果是,中国的手工作坊得以维系,依靠几千年的“学徒制”,精湛的手工技艺得以传承、“工匠精神”得以延续。
(二)模仿型排浪式消费阶段
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国内居民的收入很低,加上之前一直推行的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我国轻工业品长期供应不足。结果是,消费者对所谓的“物美价廉”商品需求旺盛,进入了模仿型排浪式消费阶段。所谓模仿型排浪式消费,就是没有创新、在一段时期内有一种消费为主导的消费模式连平解释何为模仿型排浪式消费阶段 中国证券网http://finance.eastmoney.com/news/1371,20141211456176687.html什么是模仿型排浪式消费:一段时间内消费热点集中 中国经济网http://biz.zjol.com.cn/system/2014/12/12/020408102.html
。例如,家电下乡政策带来的家电消费热潮,21世纪以来的汽车消费浪潮等,前者是以家电消费为主导,后者以汽车消费为主导,但其中拥有核心技术的自主品牌的家电或汽车很少,低价策略乃是这一时期迎合消费者的主要手段。受低收入水平的约束,消费者的核心目标只能是追求更多地消费低质价廉的商品,这就为模仿型批量化生产的企业提供了市场空间。缺乏核心技术和自主品牌是这类企业重要的约束条件,优势是批量化模仿型生产带来的成本低廉。低成本的优势,帮助企业克服了自身技术和品牌缺乏的劣势,促成了产品的低价竞争,大量批量化模仿型生产企业获得了可观的社会平均利润率。企业在低价格水平下实现了利润最大化的核心目标,维持了批量化模仿型生产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壮大。
然而,相比于批量化模仿型企业,手工作坊无论是生产成本还是市场价格都存在一定的劣势。就生产成本而言,手工作坊无法像批量化模仿型的企业一样,通过大量生产同类产品而摊薄固定成本;也不能通过降低本就不高的工人工资以节约可变成本;为了保障产品品质,更不能节约时间成本,因为精雕细琢肯定是费时又费力,因此手工作坊的可变成本也无法下降。就市场价格而言,在国民收入水平普遍偏低的情况下,消费者往往因无法承受高价而不愿或无力消费手工制品。可见,手工作坊最大的约束条件是生产成本过高,而核心目标又是在较高的市场价格下实现利润最大化。显然,没有了对于工艺品的市场需求,较高的市场价格也无法实现,手工作坊难以回收生产成本;而约束条件的存在,进一步挤占了手工作坊的利润空间,导致其无法获得社会平均利润率,结果是,很大一部分作坊关门,即使一些获得政府资金支持的作坊勉强维持经营,但打造工艺品、维系传统工艺的工匠们也只能获得较低的工资收入。此时,对于具备一技之长的传统工匠而言,从事作坊式的工艺品制作机会成本很高,改行从事其他职业乃是明智之选,因此“工匠精神”的维系艰难;对于传统的学徒制而言,年轻人作为学徒进行几年艰苦学艺的机会成本更高,几乎没有年轻人愿意以学徒身份学习工匠技艺,因此“工匠精神”的传承艰难。
(三)个性化高品质消费阶段
根据2013年末国家统计局公布的一份最新调查结论,家庭收入在6万~50万元之间的城市居民可以称为中等收入群体。据人民日报报告,在日本抢购马桶盖等生活用品的消费者并非富人,而是逐渐庞大的中等收入群体。随着中产阶层崛起并成为理性消费的中坚,我国模仿型排浪式消费阶段结束,个性化、多样化、高品质消费成为主流图解:看人民日报如何评中国人到日本抢购马桶盖http://politics.people.com.cn/n/2015/0209/c1001-26533955.html,“低質价廉”不再是中国消费品的代名词。这一阶段消费者的约束条件不再是收入水平低而是消费选择少,因此为了实现个性化、高品质产品的核心目标,消费者往往选择去海外抢购。消费者收入大幅提升带来的消费行为变化对于生产者的影响巨大,受到冲击最大的就是模仿型低品质产品的生产企业。因为市场对于模仿型低品质的产品需求下降,导致它们的市场空间显著减少。为了避免关门,一条道路就是模仿型批量化生产的企业再次压低生产成本,试图在更低的价格水平和利润空间下勉强维持生存,但是,在未来一段时期内,如果居民收入进一步提升,对于模仿型低品质产品的需求近乎消失,这类企业自然关门大吉。显然,这条道路只是权宜之计,在没有技术升级的情况下,生产成本下降的可能性很小,长期而言这条道路属于死胡同。另一条道路就是,企业转型从事高品质产品的生产。虽然这会带来企业的利润增加,但是却会受到核心技术和自主品牌缺乏的条件约束。这就需要增加研发投入,创立自主品牌,提升创新型高品质产品的供应能力,这并非每一个企业都能做到。一方面,企业需要投入巨额资金进行产品研发、工艺的改进,提升核心竞争力;另一方面,在知识、技术更新换代迅猛的今天,企业管理者还需要具备把握市场走势的能力。因此,在低端产品市场竞争白热化、企业生产成本难以再降的情况下,靠模仿型低品质产品起家的绝大部分中小企业,如果没有稳定的研发团队、雄厚的资金或者产业升级的准备,走后一条道路的可能性也很小。结果是,大多数模仿型低品质产品的生产企业因利润空间消失被迫关门。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