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睿诗
内容摘要:孟子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的传播思想在中国历史中占有重要地位。孟子的传播思想主要是建立在“性本善”的理论基础上,强调推行“仁政”,主张“民为贵,君为轻”;同时他还特别强调传播者的知识修养,主张通过学习去提高综合素养等等。这些传播思想在当代社会仍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孟子 传播理念 现实意义
孟子是我国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他是继孔子之后的儒家代表人物,著有《孟子》一书。孟子在继承并发扬了孔子思想的基础上,提出并完善了“性本善”、“仁政”等思想,成为继孔子之后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有“亚圣”之称,并与孔子合称为“孔孟”。孟子在政治、哲学、教育及伦理道德等方面都有著名的观点,除此之外,他的传播理念也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在当代社会仍然具有重要意义。
一、时代背景
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历史上的大变革大动荡时期。经济上,随着以铁质工具为代表的新生产工具和生产方式的广泛使用,生产力得到了长足发展,大规模荒地被开垦出来,奴隶制的经济基础受到了一定的动摇;政治上,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当时的社会趋势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奴隶主们不得不顺应社会趋势,渐渐承认土地买卖的合法性,因此地主阶层也渐渐作为新的社会阶级开始出现,旧的社会关系发生了变化和动摇,正是随着地主阶级的兴起壮大,其与农民阶层的矛盾也渐渐显现出来。文化上,春秋战国时代是一个大变革大动荡的时代,学术界也出现了百家争鸣的现象。士大夫阶层中的一部分人分别从不同的阶级立场出发,本着发展文化的宗旨,聚众讲学,游历诸侯,并渐渐形成了自己的学派。这些不同的学派主要以儒家、法家、道家、墨家、阴阳家、纵横家为主,他们观点各异,不同学派之间相互争辩,思想领域呈现出一种繁荣和活跃的景象。
当时,儒家学派只是“百家争鸣”中的一派,在思想意识领域或学术领域并无优势可言,较有影响的学派主要是杨朱学派与墨家学派:“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天下之言不归杨,则归墨”。但杨朱学派和墨家学派主张的原则与儒家学派的“仁爱”思想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思想观点,因此作为孔子学说继承者的孟子对这些思想加以大力鞭笞和抨击,他的行为在当时不仅有力的维护了儒家学派学说的地位,同时孟子也在儒家学说中逐步奠定了自己的地位。
二、传播方式及传播技巧
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还不够发达,社会经济水平发展低下,因此传播方式也受到相应制约,主要以口语传播和文字传播为主。当时孟子采用的传播方式主要有“游说诸侯”、“聚众讲学”等,在文字传播方面主要是采用著书立说的方式,其观点则在《孟子》一书中有详细的记述。
(一)口语传播
口语传播方面主要有游说诸侯和聚众讲学两种方式。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整个局势处于一种大动荡中,各家学派为了宣扬自己的观点和思想纷纷游走与各个诸侯国家之间,孟子则带着自己的儒家思想也踏上了游说的历程,“游事齐宣王,宣王不能用。适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则见以为迂远而阔于事情。”尽管孟子走遍诸侯各国,并向他们宣扬自己的思想,但是由于儒家的“仁政”、“民为贵”等思想并不适应当时诸侯争霸的时代潮流,孟子的思想并没有得到诸侯国家们的采用。其次则是聚众讲学的模式。孟子聚众讲学的传播对象不是游说诸侯的政界人物,而是普通的民众以及好学的士人和学子;另外,他还开办学堂,招收大量弟子,并向他们传授讲学。多年之后,孟子的名声也因此大振。
(二)文字传播
孟子时期的文字传播方式主要是著书立说。孟子是继孔子之后的第二位继承人,他年轻时游说诸侯各国并没有得到重用,因而在晚年的时候则把自己的观点以文字的方式保存下来,并编撰为《孟子》一书。这样的文字传播方式不仅更为系统详细的记录了孟子的思想观点,同时也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局限,为后世的孟子思想的传播起了很大的作用。
孟子在游说诸侯这个传播层面上的传播核心内容是推行“仁政”,主张“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在传播技巧上,孟子善于使用各种设问、反问、比喻等方式来加强传播效果。例如,孟子在出使梁惠王时使用了大量的比喻和反问,运用其高超的游说技巧将口语传播的力量发挥到了极致。同时他还善于使用一面说理和两面说理的技巧,这类似于传播学中的一面提示和两面提示,他在不同情况下巧妙的使用这些传播技巧,使得自己的观点巧妙地被诸侯各国所理解。
(三)主要思想
孟子是儒家学派承前启后的一个关键人物,他非常推崇孔子,认为“自有生民以来,未有孔子也”,并以孔子的传人自居,“乃所愿,则学孔子也”。后代儒家学派也都认为孟子与孔子在学术思想一脉相承,将孔子奉为“圣人”,孟子奉为“亚圣”。但实际上,孟子的学术思想是在继承孔子之学的基础上的一种创新与发展,在传播思想方面孟子也有其独到的见解。
1.主张“仁政”
儒家学派由孔子创办,主张“仁”,当时主要只涉及到人际关系和社会交往方面。孟子继承和发扬了孔子“仁”的思想,在其基础上提出了“仁政”的政治思想,倡导“民为贵,君为轻”,因此也建立了一种仁政传播观。“仁政”的特点表现在“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他认为实行“仁政”是保持社会稳定、创造和谐社会的关键。孟子的“仁政”与孔子主张的“仁”不同之处在于,孟子把“仁”的思想上升到了国家治理的高度,继而作为一种政治思想大力宣传。
2.主张“民本”
孟子主张“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这就是说,国家在治理的過程中应当把民众放在首要位置,国家其次,君主处最后。这种观点类似于当下“用户至上”的传播观,他强调受众的重要性,同时也非常看重受众的权利和地位。这种观点在其他地方也有表现,例如, “仁言不如仁声之入人深也。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善政,民畏之;善教,民爱之”(《孟子·尽心上》),他认为统治者在治理国家时应该充分考虑到民众的境况,应该采用“善政”、“善教”的治理方式来教导民众。这种思想在当时非常迎合普通民众的心理需求,虽说这种思想没有得到统治者的采用,但是在普通民众中还是受到了极大的欢迎。孟子的这种“民本”的传播理念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了他以人为本的受众观。endprint
3.主张提高传播者素养
孟子非常重视传播者的素养和品质。在传播者的知识素养方面,他认为,传者应该通过学习来不断提高自身的只是水平和道德水平,这是一个传者必须具备的品质。孟子曰:“贤者以其昭昭使人昭昭,今以其昏昏使人昭昭”(《孟子·尽心下》),这就是说,传播者要想让别人明白一个道理,自己就应该先明白并掌握这个道理,这样才能更好的把这个道理传授给大家,否则便没有传授的资格,传播效果也会大打折扣;孟子还特别注重培养传者的独立思考能力,“尽信书,不如无书”(《孟子·尽心下》),意思是说,如果一个人全部相信书上说的,还不如不要看书,他认为对于一个传播者来说,这种独立判断的能力是非常重要的。
在传播者的道德素养方面,孟子也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滕文公下》),这是孟子对个人品质的基本的要求。这句话也在后世为人們所认可并视作道德准则,这不仅在当时对传者有着极大的影响,在后来的传播环境中也具有重要教育作用。其次,孟子主张传者应该保持平等独立的人格,“说大人,则藐之,勿视其巍巍然”(《孟子·尽心下》),这是在说,传者在游说诸侯时应该保持自身不卑不亢的品格,不要因为自己观点与众人不同或担心自己的观点不被采用而心生畏惧,传者在阐释自身观点时应该保持自信果敢的精神,这样才能更充分地阐释自己的观点,这是传者应该具有的品格,这种素质要求对于当代的传播者来说也同样必不可少。
三、现实意义
1.“仁政”、“民本”的传播思想对当今和谐社会的发展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当年孟子怀揣自己的“仁政”思想到处游说诸侯各国,但是由于当时社会发展状况的限制以及社会潮流的约束,那种重视民众、推行德行教育的模式根本行不通,因此孟子的思想也一直得不到诸侯国家的采用。而在当代社会,建立和谐社会已成为一种社会潮流,当下“以人为本”的思想也可看作是孟子“民为贵”思想的体现和传承。在社会治理的过程中,不断关注民众发展,注重保障民生,这不仅有利于社会稳定,同时对于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国家实力的提高都具有重要意义。孟子的这些政治传播理念在某种程度上给了我们一些提示和借鉴。
2.其次,孟子主张提高传播者素质的观点对当下也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在这个新媒体盛兴的时代,传播主体多样化,个人素质水平的参差不齐会导致一些低俗信息甚至是假信息的产生和传播,因此提高传播者素质的问题变得越来越重要。孟子的观点不仅主张要提高传播者的知识素养,道德素养也是必须重视的方面。这些观点对于网络传播者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对新闻工作者和信息把关人等也同样具有警示作用,它对提高传播者综合素质、营造健康的传播环境具有很大裨益。
四、结语
孟子作为古代重要的政治家、哲学家和教育家,他的传播理念同样是不可忽略的一部分。他的传播观念虽然已经过去了两千多年,但某些观念在当代仍然具有借鉴意义。他在政治策略、传播者素质、传播技巧方面都提出了独到的见解,这些都值得学习和借鉴。
(作者单位:湖北武汉市第六中学)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