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并原发性消化道癌的胃间质瘤的临床及病理特征分析

2017-09-28 03:07应利侠
河南医学研究 2017年18期
关键词:危险度消化道胃肠道

应利侠

淅川县人民医院 病理科 河南 南阳 474450)

合并原发性消化道癌的胃间质瘤的临床及病理特征分析

应利侠

淅川县人民医院 病理科 河南 南阳 474450)

目的探究合并原发性消化道癌的胃间质瘤(GIST)的临床及病理特征。方法选择淅川县人民医院收治的GIST患者238例,其中合并原发性消化道癌的GIST患者35例,分析合并原发性消化道癌的GIST危险度分级、病理检查结果、免疫表型。结果合并原发性消化道癌的GIST多见于低危、极低危患者,而单发GIST多见于高危、中危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合并原发性消化道癌的GIST肿瘤直径均<5 cm,核分裂象均<5/50 HPF;肿瘤细胞DOG1阳性率为97.14%,CD117阳性率为88.57%,CD34阳性率为88.57%,DOG-1阳性率为85.71%。结论合并原发性消化道癌的GIST多为食管癌和胃癌,危险度分级较低,肿瘤细胞均为梭形细胞型,且无特异性临床特征表现、免疫组织化学标志。

胃间质瘤;原发性消化道癌;病理特征

GIST是一种胃肠道间常见的间叶源性肿瘤,多发于中老年人群[1],患者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胃肠道出血、吞咽困难等。该病具有多向分化的特点,可向腔内生长,使黏膜隆起,从而引发继发性溃疡[2]。据统计,GIST的发病率在肉瘤中占20%,严重影响患者的正常生活[3]。目前临床多以肠镜、胃镜等方法检查,可根据检查结果初步诊断肿瘤的大致范围,但此类诊断不足以确诊GIST。有学者认为,免疫组织和病理切片的结果是确诊GIST的重要依据[4]。基于此,本研究选择2015年1月至2016年3月淅川县人民医院收治的GIST患者238例,其中合并原发性消化道癌的胃间质瘤患者35例,分析合并原发性消化道癌的GIST的临床及病理特征。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淅川县人民医院2015年1月至2016年3月收治的GIST患者238例,其中合并原发性消化道癌的GIST患者有35例,男17例,女18例;年龄45~80岁,平均(66.32±4.55)岁。纳入标准:所有患者均确诊为GIST;肿瘤均由手术切除;有原发性消化道癌的临床症状,包括吞咽困难、腹胀、腹痛、腹部包块、消化道出血等;未出现其他特异症状。

1.2研究方法回顾分析所有患者临床资料,并记录患者临床检查结果。

1.3观察指标参照2009年《中国胃肠道间质瘤诊断治疗共识》对GIST患者进行危险程度分级[5]。分析所有患者的病理检查结果,包括记录合并消化道癌的部位、GIST的肿瘤大小、核分裂数。并检查其免疫表型,包括DOG1、CD117、CD34、DOG-1。

2 结果

2.1危险度分级合并原发性消化道癌的GIST多见于低危、极低危患者,而单发GIST多见于高危、中危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单发GIST和合并原发性消化道癌的GIST 危险度分级比较[n(%)]

2.2病理结果及免疫表型238例GIST直径为0.4~21.0 cm,平均(10.23±1.25)cm;肿瘤发生的部位为小肠64例(26.89%)、胃部142例(59.66%)、结直肠18例(7.56%)、胃肠外8例(3.36%)、食管6例(2.52%)。其中合并原发性消化道癌的GIST患者35例(14.71%),肿瘤直径为0.5~4.5 cm,平均(2.10±0.65)cm;肿瘤发生于食管2例(5.71%)、胃33例(94.29%)。经检查,35例合并原发性消化道癌的GIST患者的肿瘤细胞均为梭形细胞型,无明显的细胞坏死、异型,合并原发性消化道癌的GIST核分裂象均为<5个/50高倍视野(HPF)。肿瘤细胞DOG1阳性34例(97.14%),CD117阳性31例(88.57%),其中DOG1阴性、CD117阴性1例(2.86%),其中CD117阴性、DOG1阳性4例(11.43%),CD34阳性31例(88.57%)、DOG-1阳性30例(85.71%)。

3 讨论

GIST是以胃肠道出血、吞咽困难为主要临床表现的间叶源性肿瘤。GIST被认为是由于间质干细胞并存在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受体基因的突变所导致。GIST在所有胃肠道恶性肿瘤中占1%~3%,具有较高的发病率,如不及时治疗,极易引发继发性溃疡。按照GIST发展形式,可将其分为以下几类。①壁外型:肿瘤科发展至浆膜面;②腔内型:肿瘤可向腔内发展,位于黏膜下方;③壁内型:肿瘤仅会在肌壁处的位置发展;④驰铃型:肿瘤可同时向浆膜面和黏膜面发展。肠镜、胃镜等均是检查GIST的常用方式,但仅能判断肿瘤大致位置,无法确诊,易导致患者错过治疗最佳时期,不利于患者预后。临床调查显示,准确诊断肿瘤危险等级与病理判断对GIST患者的术中与术后疗效均有重要的意义。目前,临床针对该病的肿瘤发生机制与GIST特异性抗体的研究较少。

本研究结果显示,合并原发性消化道癌的GIST多见于低危、极低危患者,加之术前检查均未发现与不良预后相关因素,如溃疡、边缘不规则、异质性、强回声等。临床可按原消化道癌的治疗方式实施治疗,预后复发的风险性较小。调查显示,有少数直径较小GIST伴有恶性特征,具有极高的危险性,临床应加以重视此类患者。本研究中,合并原发性消化道癌的GIST在所有GIST患者中占14.71%,其中以食管癌和胃癌居多。有研究报道,GIST的发生部位多见于小肠和胃,肿瘤的平均直径为6.0 cm[6]。本研究结果显示,合并原发性消化道癌的GIST多发生于胃部,其次为食道,且肿瘤直径均<5 cm,核分裂象均<5/50HPF。以往临床常将CD117作为诊断GIST的免疫标记物,但CD117阳性也可见于中性粒细胞、肥大细胞、精原细胞等,甚至在部分黑色素瘤、平滑肌肿瘤、未分化肉瘤等软组织肿瘤中也有表达。有研究显示,与CD117相比,DOG1对GIST的诊断敏感性与特异性更高。DOG1是针对GIST新发现的诊断性抗体,能在正常胃肠道Cajal和GIST细胞中表达,在其他软组织肿瘤中非常罕见。本研究结果显示,DOG1阳性率为97.14%,CD117阳性率为88.57%,可见采用DOG1染色阳性表达可帮助鉴别和诊断GIST。因存在DOG1阴性的病例,临床可采用联合标记DOG1、CD117、CD34、DOG-1对GIST实施诊断,对提高GIST的诊断率具有重要的作用。此外,诊断GIST时,应从病理和临床给予重视,特别是在术后随访和手术中的探查均应注意鉴别其与消化道癌复发和转移,DOG1能帮助临床对胃肠道间叶源性肿瘤实施鉴别与诊断。

综上所述,合并原发性消化道癌的GIST多为食管癌和胃癌,危险度分级较低,肿瘤细胞均为梭形细胞型,且无特异性临床特征表现、免疫组织化学标志。

[1] 刘忆,赵光耀,陈卫昌.胃异位胰腺误诊为胃间质瘤的临床分析[J].浙江临床医学,2016,18(3):543-544.

[2] 卢光荣,周羽翙,钟金伟,等.不同侵袭危险性胃间质瘤的超声内镜图像特点比较及相关危险因素分析[J].中国内镜杂志,2016,22(1):1-4.

[3] 黄贤华,郑汉朋,邱乾德.胃间质瘤MSCT表现与恶性危险度的相关性研究[J].实用肿瘤杂志,2016,31(1):63-67.

[4] 刘广杰,邓明坤,潘红梅,等.原发性食管小细胞癌的临床特点及预后分析[J].广东医学,2015,36(22):3476-3479.

[5] 赵宇,刘辉,习羽,等.胃间质瘤CT征象与肿瘤危险度分级的关系[J].实用放射学杂志,2016,32(6):892-895.

[6] 盛娟,伍瑞,左赞,等.胃间质瘤内镜超声量化评分系统对内镜下切除胃间质瘤风险性评估的价值[J].中国内镜杂志,2015,21(6):579-582.

R 735doi: 10.3969/j.issn.1004-437X.2017.18.098

2016-10-19)

猜你喜欢
危险度消化道胃肠道
胃间质瘤超声双重造影的时间-强度曲线与病理危险度分级的相关性研究
大面积烧伤并发消化道溃疡大出血及胸腹腔感染1例
胃肠道间质瘤的CT诊断价值
探讨消化道早期癌前病变行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SD)治疗后的护理干预
胃肠道间质瘤的MRI征象与不同危险度的相关性
超声诊断小儿胃肠道淋巴瘤合并肝肾转移1例
能谱CT定量参数与胃肠道间质瘤肿瘤危险度的关系
柘木提取物对胃肠道肿瘤的抑制作用
Dieulafoy病变致消化道大出血的急救及护理
连花清瘟胶囊致胃肠道不良反应1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