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科学素养的概念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开始变成教育界的热门词汇,在这种关注度下,小学科学的教学质量能否达到高效课堂标准,成为小学科学教师重点探究的课题。相较于传统的“灌输式”学习,如何在短短40分钟内保证学生知识掌握,培养学生探究科学的能力?本文将从创设生活化情境、开展合作探究教学和重视实验教学三个层面,与大家探讨小学科学高效课堂的有效构建策略。
关键词:小学科学;高效性;教学策略
随着新课程改革不断推行,传统以教师讲学生记为主的单一教学模式逐渐被淘汰。小学科学作为一门包含物理、化学、生物、地理四门课程的综合型学科,对学生的综合素养有着关键的启蒙作用,为初高中阶段的学习奠定基础。因此,小学科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探究如何高效开展教学的方法策略研究。
一、 创设生活情境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由于小学生心理特点,小学科学课体现的很多原理对他们来说略显抽象。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创设相对应的生活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用已知的生活常识去引导学生关注未知的科学情境中的现象。
例如,在学习《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教学过程中,我用手机播放了一段音乐,然后让学生感知手机喇叭处是否有震动?并且将邻居女儿的小鼓玩具借来带进课堂,在鼓面上放几粒豆子,拿鼓槌轻轻敲打,这时会发现随着鼓槌落下豆子也跟着弹起滑落。这样,通过生活中常見的现象引起学生注意: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还经常听到哪些声音?(下雨时滴答的声音、走路的声音、汽车摁喇叭的声音、时钟滴滴答答的声音……)学生的回答五花八门,这时候再引发学生深入思考:“那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别着急,学完这节课我们就知道答案啦。”最后带领学生一起总结出: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二、 开展合作探究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科学就是一个不断发现、不断探究的过程,探究合作能够让学生在积极的心态下取长补短,在探究的过程中完善自我。科学学习要以科学探究为核心,在小学科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抓住这个过程,让学生参与到发现和探究中。
例如,在学习《时间在流逝》时,我让学生分组讨论:一分钟能干什么?学生给出了各种答案:一分钟我能写45个字,一分钟我能起床穿好衣服,一分钟妈妈能做25个俯卧撑,一分钟爸爸抽了一根烟,一分钟足球运动员能踢进一个球逆袭比赛……学生在活动中分组探究,各小组讨论的结果都不一样,充分体现了学生的差异,发挥了他们的主观能动性。通过合作探究,不仅让学生体验到时间的流逝,还教会学生珍惜时间。
三、 重视实验假设教学,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
实验教学是小学科学实验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进行各种假设和猜想,让学生在主动参与中做好科学实验,有效推进实验教学的效果,帮助学生构建清晰的知识体系。
比如,在教学《摆的研究》时,学生就钟摆摆动的快慢与什么因素有关系时,就提出的多种假设争论不休,这时候,我组织学生通过设计实验、验证假设以得出正确结论,在这个过程中,我注重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给学生提供材料和时间去探究。在学习《给冷水加热》一节内容时,我将实验需要用到的材料发放给各个小组,然后让学生根据课本内容进行实验,认真分析实验结果与之前的预测有哪些不同之处,最终得出结论:冷水受热时体积将会慢慢地增大,其浮力也随之增大,最终呈现上浮的实验现象。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实验的假设和实践过程中逐渐高涨,有效拓展了其知识面,最终促进了课堂的高效性和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
四、 利用课外实践教学,历练学生的动手能力
课外实践活动为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提供了土壤,有利于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发展学生个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在实践活动中求得学生自主思考,在动手操作中孕育学生创新精神。
比如,在《种子的萌发》的教学中,由于种子发芽的观察过程较长,需要学生利用课外时间长期观察,因此,我将这项探究活动转移到课外开展,让学生探究不同生物种子发芽的条件以及其发芽需要的时间。再如,在研究蚯蚓的生活条件时,一位学生在野地里挖蚯蚓时不小心将其斩断一分为二,他把两条蚯蚓都放进容器,过了一段时间竟然发现两条蚯蚓都活了,受到启发,他又开始研究其他动物是否具有这种特性,并在我的指导下将发现写成小论文发表。在课外实践的过程中,学生不仅掌握了科学知识,而且还在实践探索的过程中催生了创新意识。
总之,科学的海洋是浩瀚无垠的,小学科学课带给学生一个神秘的世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怀着以生为本的理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开展合作探究的学习模式,重视实验教学,结合课堂内外教学,引领学生走进科学世界快乐探索,开辟科学教学的崭新领域,为学生科学素养的提升和教师高效教学添砖加瓦。
参考文献:
[1]严从林.小学科学有效教学策略研究[J].新课程学习(下),2014(4):69.
[2]秦雄.小学科学课堂有效教学策略研究[J].小学时代(教育研究),2014(14):7.
作者简介:
李晓磊,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香滨小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