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培养小学生动手动脑操作的好习惯

2017-09-29 16:27黄华东
南北桥 2017年16期
关键词:养成习惯动手操作

黄华东

【摘 要】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多让学生动手,对学具的摆、剪、拼、移进行操作来调动眼、耳、手等各种感官参与感知创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不同的学生拥有同等参与学习,为学生创设思维情境,给学生富有宽广的学习空间和思维空间,真正体会到数学的变幻莫测,但又万变不离其宗,这就是数学的奥妙,数学的乐趣,这正是培养数学学习习惯的内涵。

【关键词】动手操作 动脑多思 养成习惯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16.205

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曾说过:“什么是教育?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好的习惯决定人的一生。那么在小学数学中,如何培养小学生的“动手动脑”的好习惯呢?《数学课程标准》讲到:“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 、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教学活动。内容的呈现应采用不同的表达方式,以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求。”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为学生创设思维情境,给学生富有宽广的学习空间和思维空间,让他们放开讨论,大胆探索、实践,使每个学生都在“动”中成为知识的“发现者”和“再创造者”。引领学生在快乐的课堂中体验数学的乐趣。为了更好地做好农村小学生良好

学习习惯研究,下面,我结合平时数学教学中的一些做法和感受, 谈谈如何培养小学动手动脑操作的好习惯。

一、培养小学生养成习惯原则

首先,学习习惯培养要面向全体学生,以全体学生的习惯水平的提高为基本立足点;其次,学习习惯培养要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主体意识,坚持教师的教育与引导和学生的积极主动参与相结合,重点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引导他们独立思考,积极探索,让学生动手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能力,使學生获得最佳发展;最次,学习习惯培养要注重学生的生活,科学知识的实际应用,引导学生参加实际操作和社会实践活动。养成学生动手与动脑相结合,要贯穿于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各方面,引领学生有目的、有意识地开展探究活动,要落实在课堂教学上、课外活动上、乡土教材上、教育环境上。

二、培养小学生养成习惯方法

(一)动手操作,激发创新意识

在数学教学中,结合教学的重点或难点,教师一方面应利用形象的直观教具进行演示,另一方面应充分让学生有操作的机会,使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在动手中领悟道理,不仅在操作中不断感悟和思考,同时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探索精神。特别是一年级学生的动手活动,他们更愿意交流和动脑,就像小孩摆积木一样,在他们的世界里,会发现许多我们教不到的知识和能力。

在课堂上,教师多让学生动手,通过对学具的摆、剪、拼、移进行操作来调动眼、耳、手等各种感官参与感知创意。

例如:我教学苏教版数学一(下)第16—18页第二单元认识图形时,每小组观察拼搭的积木,想一想在拼搭的积木中分类认识图形。先通过让学生观察长方体、正方体的一个面和圆柱的底面,以及用这些几何形体的画面图形等活动,从物体上“分离”出面以后,把“面”从“体”上剥离下来。加深对“面”附着于“体”的感受。更好地感受“体”与“面”、“面”与“线”的联系和区别,更好地直观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再通过折一折、搭一搭、数一数、剪一剪、拼一拼等实践活动,加深对平面图形的认识,然后摸一摸、描一描等方法引出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 为了引导学生进一步研究面的形状,感受长方形、正方形、圆和三角形的特点,形成有关图形的正确表象,教材在“想想做做”中安排了丰富的学习活动,如画一画、找一找、围一围等。在这些活动中,学生手脑并用,不仅在知识层面上得到巩固和深化,而且进一步体会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中,发展了数学思维,激发了进一步学习的愿望。这部分教学内容这一层次的教学试图通过看一看、摸一摸、画一画、认一认、辩一辩、找一找等多种形式的活动让学生积累更多的对图形的直观认识体验。同时在揭示概念时,引导学生到教室中去寻找相应的图形,加强了几何形体与生活的联系。这样让学生再动手操作中迸发出创新意识,体验创造成功的喜悦。

(二)动脑多思,催人勇攀高峰

数学学习有如爬坡一般步步向上攀登。有时又似解谜一样层层深入,充满挑战,充满诱惑,正因如此,更能激发学生解决问题。战胜自我的激情,也更深切地感受的成功的快乐。我上六年级分数应用题复习课时,把复习题由简单到复习编成三组,内容如下:

第一组:

20的是多少?什么数的是20?

一条路,每次修它的,几次修完?

一堆煤,每次运吨,几次运完?

第二组:

某车间男工人数是女工人数的。

把什么看作单位“1”?男工多还是女工多?

把男工与女工的关系如果用线段图表示,这道题会解答吗?缺什么?

第三组:

一批零件,小红做560个。

小红做的是小军的,小军做多少个零件?

小红比小张多做,小张做多少个零件?

小张比小红少做,求……?(教师想提什么问题?请学生提出不同的问题并列式解答)。

整节课就为绕三组习题展开复习,但学生兴趣很高,到下课时还意犹未尽。原本单调枯燥的复习练习,学生们还沉浸在“数学题海”中。

三组题的设置由易到难,层层递进,且融合于灵活性、变化性、开放性等特点。这样的复习设计,把原来枯燥的复习题变成了引领学生攀登的“阶梯”,使单调的数量关系融合于具体的解题过程,让学生在练习中真正体会到数学的变幻莫测,但又万变不离其宗,即基本的数量关系,这就是数学的奥妙,数学的乐趣。

三、动手动脑是兴趣的来源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如果我们能有意识地引领学生主动地去观察、比较、思考、发现、自觉地归纳总结,学生会更深刻地体会到数学的奇妙,品尝数学学习的快乐。

例如:我教《两位数乘以两位数》计算时编了一道题:“每本科技书28元,买12本这样的书,一共需要多少元?”要求学生独立尝试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并把计算的过程写在本上。汇报交流时,开始学生出现了三种方法:

(1)28×10=280 28×2=56 280+56=336

(2)28×12=336

(3)20×12=240 8×12=96 240+96=336

(4)28×11=308 308+28=336

我请学生依次解四种方法,重点引导学生说清楚是怎样计算的,特别是第(2)种竖式,让学生理解每一步的计算结果,分别表示几本书的价钱,使学生明白竖式计算的算理。就其方法本身而言,也许学生在思考中有了不同的方法而凑成的味道,单换一个角度看,学生是在努力寻找自己的思路突破口,这对解决数学问题非常有帮助。接着同学们自觉地对前三种方法进行了联系沟通。

生:我觉得(1)和(3)是一样的,都是把其中一个数拆成两个数再乘,(1)是把12拆成10和2。(3)是把28拆成20和8。

生:我有8种方法,12拆成两个数的和,还可以有不同方法。

生:我把28看作30,把12看作10……。

师:同学们,把不能直接解决的问题想办法转化为已经学过的,能解决的问题,这在数学上是一种很重要的解决问题的思路!今天同学们能发现,真是了不起!

虽说这是一节计算课,可贵的是,学生没有停留在单一的方法层面上,还对这些方法进行了比较沟通,把两位数乘以两位数化成了已经学过的两位数乘以一位数或乘以10。这样的学习过程,学生所体验的,是经过自己努力后解决问题的快乐。不仅让学生经历了融会贯通后思维的提升,还感到良好的学习习惯的自豪感和满足感。

四、动手动脑是创新之本

发散思维是对己知和信息进行了多方面、多角度的思考。不局限于对它的理解。从而提出新的问题,探索新知识或发现多种解答和多种思维方式。它在数学中教师经常鼓励学生敢于打破常规,别出心裁,关于标新立异,寻找与众不同的途径,启发于创新,提出合理,新颖、独特的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有利于激发求知欲,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创造思维。例如一题多解,一题多问或一题多变,都是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的重要方法,鼓励学生别出心裁,不拘一格的各种解题方法,教师及时给以肯定和鼓励,学生的创新意识得到肯定,便进一步激发了创造性的动力。

作为小学数学教师,不仅要善于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组织学生积极地参与到数学学习中,更要有策略引领学生去发现、感受、体验数学学科特有的奥妙,使学生对数学感兴趣,喜欢数学,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为将来为祖国做贡献打下扎實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叶圣陶:《学习不光为了高考》 1979年10月

猜你喜欢
养成习惯动手操作
在活动中探索求知
数学课堂教学中动手操作活动实施研究
计算是数学的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