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学生国际化是高等教育国际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国际化发展的深化,特别是北京地区留学生来华学习的人数将持续增加,中外学生的融合教育对中国教育国际化具有重要的意义。依据对首都经济贸易大学中外学生融合情况的调研,“融合难”,“融合浅”是目前中外学生融合的主要现状,提升高校国際化管理水平、增加中外学生思想融合和提升中外学生国际交往能力是改进中外学生融合教育的有效实践措施。
【关键词】高等教育国际化 融合教育 学生国际化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33-0022-02
学生国际化是衡量高等教育国际化水平的基本标准之一,也是推动高等教育国际化其他方面发展的重要基础。根据教育部统计数据,2016年来华留学生人数超过了44万;来华接受学历教育的留学生人数超过20万,占留学生总数的47.42%;其中,北京、上海成为留学生学习的首选目的城市,留学生人数分别为7.7万和6万人。以首都经济贸易大学为例,2016年在校留学生1016人,同比增长38%,生源国73个,留学生正在全面参与校园生活。
“一带一路”战略构想提出以来,2016年中办国办印发《关于做好新时期教育对外开放工作的若干意见》,教育部印发了《推进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的通知,中国将继续加大高等教育的开放力度,吸引世界各国,特别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留学生来华学习。
逐步扩大的留学生规模对高等教育水平和方法提出了考验,中国学生和外国留学生的教管服成为了学生国际化过程中的基础性问题,如何做好中外学生的融合教育,使其在文化沟通和学术合作中得到高等教育国际化带来的好处,是高校管理工作面临的新问题。
一、国际化背景下中外学生融合教育的意义
1.中外学生融合教育能够促使中国学生提升国际化学习能力
全球化背景下,高等教育国际化是教育对外开放的重要手段,也是国际服务贸易作用在教育中的具体形式。一方面,高校通过引进国外较高质量的教育资源,借助服务贸易的外部性,利用技术溢出效应提升本国教育水平;另一方面,通过向海外输出学生,在技术逆向溢出的作用下,提升本国的人才培养水平。上述两种方式,都是教育服务贸易所带来的国际技术溢出效应,本文着重分析前者在中外学生融合中的作用形式。
2.中外学生融合教育有利于推动中国特色高等教育的发展
教育部令第9号《高等学校接受外国留学生管理规定》中明确,“汉语和中国概况应当作为接受学历教育的外国留学生的必修课;政治理论应当作为学习哲学、政治学和经济学类专业的外国留学生的必修课”。在多项政策的支持下,中国高等教育服务市场的开放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和特色教育扩散的重要途径。教育服务出口直接输出了中国特色文化,宣传了中国新时期的改革成果,增强了传统文化的传播范围,同时催生了中国创新贸易业态,提升了中国教育的知名度。
二、国际化背景下中外学生的融合现状
笔者以首都经济贸易大学为例,进行了教育国际化情况调研。本次调研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方式在全校范围内进行,发放电子问卷624人,收回有效问卷624份。在对具有出国交流经历的102名学生的分卷调查中,27.45%的学生认为本校中外学生融合的很好,超过60%的学生认为中外学生融合程度比较好或一般,约有13%的学生对中外学生融合情况不满意。其中,在对中外学生融合的具体形式进行结果统计时,采用了选项评分排序的方法,结果显示,中外学生生活区重合得分最高,即学生们认为这是中外学生融合的基础,增加中外学生的交流沟通机会位列第二,且得分与第一相差甚微;增加外教课程、提升自身外语沟通能力以及完善管理制度依次排名三至五位。此外,在对国际化能力培养方式的分卷调研中,48.04%的学生通过与具有相关国际学习经历的人交流来培养自己的国际化视野,45%的学生选择通过外教课程来增强自己的国际化交往能力。
从融合方式上看,高校普遍对本科留学生采取了插班学习、集中管理的方式,教学院系负责专业培养,国际学院或留学生办公室协助管理留学生事务;研究生及以上层次的留学生实行专业导师负责制,日常事务依托留学生办公室进行管理。中外学生在专业学习和日常事务中交流较少。
从融合内容上看,以文化交流为主的国际文化节和国际节日活动是中外学生相互交流的主要契机,其中,以名族介绍和习俗体验为主的展示性活动是上述主要内容;此外,共同参与文娱表演和体育竞技也是中外学生交流的主要方式。中外学生在此类活动中能够初步形成良好的同学关系,因缺少联络的必要性,同学关系难以带来深入的文化交往。
中外学生的融合为学术交流和文化共享提供了良好的基础,为全面国际化提供了可能;但同时,由此引发的“融合难”,“融合浅”的问题也成为国际化发展的困扰,“文化休克”、学生素质能力和国际化管理水平都影响着中外学生的融合和国际化氛围的营造。
三、加强中外学生融合教育的实践策略
1.提高国际化管理团队水平,加强国际教育的实力
继续推行中外学生插班管理、导师负责制度,将中外学生的校内学习和实践融合起来,突出教学单位的专业培养作用,强化国际学院和留学生服务部门的服务保障作用,降低垂直管理对中外学生的割裂影响;增加教学和学生工作团队的国际化管理培训,加强工作人员的外语和职业素养,为工作人员提供出国学习的机会,建立把控中外学生教育的能力;给予国际化建设经费支持,项目化推进中外学生教育细节工作,利用激励和考核机制提升教管服水平。
2.打造浓郁的国际化氛围,加深思想交融的程度
增加中外学生的交流机会,设立中外学生组织,负责设计和协调中外学生的文化沟通活动,联合中外学生组织迎新晚会、毕业生晚会、文娱比赛、学术论坛等活动,突出国际文化节、特色节日的文化宣传功能;设立中外学生互助小组,打造留学生语言教学课堂、中国学生专业课第二补习课堂,提高中外学生相互交流的获得感;凝聚留学生导师力量,加强留学生的归属感,推动中外学生的情感建立;完善校园双语或多语标识设计,增加中外学生交流沟通的场所。
参考文献:
[1]王喜忠,胡婷婷,董卓宁.国际化背景下高校学生工作队伍建设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J].思想教育研究,2016,(8).
[1]叶孙锋. 服务贸易技术溢出效应的研究综述[J].经济研究,2011,(10).
[2]杨颖.高等教育国际化视域下学生管理工作的发展应对[J].中国成人教育,2013(12).
作者简介:赵灵翡(1988.3-),女,陕西,现工作于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0年至今),专职辅导员,兼任国际合作交流协调人,经济学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服务贸易视角下的高等教育国际化问题。
课程教育研究·上2017年3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