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特约记者 向思源
从今年9月1日开始,中国大陆所有地区小学一年级和初中一年级全部使用新版统编语文教材,2019年小学初中所有年级全部使用新版教材。新编语文教材古诗文比例大幅增加。小学教材中,古诗文增幅高达80%,在全部课文中的占比为30%;初中教材部分,古诗文在全部课文的占比高达51.7%。这是白话文兴起后的百余年来,文言文在语文课本占比最高的一次。
新编语文教材中,小学教材有古诗文129篇,初中有132篇。以古诗词为主,如《木兰诗》《悯农》《游子吟》《出塞》《过零丁洋》《示儿》,还有一些文言文,如《愚公移山》《十二章》《二章》《出师表》《少年中国说(节选)》等。新教材不仅增加古诗文数量,体裁也更加多样,增设专题栏目,安排了成语、谚语、歇后语、蒙学读物等传统文化内容,使学生在积累语言的同时,在潜移默化中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同时,为开阔学生视野、培育科学精神、增进文化理解力,新编语文教材注重汲取人类优秀思想文化精华,选取来自不同国家的名家名篇。义务教育语文教材中选入的外国作品约占总篇数的10%。
中央财经大学文化与传媒学院院长魏鹏举在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已成为我国文化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一定现实意义。新编语文教材增加传统优秀古诗词比例,是从小培养孩子的文化认同,逐渐形成文化自信、文化自觉。从家庭角度看,父母普遍希望孩子更好地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与教育,《弟子规》在各地的推广与普及就是明显的例子。魏鹏举说,从中小学开始推广文言文和古诗词教育,从实际意义看,一方面能提升孩子的语文综合能力,另一方面也是中华民族走向国际化必须具备的能力和素质。一个人在走向国际化的过程中,对自己的文化要有充分的认知。只有这样,在国际舞台上才能更优雅地与别人对话。“如果一个人连自己的优秀传统文化都不了解,不热爱,就很难在国际舞台上成为一个真正具有国际情怀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