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少霞
马克思主义的现代性思想不仅蕴含着对资本主义现代性内在矛盾的批判,更建构出一种超越资本主义现代性的模式即社会主义的现代性,而中国道路在某种意义上就是在全球化的背景中构建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性,它体现出对资本主义现代性困境的超越和突破,随着中国经济的腾飞,在马克思主义现代性视角下探索中国道路的当代价值,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马克思主义的现代性揭示了资本主义现代性具有历史的暂时性
资产阶级的国民经济学家提出劳动价值论,认为劳动是创造价值的源泉,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但国民经济学家认为劳动、资本和土地三分离的私有制就是一种不证自明的常态,他们将本应等待探索的问题视为事实,这无疑就头足倒置了。马克思看穿了国民经济学家的这一谬论,认为必须从经济发展的事实出发探索资本主义的现状,找到了资本主义现代性内在的悖论:“资本主义一方面主导了政治、经济、文化的世界体系,但是另一方面又无法将自身推广到全世界的每个国家和地区而形成一个稳定的、完整的、全面的资本主义‘世界王国”,指出资本主义的现代性具有历史的暂时性。
1、私有制潜藏着不可避免的两极分化
首先,在资本主义的条件下,生产资料完全处于私有的状态,资本家的贪婪促使其追逐利益的最大化,他们不断地将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以获取更多的利润;其次,随着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资本对劳动力的排斥也越来越强,劳动者沦为相对剩余人口。大量相对过剩人口的存在使得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也相对加重,这样必然会产生两极分化。“生产资料的集中和劳动的社会化,达到了同他们的资本主义的外壳不能相容的地步,这个外壳就要炸毁了。”
2、异化劳动剥夺了人的尊严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分析了在资本主义的条件下工人所面临的处境和事实:首先,工人的劳动和劳动产品的异化:在正常条件下,人通过自身的劳动对自然进行改造,就是为了满足自身的需要、确证自身的本质。但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工人创造出的产品越多,他就越变成廉价的商品”,工人所生产出来的劳动产品越多,工人就越贫困。“劳动者同自己的劳动产品的关系就是同一个异己的对象的关系。”这无疑就否定了人的价值。其次,劳动活动本身的异化:劳动者同劳动产品的异化,其根源在于劳动活动本身的异化。在资本主义的条件下,人的劳动变成了一种维持肉体生存的手段,人在劳动中不是发挥人的自由本性,而是感到不幸,劳动不仅使人的肉体受摧残,而且使人的精神受折磨。人只有在发挥自己的动物机能的时候才感觉到自己是人,反倒当人在运用人的机能的时候,人感到自己连动物都不如,而这一结果又导致人同自己“类本质”的异化。再次,人同人相异化:人同自己的劳动产品、自己的生命活动、自己的类本质相异化造成的直接后果就是人与人之间的异化。突出的表现就是有产者与无产者之间的对立。
3、资本主义现代性凸显出严重的生态危机
受资本逻辑的驱动,资本主义的生产严重破坏了自然资源。资本主义现代性的生产内含着使用价值的生产和价值的生产,使用价值的生产受制于人的需求,它在一定的程度上不会破坏自然的自我修复功能。而价值生产的目的是为了满足资本的增值,这种以利润为主导的资本增值逻辑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则是无节制的,会扼杀自然的自我修复功能,威胁社会生态的可持续发展。
资本主义的工业革命带动了生产力的突飞猛进,同时也带来了日益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马克思恩格斯亲身感受到了资本主义工业化过程中生态环境恶化给人类带来的灾难,并认识到:资本主义日益恶化的环境污染不是孤立的社会问题,而是资本主义制度造成的。
4、资本主义现代性给殖民地区带来血腥和灾难
资本主义的原始积累根源于剥夺,一部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就是一部剥夺的历史,这种剥夺不仅体现在国内,更体现在国外。
就国内而言,新兴的资产阶级为了将财富集中于自己的手中,加紧对小生产者和农民的剥夺,英国的“圈地运动”就是这种典型,它使得大批的农民失去了长期赖以生存的土地,陷入“羊吃人”的悲惨境地;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确立之后,资本家又加强了对雇佣工人的剥削,通过延长工人的剩余劳动时间榨取工人的剩余价值,并将其转化为资本积累。在国外,资本主义的原始积累更是突出地暴露出剥夺的血腥本性,哥伦布美洲新大陆的发现和新航路的开辟,为欧洲资产阶级的殖民提供了平台,“资本主义的这种原始积累,是用血和火的文字载入人类编年史。”“一极是财富的积累,同时在另一极,即在把自己的产品作为资本来生产的阶级方面,是贫困、劳动折磨、受奴役、无知、野蛮和道德堕落的积累。”
二、中国道路是社会主义现代性对资本主义现代性的超越
马克思对现代性的批判并不是要完全否定现代性,其立场是站在资本主义现代性的基础上重建社会主义的现代性。社会主义是资本主义发展的必然选择,中国道路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一种模式,是摆脱资本主义现代性困境的一种新的路径探索。
1、以共享发展为导向构建和谐社会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上,将共享作为五大发展理念之一提出,并强调“坚持共享发展,必须……作出更有效的制度安排,使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共享发展体现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其本质就是全民共享、全面共享、共建共享、渐进共享,体现的内涵就是社会主义的共同富裕和公平公正。中国道路始终坚持科学发展、共享发展,在坚持总体发展的同时也顾及单个个体的发展,当前,我国在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理念的倡导下,集中主要力量突破脱贫难题,缩小貧富差距,使更广大的人们能够摆脱贫困生活,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这一切都体现着中国道路的本质特征。
2、以以人为本为核心奠定路径选择
马克思在对资本主义的现代性进行深入的分析中,深刻地认识到资本主义社会物的世界的增殖同人的世界的贬值并存、对物质和财富的盲目追求忽略了人的价值、工具理性破坏了价值理性的正当性,要摆脱资本主义现代化的困境,首先就必须实现人自身的现代化,坚持以人为本。endprint
中国道路在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的指导下,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在保证社会生产力高度发展到基础之上,警惕并消除资本主义的现代化所造成的人本身的异化,着手解决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与此同时,中国道路超越片面追求经济发展的传统理念,注重解决医疗、教育、住房、分配、养老等领域存在的一些瓶颈问题,以实现病有所医、学有所教、住有所居、劳有所得、老有所养。在注重物质财富增长的同时也注重人的精神的发展,其最终目的是要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3、以生态文明为目标构建绿色中国
资本主义的现代化,实现了物质财富的极大发展,但是,这些财富的巨大增长是建立在对资源环境严重破坏的基础之上。中国道路突破了传统的资本主义先发展后治理的现代化模式,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站在全局的高度,提出了一系列有关生态文明的新论断,为实现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建设绿色中国指明了方向。
中国道路在倡導生态文明理念的同时并将其付诸于实践,坚持在保证经济健康快速发展的同时保护生态环境。秉着“优、节、保、建”的原则,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在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等方面倡导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不断从源头上解决生态环境恶化的问题,中国道路就是一条绿色发展的道路,是一条造福人民、坚持为子孙后代高度负责的道路。
4、以和平发展为原则共建世界体系
资本主义现代性的发展,不仅建立在内部对于无产阶级的剥削和压迫之上,而且也建立在外部对一些弱小国家的侵略。凭借工业革命所取得的一系列的成果,资本主义国家建立起了以他们为主导的世界体系,资本主义的原始积累,主导了东方世界的贫困、受压迫和受奴役,使东方从属依附于西方。而中国道路则建构了一种与西方掠夺之路完全相反道路。
中国道路倡导在独立自主的同时坚持和平发展,在保证自身发展的同时兼顾其他国家的利益要求。“一带一路”就是新时期的中国外交之路。传统的以美国为首的“西方中心论”的国际秩序引领海洋国家不断走向繁荣,而内陆国家则比较贫困,形成了严重的贫富差距和地区发展不平等,而一带一路致力于推动全球发展到再平衡,在包容、共享理念的指导下,中国主动向西推广中国的优势产业和产能,推动沿途国家经济的发展以及文化的交流,它超越了马歇尔计划、西方的对外援助战略,促进共同发展、共同繁荣、持久和平的和谐世界的建立。
三、中国道路的当代价值和意义
中国道路向世界展示了一条不同于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的路径,它超越了西方资本主义的现代化,是在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中不断形成的,体现着马克思现代性批判的时代意义与理论意义,而中国道路对现代化的探索将会为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提供一个可能的选择。
中国道路在对苏联模式批判继承的基础上又加以创新,当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中国政治孤立、经济封锁、外交孤立的时候,中国只能实行一边倒依靠苏联,而当苏联模式出现问题时,中国坚持将马克思主义与本国具体的实际相结合探索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问题,走出一条适合自身发展的道路。同时,中国道路也是对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的积极扬弃,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中国道路积极吸收西方的一切科技和文明成果,使之为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建设服务。同时,中国道路坚持以人为本、科学发展,积极构建政治民主、经济发展、生态良好、社会和谐、文化繁荣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走出资本主义现代化困境的一个理智选择。
(作者单位:福建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