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琳 彭其渊 李娜
关键词:轨道交通;国际培训;模块化教学;课程开发;高等教育国际化;中国高铁“走出去”
摘要:在我国轨道交通行业快速发展并逐步走向世界的新形势下,发挥我国轨道交通学科优势,做好援外培训的课程开发基础工作具有重要意义。但国际培训面临参训者专业背景和文化程度差别较大、培训课程内容和实施方式缺少协同规划等问题,因此,高校以“服务需求、体现优势、提升质量、拓展合作”的建设思路来开展课程开发工作,在此基础上,遵循以建设项目为基础、以宏观发展为背景拓展国情课内容,以深化合作为目标、以课群融合为手段设计整体培训方案,以知识输出为导向、以分块协调为模式搭接课程内容框架,同时还应建立健全专兼职师资队伍、项目回访评估机制和参训学员数据管理等教学效果保障机制。
中图分类号:F127; F512.3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9-4474(2015)03-0014-07
以中国高铁“走出去”为代表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将会极大地加强国际通道保障能力和提高区域交通承载能力,而中国轨道交通人才“走出去”是中国高铁“走出去”的重要支撑和关键环节,赴海外培训授课和指导参与工程建设的我方专家,以及来我国进行管理和技术研修培训的外方学员共同构成了中国轨道交通人才“走出去”的主体。其中,针对外方学员的培训工作,将极大地促进我国高铁技术及标准的推广,强化双边和多边交流与经贸合作,有力地发挥中国高铁“走出去”的人文投射作用。因此,利用轨道交通特色学科优势,依托高等教育资源整合平台,利用学界业界紧密联动关系,打造独具特色的国际培训项目,建立广泛深入的国际交流合作,是高等教育机构的职责所在,也是我校国际化战略进阶发展的良好契机,更是中国高铁“走出去”国家战略的重要保障。
研究显示,教学质量控制与国际培训项目的有效性之间存在着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且远高于其他因素〔1〕,培训课程内容和教学实施的选择对国际培训项目的效果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因此,为有效承接急剧增长的国际培训需求,有必要根据参训学员的组成特征和学习需求,以我校轨道交通领域专业人才培养的传统优势经验和资源为基础,做好有针对性的课程开发工作。
一、国际培训教学中出现的典型问题
我国针对海外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与管理的相关培训,特别是属于市场开拓性质的培训项目,受客观条件限制,多属在尚未明确招生对象的情况下就已制定了授课内容、范围和形式等,加之多边学员往往来自发展程度不同的国家,常常面临在培训课程设计与教学组织方面的一些客观困难。
1.参训者专业背景和文化程度差别较大
我国的国际培训对象多是由中国驻外使馆代为招生、由相应国家政府推荐产生的,虽然招生简章中通常都会规定学员的专业领域和岗位背景,但是受到国外相关行业发展和教育水平的限制,即使是同一班次的参训学员,仍会出现年龄、学历和专业背景相差很大的情况,对知识和技能的需求也不同。如我校于2012年承担的埃塞俄比亚铁路技术高级培训项目的21名学员中,从专业领域方面看,有机械工程、土木工程、电气工程等;从年龄来看,有刚大学毕业的本科生,也有已在现场工作多年的技术员。加之相应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对于轨道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和发展具有迫切要求,对于短期技术和管理培训项目需求量很大且具有很强的可持续性,这种参训学员背景不一的现实情况将长期存在,给培训课程的内容设计和组织方式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2.培训课程内容和实施方式缺少协同规划
除商务部规定每个研修班必须开设一堂中国国情课以外,我国对国际培训在内容方面没有统一的规定和要求,在各类学时安排方面也仅提出了比例要求。这是由国际培训招生和内容的不确定性决定的,同时可以给予承训单位最大的自由度来更好地结合具体项目情况实施,以取得最好的效果。但是,由于不同项目的培训需求和学员情况过于复杂,在实际操作中均是由相关院系学科负责人选定和召集担当国内普通高等教育或对内培训的相关教师,再由其自行安排教学内容;而一线教师对学员情况的了解更为有限,一般也只能对原有课程安排根据培训组织的大原则略作改进或简化后直接使用。这种缺乏统筹规划的做法,也会导致同层次的不同课程内容深浅不一或有所重复却无法及时调整的情况出现。如,铁路建设和运营管理培训项目中,安排有铁路设施设备、铁路旅客运输组织、铁路货物运输组织等基础课程,但是在后两门课程中,按传统教学大纲,均有专门篇幅讲授客、货运输场站与设备,而这些内容恰是铁路设施设备这门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在授课时就可能出现内容重复,会使参训学员对培训管理水平产生怀疑,进而对承训单位的教学能力产生不信任感。
3.具备全程外语教学能力的高水平培训师资非常紧缺
在国际培训项目中,具有良好的专业交流能力是对参与培训的教师和专家的基本要求,但从目前的援外培训形势来看,师资力量的配置在客观上无法短期达到高标准的配置。究其原因在于,一方面轨道交通学科得益于我国特殊的国情路情而获得快速发展并在世界上居于相对领先的地位,特别是在运营管理领域,教学和科研在发达国家均较为小众,相应的国际交流就较少,仅仅是在近年我国轨道交通产业逐步开始“走出去”后才表现出对于使用英文交流的需求,所以高水平全英文教学师资的数量尚有限;另一方面,目前能够承担轨道交通援外培训任务的教师和专家都具有较高学历和基本的英文交流能力,有些还通过参与海外项目得到了很好的外语交流能力的锻炼,但是因为轨道交通课程内容综合性强,涉及的学科和内容较多,按照不同培训项目的要求在短期内迅速准备一套完整丰富的课程英文教学资料并具备全程英文授课能力,对绝大部分教师来说都是一个巨大的挑战,也不具有可操作性。
上述典型问题反映出在国际培训工作中不可回避的客观困难和现实情况,这些问题的解决在宏观层面可以通过承训单位采用多种途径了解国外情况的方式来努力把握国际培训需求,通过建立专门的国际培训管理和教学机构来强化培训方案的制定和师资的培养,但是这些常规做法在当前形势下的可实施性不强,效果较为有限。而保证国际培训项目的教学质量,因时制宜做好课程开发,就能够很好地规避以上困难,并取得较好成效。
二、轨道交通领域国际培训课程开发的思路
轨道交通领域的国内普通高等教育或职业培训,由于生源质量稳定,职业目标清晰,因此其培养方案或培训课程体系长期都能够保持稳定的结构和内容,通过间隔一定周期根据市场需求的变化做适当的修订,就可以满足教学需要。相比之下,前述问题决定了该领域的国际培训不能将既有的学历教育培养方案或职业培训课程体系加以简单修改或直接套用,而应针对相关项目进行审慎的课程开发顶层设计。
一般来说,国际培训的基本目标为:使参训学员增进对中国的了解,掌握研修或培训的内容,并加强与我国的未来合作。从轨道交通领域课程开发的角度来看,这一目标的实现应转化为体现“服务需求、体现优势、提升质量、拓展合作”的建设思路。
1.设计有针对性和服务性的需求导向的定制化课程
受轨道交通领域的海外建设发展需求和行业技术特性影响,国际培训在现阶段主要的形式为管理人员研修班和“走出去”培训项目,而技术人员培训班的项目需求正快速增长,留学生项目也已逐步启动。
对于管理人员研修班来说,其主要邀请对象为相关国家政府部门的管理人员,培训时间短,主要目标为传播中国先进的管理及发展经验,建立和促进友好的外交关系,相应的课程开发应注重以宏观发展、经济、管理和规划类内容为主,灵活搭配,并应多安排对大型项目的参观考察和与管理机构及大型企业的现场交流;对于“走出去”培训项目来说,应加强对参训对象的了解,派遣专业经验丰富的师资,主要通过讲座和研讨的方式,灵活调整和安排培训内容;对于技术人员培训班来说,其主要邀请对象为海外相关领域的工程人员和科研人员,培训内容有专业针对性,培训时间稍长,主要目标在于传授成熟和先进的技术和经验,其课程开发应首先明确技术培训的主题,如分属规划、设计、建设、运营和管理某一部分或是某几个部分的合并,属于普通铁路、高速铁路还是城市轨道交通方向,凝练相对稳定的培训方向,然后适当安排概论性质课程、专业技术类课程和发展前沿类课程的比例,并结合课程内容组织到项目现场或企业单位的考察与交流,形成完整的课堂教学和实践培训体系;对于留学生项目来说,有学历教育与业务进修两种形式,时间一般较长,应在已有培养方案的基础上,系统梳理和提炼紧密结合受援国需求的专业方向,根据学历和进修需求确定合适的学习强度,并通过实践实习和科研活动的支撑,强化实践动手能力和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
总体来说,轨道交通领域的国际培训课程开发工作应当是定制化、因项目类型和具体项目要求而异的,应按照不同的培训需求方向形成较为稳定的课程(包括课堂教学和考察研讨)体系,并具有一定的灵活调整的可能性,以适应快速增长、体量庞大和持续期长的培训需求。
2.契合国际化发展战略定位与学科特色优势带动性
国际化是高等教育的世界潮流和基本模式,也是新时期我国国家层面的“留学中国”和“人文交流机制”等战略规划和决策部署的重要方向。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在全世界范围内更为广泛地参与国际事务,国际能力与话语权持续提升,产业层面的中国制造、中国创造“走出去”,以及中国“高铁外交”时代的到来,都为我校全力推进国际化战略创造了难得的历史机遇〔2〕。而被国际社会所认可的国际化标准,首先就是指本国文化被别的国家与民族所承认、接受并得到相当的评价,即大学的教育、研究的机能和制度为外国学生所接受,在国际社会里具有一定的通用性〔3〕。
顺应时代发展潮流,积极响应国家战略,实施国际化发展战略的核心在于坚持弘扬和传承学科特色和优势。虽然在以英语作为国际通用语言的交流方面我国不具备先天条件,但是除了采用建立跨国学术交流机制等传统方法外,通过采用国际培训的手段,提高强势学科的国际声誉,创建传统优势学科的国际品牌,通过学科国际化,带动教师国际化和学生国际化,从产业领域的国际化培训工作入手,最终推动我校国际化目标的尽快实现,也不失为一种见效快、收效好的方式。
以高速铁路为代表的轨道交通行业现已成为我国工业强国的首要标志,我校作为我国铁路人才的源头培养基地,在中国高铁“走出去”的国家战略中,深度参与轨道交通国际培训责无旁贷。应当依托“中国铁路技术国际培训中心”,与美国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国家铁路中心合作成立的“高速铁路教育发展中心”,以及与中铁二院共建的国际留学生教育实践基地等平台,充分发挥跨学科、跨国界、跨行业的资源、技术和专业整合优势,做好课程开发工作,积极响应国家高铁“走出去”战略,打造我校轨道交通领域国际培训的“留学交大”品牌。
3.开展跨学科多模块灵活组合适度调整的教学实践
轨道交通领域设计的专业门类多,技术关系复杂,相应的关键技术要求标准高,应用在工程实践中更是需要考虑诸多经济社会因素影响,作为一项巨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是多学科并进、逐步成长整合而成的技术和管理体系。相应的人才培养涉及学科多,课程体系必然庞大而复杂,高质量专门人才的培养必然经过一个相对长期的发育过程。
但是国际培训需求具有自身的特点,一方面,从纵向的时间阶段来看,相关国家面临着交通基础设施快速发展的国际形势要求,其人才培养无法经历较长时间的学科自然成长和整合过程。从目前轨道交通领域所承接的交通基建项目来看,基本上都是边建设边培训,建成后经短期过渡直接交付外方运营。中国高铁“走出去”的各大项目已逐步落地,相应国家轨道交通建设项目将大规模开展,其培训方式必然也是遵循这一路径,这是建设和发展形势的需要,而且在实战中开展密集培训也是使专业人才快速成长的一种途径,但是也因此提出了培训课程体系重置的要求。另一方面,从横向的培训层次来看,由于管理和技术参训人员级别和专业有所差别,所以也不能完全适应既有一统化的各层次课程体系。如对管理来说,有较高级别和侧重宏观的政策管理,也有中、基层的建设管理和运营管理;对技术来说,有侧重于整体技术整合与协调的技术岗位,也有侧重于研发和应用或操作的技术岗位。这些不同级别和专业的参训人员既对某些跨学科综合性知识如行业发展现状、趋势、规划、经济和政策等表现出共性需求,同时又对各类岗位相关知识和技能表现出在专业方向和专业深度上的不同需求。另外,由于培训教师的学术传统不同,以课程为基本单元的常规教学方式,可能会造成在同类或同一培训项目中的课程内容深度差异和标准不同,这样既会增加教师教学的难度,影响培训质量,也容易引发学员误解。
因此,应将轨道交通国际培训课程置于行业背景下重新组织教学活动,构建模块化课程内容,以达到多学科知识体系间的无缝拼接和融合协调。为适应大范围、高强度、有差别的培训需求,应对培训内容进行模块化分解和整合,即在针对不同培训层次和专业方向的课程体系设置上,将以课程或知识块为单位的教学活动组合成不同的主题式教学单位(即模块),既能够充分利用国内现有的教学资源和优势,又能够提高教学过程的透明度和灵活性,较好地解决培训课程设置的体系化问题以及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衔接问题。
4.探索工程应用与科研开发活动的嵌入和引导方式
从轨道交通的工程学科性质来看,理论的工程实践应用是学科发展的推动力,也是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新技术、新材料、新理念的应用以及常规技术的系统整合,是学科不断进步、焕发活力的重要基础,需要科研开发工作的不断持续来提供有力支撑。这些也是未来与相关国家开展合作的重点领域。
从受援国的培训需求来看,占主要规模的各层次技术人员培训班,其培训目的就是在培训结束后能够马上投入或参与到相关项目的规划、设计、建设、运营或者管理中去,因此,学员对于掌握基本理论之后的实践动手环节非常关心,在有些项目中学员甚至以操作技能培训为主要目标。具有发展潜力的留学生项目,也以培养高级专业化人才为目标,对工程应用能力以及以此为基础的科研创新能力有着较高的要求。即使是对于管理人员研修班和“走出去”培训项目来说,为了更好地展示我国在轨道交通领域的建设成就,或者更生动地说明轨道交通行业的生产经营方式,以及更具体地介绍轨道交通科学研究的前沿进展,也有必要安排对工程现场或实业机构的考察环节,它不仅能够加强参训学员对轨道交通行业的认识,更重要的是可以为双方在轨道交通产业和教育领域的进一步交流合作提供直接搭接的渠道。
短期内,参训双方毕竟在专业背景和语言方面存在巨大障碍,也在学时安排方面受到限制,因此,在实践环节的设置上应与国内高等教育或职业培训常采用的上机实验、生产实习和科研训练等常规方式不同,需要加强工程应用与科研开发活动的嵌入和引导方式的探索,使之既能与理论课程相辅相成,又具有稳定的时间和场所保障,从而让参训学员在获得亲身体验或训练的同时,通过对特定项目或企业部门的了解,提升潜在的未来合作可能性。
三、轨道交通领域国际培训课程开发的方法
为增进参训学员对中国的了解,掌握研修或培训的内容,并加强与我国的未来合作,以服务需求、体现优势、提升质量、拓展合作为建设思路,轨道交通领域国际培训的课程开发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1.以建设项目为基础、以宏观发展为背景拓展国情课内容
国情课是我国国际培训的重要组成部分,轨道交通建设和管理属于经济社会基础设施领域,因此,国情课应侧重由国际铁路通道建设和加强带来的相关区域地缘关系变化,由通道建设推动的所在国区域交通承载能力的强化,以及由区域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带来的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潜力的提升等方面。因参训学员一般均具有良好的教育或职业背景,与国际关系和外交政策等常规性国情课内容相比,和轨道交通建设紧密相关的政治、经济、社会和发展问题的探讨更能契合他们的参训需求。
因此,可以组织区域经济、运输经济、宏观政策或公共管理领域的专家,以讲座和研讨的形式,并结合相关国家的具体情况,以国家战略性或政策性项目为依托开展国情教育。
2.以深化合作为目标、以课群融合为手段设计整体培训方案
开展国际培训应当以传授技术的方式实现深化合作的目标,轨道交通涉及政策、建设和运营等多环节,加之经济社会效益显著,对相关产业领域都存在重大影响,本身就蕴含着在研究、教育、产业等多学科和经济技术领域长期合作的要求和潜力。轨道交通领域国际培训的现实情况和客观因素,要求整体培训方案的设计应当综合考虑多种培训层次的课程深度与时间衔接,综合考虑多学科间的横向联系和纵向贯通,综合考虑多种教学组织形式的交叉应用和灵活组合。
首先,应根据培训对象和培训项目的性质层次,分清管理人员研修与技术人员培训的教学目的,并以之为依据确定培训内容框架。一般来说,管理人员研修更加注重对经济和社会效益以及产业发展政策等方面的问题,相应的培训时间也较短,因此应注重展示我国在轨道交通领域的建设成就和相关产业及经济社会的发展成就;技术人员培训则更加注重轨道交通技术领域的原理、科研与应用,相应的培训时间稍长且具有较为明确的学科方向,此时应注重介绍轨道交通的系统知识架构、相应的技术原理(分专业的情况下)、关键问题与发展趋势、在产业领域的工作与管理过程以及产品应用与研发等。
其次,对应不同培训项目性质和层次,在相应框架内容下构建“平台+方向”的培训教学模式,精心设计培训方案。在目前的培训时间要求和空间环境下,最重要的并不是教给参训学员多少技术要点,而是为其构建出一个系统完整的产业和学科体系,同时也为其提供在多学科方向和多技术领域纵深发展与尝试合作的可能性。因此,可以通过构建以轨道交通领域经济、管理、经营和政策等为主要内容的“平台课程”,辅以各对应专业的主干课程为主要内容的“方向课程”,设计在考虑多学科横向联系基础上的各专业纵向贯通的系统化培养方案。
最后,从教学组织的形式上来看,与需要长线学习才能系统掌握的理论知识相比,在工程实践和科研开发领域的应用交流与成果展示更能给予学员较好的感性认识,同时也是培训效果提升的有力切入点。因此,可以通过多样化教学组织形式来体现以需求为导向的定制化课程结构,如选取课堂讲座、现场教学、参观考察、交流座谈和(或)技术实习等形式,由承担培训任务的教师、专家与现场技术和管理人员充分沟通,组织好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内容衔接,确定各类教学组织形式在整个培训期间的时序安排和时数比例,特别应注意在保证一定数量课堂教学的情况下,加大实践动手操作和交流讨论答疑的环节,通过对上述环节的掌控,突出参训学员在培训中的主体地位。同时,灵活的教学组织形式也更能充分利用我校在轨道交通教育界和产业界的突出资源优势。
3.以知识输出为导向、以分块协调为模式搭接课程内容框架
在传统的教学体系中,课程单元作为教学构成的基本单位,在内容设置上一般强调理论知识的系统性讲授,本质上属于以知识输入导向的教育理念;而在国际培训中,参训对象更关注的是如何将成熟的技术和理论应用到实际生产和生活中去,培训应更强调对学员专业能力和职业素质的培养。因此,必须注重教学内容的实践性和应用性,这就要求改变传统的以知识输入为导向的教学思路,转而以知识输出为导向,即以“能做什么”为出发点来组织课程内容。
模块化教学体系以专业能力培养为目标,将理论教学与工程实践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构成模块单元作为教学的基本单位,取代了传统教学体系的课程单元,是围绕特定能力培养与相关教学活动的有机组合,具有可重组性和连贯递进性。在针对特定培训项目组织特定课程内容时,应注重轨道交通多学科理论知识在工程领域中的指导和应用,基础理论讲授深度和方式应以工程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和适用”为原则,将理论讲解、实验教学、实践教学与创新活动等融为一体,围绕特定专业方向,建立循序渐进的梯度式学习过程。
模块化教学并非人为割裂学科体系的统一性和内在联系,而是将各门课程置于轨道交通大的工程专业知识体系背景之中,在充分考虑学员的相关专业应用需求的前提下,对各教学内容和环节进行归类划分,形成与学员学习认知过程、专业知识背景和整体课程体系相适应的各教学模块。如针对高速铁路的课程内容,可根据其建设和应用过程划分为(如图1所示)的5个基本模块和15个子模块。
其中,每个子模块内容均可以根据所涉及到的学科内容再进行细分,在划分至合适深度后就可以将相应模块划分为概论、基本理论、常用方法、实现过程、现场参观、交流讨论、项目参与等多个最底层的单元教学模块。
可以看出,这种方式以建设和运营过程为逻辑主线开展模块化教学,能让参训学员迅速地了解一个高速铁路项目各发展阶段的技术和管理的工作内容、重点及衔接关系,实现了学员在培训和入职后所接触的工程内容与环节时序的一致性,学员可以迅速理解岗位工作,并且在需要调整岗位业务时能很快理清工作内容之间的逻辑关系,达到“上手快,后劲足”的培训目的。如培训项目中的《高速铁路概论》课程可以由每个细化模块中的概论部分内容组合形成,《铁路运输经济》课程可以由可行性研究、财务分析、运营和维护规划、后评估等模块中的相关内容组合而成。
同时,这种模块化教学方式也更能适应国际培训定制化课程要求的灵活性和易调整性,根据不同培训项目的侧重点,各层次模块教学内容可以灵活组合形成不同课程。这种在知识点上所具有的一定的选择性,不仅能够迅速响应国际培训需求,不需要针对每个培训项目重新设计教学内容以及开展大量教学协调工作,而且能够避免一些课程或教学内容之间的重复和交叉。如针对高速铁路管理培训的管理人员研修班,可以将各单元模块中概论、实现过程、现场参观与交流讨论组合形成多门课程;针对高速铁路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培训班,除了选取各单元的概论部分构成平台课程以外,还可以将相应学科和专业领域所涉及的单元模块组合而成相应的方向课程。
另外,教学模块划分得越适当越细致,承担培训任务的教师或现场专家因专精自身领域,无论是在准备还是在授课效果上就越能充分保证短时外语授课的高标准要求。若根据需要由多位教师同时承担一门课程教学任务,就能够很好地规避双语或全英文长线全程教学师资缺乏的问题。如在可行性研究、运营和维护规划、运营和维修部分均涉及到运输组织模式的模块,但是由于上述模块分属于不同的建设阶段,相应的运输组织模式的形成机制和细化程度各不相同,涉及到这一模块的培训内容,就可以由相应教师专门组织和把握深度,根据需要自行或与其他教师共同完成相应的课程。对于在现场工作并受邀承担培训任务的专家来说,针对其参观考察的重点设备或部门进行专门准备,既能降低任务难度,又能保证较好的实践活动效果,非常有利于提升产业领域培训资源的参与程度。
四、国际培训课程开发的保障机制
1.建立健全专兼职师资队伍
应当在重点培训领域加强与政府职能部门、研究机构或企业组织等单位有关专家的联系,充实和健全国际培训师资库;加强对授课师资授课水平与效果的评估,及时听取跟进学员意见,促进教学水平的提升,并根据评估结果及时调整更新师资库;定期或不定期组织培训教师交流或参加相关活动,邀请高水平师资参与培训研究活动,提升整体外语授课能力,邀请行业部门专家参与培训研究活动,创造以国际培训为切入点的产学研合作的机会。
2.建立健全项目回访评估机制
应加强培训项目的跟踪回访工作,通过多种手段与相关国家政府部门及参训学员建立定期联络机制,如邀请学员座谈、提交培训报告、开展联谊活动或座谈会、建立专门网站等,以便能更好地掌握学员对国际培训项目的反馈意见,便促进国际培训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另外,在条件成熟时,应组织有关领域的专家和管理人员对相应国家进行实地回访,考察其国情、实际生产状况和技术需求等,了解轨道交通有关技术在当地的实际应用效果,作为援外培训立项和课程开发的依据,增加项目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同时探讨技术合作的可能性。
3.建立健全参训学员数据管理
进行参训学员信息资料库的建设,为学员建立个人培训档案,对学员的学历及专业加以了解、分人立档,及时掌握学员的参训情况、对培训的评价以及受训后职业身份的变化、对双边关系的贡献等,指导、协助参训学员建立赴华培训同学会等团体,确保学员培训后专业和职业发展不断线,以及培训效果的长期化。
五、结论与展望
在中国高铁“走出去”国家战略逐步实施的新形势下,以轨道交通国际培训为主要手段的专业人才“走出去”是至关重要的基础条件,因此,国际培训的教学研究工作应当增加主动性。本文提出在面临参训者专业背景和文化程度差别较大,培训课程内容和实施方式缺少协同规划,以及具备全程外语教学能力的高水平培训师资紧缺的典型问题和现实条件下,高校应以“服务需求、体现优势、提升质量、拓展合作”的建设思路来开展课程开发工作,以建设项目为基础、以宏观发展为背景拓展国情课内容,以深化合作为目标、以课群融合为手段设计整体培训方案,以及以知识输出为导向、以分块协调为模式搭接课程内容框架的课程开发方法,并建立健全专兼职师资队伍、项目回访评估机制和参训学员数据管理的教学效果保障机制。若能在整体培训方案和教学内容组织的模块化设计方面进一步开展系统化研究,将不仅为我国轨道交通领域的国际培训打好基础,更能够达到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助推中国高铁“走出去”国家战略顺利实施的目的。
参考文献:〔1〕
韩纪琴,陆华良,程伟华.中国政府教育援外短期培训项目有效性分析——基于南京、天津四所高校援外培训的实证研究〔J〕.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83-89.
〔2〕徐飞.全面实施国际化战略,加速推进建设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进程——在西南交通大学国际化战略推进大会上的讲话〔EB/OL〕.(20140517)〔20140518〕.http://news.swjtu.edu.cn/shownews773601.shtml.
〔3〕喜多村和之.大学教育国际化〔M〕. 町田:玉川大学出版部,1984:254.
(责任编辑:叶光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