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开放和宽容中审视儿童文学

2017-09-28 17:41:59谭旭东
文艺评论 2017年12期
关键词:儿童文学学科创作

○谭旭东

在开放和宽容中审视儿童文学

○谭旭东

儿童文学是一门值得一辈子认真探索的学问。从事儿童文学理论研究十余年来,一直觉得这是一个崭新的充满希望的领地,虽然它被人忽视,甚至为人所贬低,但儿童文学的价值和意义,是不言而喻的。但也有一种深深的焦虑,就是如何走出狭隘的视野,把儿童文学引入一个更为宽阔美好的天地,这是必须面对的时代课题。

一、儿童文学的解读空间

大概八年前,曾就给儿童文学做了一个定义:儿童文学是关注成长、表现成长、有助成长的文学。这是在《北京晚报》发表的一篇短文里提出来的,后来收进了《重绘中国儿童文学地图》一书,得到一些人的认可,但后来发现有几位论者引用时,没有注明来源和出处。①之所以把儿童文学定义为“成长文学”,主要是因为儿童是成长的生命,因此一切关于成长,表现成长,有助成长的文学,都可以为儿童所接受,并对儿童精神的成长有益。过去,我们对儿童文学的定义很多,比如有人说“儿童文学是大人写给小孩看的文学”,这听起来很顺畅,是对儿童文学写作事实的描述。但给儿童文学一个定义,不但要有事实依据,更重要的是要作出美学的价值的判断。目前国内儿童文学教材已经有多个版本,普遍的定义是,儿童文学是作家根据儿童不同年龄、心理的特征而创作出来的得到儿童喜爱的文学作品。这个定义也是一个事实描述,但儿童文学创作的动因是很复杂的,不只是内部的,还有外部的,而且外部环境也在不同时代有不同的特点,因此必须充分理解儿童文学创作与接受的复杂动力机制和文化因素,才能形成对儿童文学的比较准确的看法。此外,对儿童的看法不同,决定了儿童不同年龄和心理的不同特征,也决定了儿童文学的价值定位。所以,我们比较赞同马力的“儿童文学模糊性”的论断,儿童文学与其他文学相比,在概念表达方面的确具有模糊性,即跨学科性。也比较欣赏吴其南对现代儿童文学生成动因的文化思考,儿童文学的生成是与现代文化相生相向的。因此,在给儿童文学爱好者推荐教材时,会推荐吴其南主编的《儿童文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这是一本简明扼要的儿童文学教材,不但阐明了儿童文学的诸多要义,也清晰地梳理了儿童文学的基本轨迹,呈现了一幅丰富多彩的儿童文学生态图景。

西方儿童文学理论思考远远比我们走在前头,关于儿童文学的定义,也有多种很具洞见的方式。其中有一种观点,认为儿童和儿童文学都是被建构出来的,因此对于儿童文学的定义,既不能落在本质的儿童身上,也不能落在本质的童书上。而且这种建构主义观点,还认为“儿童文学由文本构成,这些文本有意识或无意识地表达了儿童的特殊建构、借助角色或情境表现的隐喻体(例如动物、玩偶、小人或降低地位的成人),这些文本的共性是表达出对儿童被弱化状态的理解。成人像儿童一样,也会被这种话语吸引,投入其中(不管是书写还或阅读),就像儿童也会被许多成人话语吸引一样。但这些文本是否成为‘儿童文学’还要看它们如何被阅读、被使用;它们的丰富程度也要看它们如何混杂或称之为边界的这个过渡协商”②。这些,都让我们看到了单纯地以“儿童本位”和“艺术的儿童文学”之类的词汇,不足以让读者理解复杂的儿童文学世界。儿童文学的解读空间,也不能仅仅停留在本土的思维上,应该有更多宽阔的视野和文化的思维。

二、儿童文学研究的多维视野

儿童文学研究,就中国来说,一直有这几类:一是对儿童文学发展史的叙述。这方面的成果,有蒋风主编的《中国儿童文学发展史》、吴其南的《中国童话发展史》等几部,书写的基本方式主要是借鉴当代文学史的一般结构,并尽可能地对儿童文学发展过程中的诸多动因,尤其是文化的因素,进行阐述,总体来看,是对儿童文学内部结构的一个描述。二是对儿童文学教材的编写。目前,还没有一部能够得到全国高校的统一认可,基本是各成一家,编写者开会是经常在一起,但回到家里,自说自话,谁也不买谁的账。但蒋风著《儿童文学概论》、吴其南主编的《儿童文学》和朱自强主编的《儿童文学概论》相对比较成熟,值得借鉴和学习。三是对儿童文学教育问题的思考。谈儿童文学,也一定绕不过教育学和心理学这两门学科,但目前为止,中国儿童文学理论批评也差不多就是谈到这里,还没跳到更多宽阔的学科视野里去思考。但儿童文学其实是一门真正的跨学科,是一门交叉学科,它可以归于大的“儿童学”的范围。如果一定要把它当作一个学科来做的话,那么只能把它做死,或者越做越狭隘。最新的教育部学科目录里,儿童文学不是二级学科,这对很多人来说,认为是灾难性的,好像没有学科地位,就无法生存。但儿童文学的真正突破点,可能就在于不把它当作一个中国文学一级学科下的一个二级学科。因为只有超越学科视野,突破本质主义的思维模式,儿童文学理论研究才可能有飞跃,有提高,有更新换代。

从跨学科视野来看,可以这样来理解儿童文学:一,它是青年亚文化的一部分。把儿童文学放到青年亚文化的视野里去审视,有助于理解儿童文学与流行文化、通俗文化的关系,也有助于理解“哈利·波特”等童书畅销现象,更能有助于理解青春文学和少年小说。西方儿童文学理论里,就涉及到青年文化、流行文化的研究,有的儿童文学研究者本身也是文化研究专家。二,儿童文学本来就不属于哪一个学科。在中文大学科系统里,将其定位于文艺学、现当代文学研究范畴都不合适,将儿童文学定位于外国文学,更不适合。儿童文学与民间文学、文艺学、外国文学、比较文学和现当代文学都有紧密的联系,但归到哪一个一级或二级学科里似乎都不准确。众所周知,在文化全球化语境里,人文学科的学科界限越来越模糊,交叉学科或融合性很强的学科反而得到了更大的发展空间,儿童文学正好可以借助自身童年研究的原点的拓展,来进行跨界研究,所以儿童文学研究者不应画地为牢,应该博采众长,借鉴中外各种研究和批评方法。

三、对儿童文学研究的一些思考

儿童文学研究可以有多种向度,多种视角,多种方法。在《重绘中国儿童文学地图》和《童年再现与儿童文学重构》两部著作里,笔者就提出了这些基本的命题,呼唤重建儿童文学理论批评,呼唤儿童文学的史学与诗学,呼唤儿童文学的重构。很欣喜的是,得到了诸多同道及文艺理论界师友的认可和呼应。在《儿童文学的多维思考》一书里,就从7个视角来审视了儿童文学,其中很多观点都基于对中国儿童文学的审视,主要体现对中国儿童文学的热切关注。该书2013年获得国家出版基金,并于同年出版,也算是给儿童文学研究者提供了一些方向。儿童文学研究可以从7个角度来切入:第一,是对当代儿童文学基本发展轨迹的梳理,尽可能地以史写实践给读者勾画一个比较清晰的当代儿童文学的发展图景,呈现儿童文学作家在不同时期的审美创造。第二,是对儿童文学本体的思考,儿童文学应该具有什么样的美学尺度,这是几代儿童文学理论家一直钟情的一个课题,但儿童文学究竟是个什么样子,包涵哪些审美的思想的要素,要说个明明白白,的确是很难的。但儿童文学毕竟是有大体的美学标准和基本的创作方向的,因此,要理清儿童文学是什么,究竟该如何创作,该掌握何种艺术的技巧,都是值得继续探索的。第三,是对儿童文学阅读的研究。创作必须通过阅读与接受,其价值才能显现。西方接受美学一个重要观点,就是文学作品只有读者接受了,创作过程才算真正完成。某种程度上说,儿童文学作品如果不能进入阅读过程,不能得到广大少儿读者的喜爱,那其价值无从谈起。因此,研究儿童阅读是非常有意义的。第四,是对儿童文学价值的思考,这一方面的研究,当然着重是对当代儿童文学价值的重估。为什么会提出“价值重估”这个问题?是有一个时代语境的,因为儿童文学在当代的确没有为主流文学界所包容,所肯定,甚至在教育界,也存在诸多对儿童文学的偏见和歧见,因此探讨这一问题,其实是对儿童文学的一个定位,是为儿童文学作家寻找一个时代的价值的坐标。另外,今天的儿童文学应该承担起何种角色,尤其在社会文明的建构和人的精神的培育方面起到何种作用,是值得深入思考的。第五,是对儿童文学的文化思考。在《童年再现与儿童文学重构》一书中,就对童年、儿童文学进行了文化思考,那一本书被认为是以文化诗学的视角来审视儿童文学的一部著作,从目前国内有限的一些论文看来,有些儿童文学研究者已经从其中得到了一些研究的启发。儿童文学无疑不能仅仅被定义为审美之物,它还是文化的承载者和文化的建构者。西方儿童文学研究已经完全摆脱了新批评的研究,摆脱了对儿童文学审美基本问题的思考,而进入到了一个多元化的研究阶段,即把儿童文学置于一个大的文化范畴来审视,来辨别,来研究,并充分利用各种最新的研究理论来重新阐释,其结果是,西方儿童文学研究成为前沿性文艺研究和文化研究的创造性成果之一,因此也进入了主流学术界,并推动了儿童文学作为跨学科研究的典范的进程。第六,对儿童文学出版问题应该有深度考察。儿童文学创作和出版存在一个互动关系,但其中的很多联系,尤其是内在的文化结构和特殊的经济规律,是一般人难以觉察的。特别是,今天的图书出版已经深嵌在作家创作过程之中,甚至成为一种支配性力量的情况下,如何审视出版与创作,是一个难题,也值得探索。第七,是对儿童文学研究的思考,主要不在批评已有的理论观点和梳理已有的研究成果,重点是对儿童文学研究未来方向的一点思考。对儿童文学研究的思考不仅仅是写一部或几部儿童文学理论批评史,重要的是甄别“伪命题”,清理已有的所谓“理论话语”,避免儿童文学创作和理论批评受到迷雾的缠绕。

儿童文学研究是一个开放的领地,国内已有不少学者和教授在这一领地有了自己的成果,但作为一门融合性很强的学科或者说一种跨学科的研究,还有很多值得我们深入探索。尤其是对中国儿童文学作家作品的认真评介,儿童文学与语文教育的互动研究,还有儿童文学与“儿童学”的关联性研究等等也是几个值得努力的方向。

①谭旭东《重绘中国儿童文学地图》[M],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5页。

②戴维拉德《理论的建立与理论:儿童文学该如何生存》[A],[英]彼得·亨特主编《理解儿童文学》,上海:少年儿童出版社,2010年版,第47页。

上海大学文学院 北方工业大学中文系)

猜你喜欢
儿童文学学科创作
【学科新书导览】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第四届福建省启明儿童文学双年榜揭榜
海峡姐妹(2019年11期)2019-12-23 08:42:20
《一墙之隔》创作谈
第三届福建省启明儿童文学双年榜揭榜
海峡姐妹(2018年1期)2018-04-12 06:44:32
“超学科”来啦
唯童年不可辜负
——两岸儿童文学之春天的对话
创作(2017年3期)2017-06-19 16:41:20
论新形势下统一战线学学科在统战工作实践中的创新
创作随笔
文艺论坛(2016年23期)2016-02-28 09:24:07
创作心得
小说月刊(2014年1期)2014-04-23 09:0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