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龄脑血管病手术患者不同麻醉方式的比较

2017-09-28 10:49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7年16期
关键词:脑血管病全麻高龄

闵 娜

郑州大学第五附属医院麻醉科,河南 郑州 450000

·论著临床诊治·

高龄脑血管病手术患者不同麻醉方式的比较

闵 娜

郑州大学第五附属医院麻醉科,河南 郑州 450000

目的评价高龄脑血管病患者应用不同麻醉方式的临床效果。方法搜集2015-04—2016-03我院收治的需行手术治疗的高龄脑血管病患者86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43例,对照组采用腰硬联合麻醉,实验组采用全身麻醉,比较2组麻醉效果。结果麻醉前2组血压及心率无明显差异(P>0.05);麻醉后30 min、60 min以及手术结束时的血压水平均低于麻醉前(P<0.01);实验组麻醉后30 min、60 min以及手术结束时的心率低于麻醉前(P<0.01),且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与腰硬联合麻醉相比,采用全身麻醉的高龄脑血管病患者血流动力学更加平稳,更为安全。

高龄;脑血管病;麻醉方式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搜集2015-04—2016-03我院收治的需行手术治疗的高龄脑血管病患者86例,均经CT或MRI检查确诊,无恶性肿瘤、凝血功能障碍、严重的肝肾功能障碍者[1]。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43例。实验组男27例,女16例;年龄80~92(86.4±1.3)岁;其中颅内动静脉畸形12例,脑膜动静脉瘘13例,颅内动脉瘤11例,脑血栓7例。对照组男25例,女18例;年龄81~93(86.9±1.1)岁;其中颅内动静脉畸形15例,脑膜动静脉瘘12例,颅内动脉瘤10例,脑血栓6例。2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依据患者的神志、身体状况、病情适当介入治疗,术前依据分组采用相应的麻醉方式。麻醉前准备:所有患者术前12 h禁食,术前4 h禁饮,麻醉前30 min肌注苯巴比妥钠0.1 g,阿托品0.5 g,进入手术室后进行心电监护,建立静脉通路。

对照组采用腰硬联合麻醉的方式,选择L2~3或L3~4椎间隙穿刺,穿刺成功后,采用腰麻针行蛛网膜下腔穿刺,有脑脊液流出后,注入0.75%布比卡因1 mL、注射用水1 mL、芬太尼0.01 mg,硬膜外留置导管3~4 cm,针刺测定腰麻的阻滞平面,如手术时间过长,导致腰麻时间不够或腰麻平面不足,可从硬膜外导管注入1%的利多卡因3~8 mL。麻醉完成后采用面罩给氧。

实验组采用全麻方式,进入手术室后,开放静脉,静滴复方氯化钠、东莨菪碱0.3 mg,面罩给氧,静脉推注0.1 mg/kg维库溴铵、2 μg/kg芬太尼、1.5 mg/kg丙泊酚进行麻醉诱导,5 min后进行气管插管,连接麻醉机进行机械通气,潮气量8~10 mL/kg,呼吸频率10~12次/min。手术过程中,采用异丙酚、瑞芬太尼、维库溴铵、七氟醚维持麻醉,术中依据患者的病情、手术情况等调整药物浓度、输注速度。手术结束前,停用维持麻醉药物。

1.3观察指标观察2组麻醉前(T0)、麻醉后30 min(T1)、麻醉后60 min(T2)以及手术结束时(T3)的血流动力学指标,包括心率(HR)、收缩压(SBP)、舒张压(DBP)。

2 结果

麻醉前2组血压及心率无明显差异(P>0.05);麻醉后30 min、60 min以及手术结束时的血压水平均低于麻醉前(P<0.01),实验组麻醉后30 min、60 min以及手术结束时的心率低于麻醉前(P<0.01),且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见表1。

3 讨论

脑血管疾病具有较高的发病率、病死率,多数患者可出现后遗症。目前,介入治疗是脑血管疾病最为有效的方法,而麻醉是介入治疗中最为重要的一环。以往,脑血管病患者在早期介入治疗中多采用局部麻醉,但随着治疗范围的不断扩大,局部麻醉的方式已不能满足介入治疗的需要,同时还会增加患者的痛苦和心理负担[2]。近年来,已逐渐将全身麻醉应用于脑血管病患者中,以适应介入治疗的发展。

表1 2组各时间点血流动力学比较

注:与T0相比,*P<0.01;与对照组相比,#P<0.01

本研究显示,采用不同的方式麻醉后,2组麻醉后30 min、60 min及手术结束时的血压水平均低于麻醉前,实验组上述时间段的心率低于麻醉前,且明显低于对照组,表明采用全身麻醉能够降低术中患者心率,且保持相对低且平稳的状态,与腰硬联合麻醉相比,麻醉效果更好。颅内动脉瘤早期介入治疗时,可能会出现再出血、脑血管痉挛,严重时可危及患者生命。有报道显示,麻醉诱导期极易发生动脉瘤破裂,因此,麻醉诱导时应保持血流动力学的稳定,减少患者因紧张造成血压升高而引起术中血管破裂的风险。因此,气管插管不可在清醒时插管,不可应用去极化肌松药,避免增加颅内压。同时还应避免气管插管引起的血压升高等心血管反应,造成动脉瘤破裂[3]。而动静脉畸形以及脑膜动静脉瘘的介入时间均较长,采用全麻的方式更为安全。通过本次试验可以看出,脑血管病介入治疗采用全麻有以下优点:(1)安全性:术者手术过程中仅能通过血压、心率以及血氧饱和度判断患者的身体状况,采用全麻能够通过呼吸机调节患者的呼吸道,保证安全,还能够减少麻醉医师进入操作室,对麻醉医师也是一种保护[4]。研究显示,蛛网膜下腔阻滞发现,有明显的血压波动,虽麻醉用量较小,但因硬脊膜穿刺导致脑脊液流动,使得麻醉药物扩散,导致麻醉平面上升[5]。再加上老年人自主神经系统的变化,采用椎管内麻醉可能会带来血流动力学的变化,如血压下降、有效循环血量减少等,如处理不及时则可能出现心搏骤停,表明全麻对高龄患者血流动力学的影响相对较少,能够更好地维持血流动力学的稳定。而全身麻醉调控方便,操作简单,不受体位的影响,能够提供确切的氧气供应,同时还能够避免因体位改变给患者带来的痛苦。(2)可控性:脑血管病患者在介入手术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血流动力学的变化,需进行控制性降压等,全麻能够通过调节麻醉药物、应用降压药物达到要求。全麻还能够调节患者的二氧化碳分压,而二氧化碳分压及H+离子浓度在脑灌注的调节中占据重要的地位,当二氧化碳分压及H+离子浓度均升高时,能够扩张小动脉,增加脑血流量。全麻能够通过潮气量调节控制呼吸末的二氧化碳分压,将其保持在4.0~4.6 kPa,减少或解除二氧化碳分压对脑血流的影响,降低术中脑血管病的发生率[6]。而其他麻醉方式则可能会引起二氧化碳分压的轻度升高。麻醉药物能够抑制脑电活动,降低脑代谢率、减少脑容量,使得脑血管对二氧化碳的反应性得以维持。神经介入治疗患者的心率减慢,可能与颈动脉窦的刺激有关。

[1] 徐尚志,沈丽丽,吴长明.瑞舒伐他汀在高龄心脑血管疾病二级预防中的疗效观察及安全评估[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13,27(1):88-89.

[2] 王朝阳.阿司匹林在超高龄脑血管疾病患者中的应用效果[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5,18(9):83-85.

[3] 王铭.椎管内麻醉与全身麻醉在高龄患者应用中的临床效果[J].中国医学工程,2015,23(2):155-156.

[4] 李红军,吕红杰,刘长琦.高龄心血管病患者100例的围手术期麻醉处理[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6,4(13):22-23.

[5] 马燕,吴震.高龄高血压心脑血管病患者腹腔镜手术的围手术期风险处理[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6,4(1):50-51.

[6] 吴丽娜,高翔,陈彪.椎管内麻醉与全身麻醉在高龄患者临床应用中的效果[J].吉林医学,2014,35(3):590.

(收稿 2017-03-10)

责任编辑:夏保军

10.3969/j.issn.1673-5110.2017.16.031

闵娜(1979-),本科,主治医师。研究方向:围术期器官保护、血流动力学监测。Email:56746532@qq.com

R743

A

1673-5110(2017)16-0097-02

猜你喜欢
脑血管病全麻高龄
急性脑血管病诊断中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与动脉自旋标记的应用价值
腹部神经阻滞联合静吸复合全麻在中老年腹腔镜手术中的应用
小剂量右美托咪定复合瑞芬太尼对全麻拔管期呛咳的影响
视频宣教对全麻患者麻醉术前焦虑及配合程度的影响研究
高龄孕妇妊娠中期产前诊断中唐氏筛查的应用
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神经介入治疗的疗效分析
二胎政策以来高龄孕产妇的高危因素分析和临床干预
肥胖与全麻诱导期氧储备的相关性
第17次中国脑血管病大会2017’通知
脑血管病昏迷患者的基础护理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