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德芳
新课标指出:“数学作为对于客观现象抽象概括而逐渐形成的科学语言与工具,不仅是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的基础,而且在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由此可见,数学与科学本身就是密不可分的。在小学数学教学活动中,合理利用数学课中的资源,找准数学与科学的连接点,对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能够起到促进作用。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合理利用教材资源。渗透科学知识的教育
在小学数学一至六年级的课本中,分布着很多科学知识,这些科学知识涉及天文、地理、动物、植物等各个领域。它们会出现在例题中、练习中或者知识拓展中。如果能够合理地、充分地利用好这些内容,那么对丰富学生的科学知识将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如在“体积和体积单位”的导人中,我们常常会创设一个“乌鸦喝水”的情景。这个情景的创设,引发了每个孩子的思考:乌鸦是怎样喝到水的?为什么这样就能喝到水呢?这其中蕴藏了和体积有关的知识——石子占据了瓶子的空间,水面上升,乌鸦就能喝到水了。到这里,这节课要研究的主题就出来了,导入部分往往就这么结束了。然而我们是否想到这个故事其实也蕴藏着浮力的知识:“乌鸦为什么要往瓶子里放石子?它为什么不放一些树叶去呢?”很显然,石子在水中会沉入水底,而树叶则只能浮在水面上,纵然放再多的树叶,水还是在底下的,永远也喝不着。这样看似简单的道理,如果教师能多花1~2分钟去分析的话,相信学生的收获绝对比想象的多得多。
二、给足学生探索空间。助力科学方法的培养
学生科学素养的提升,不仅仅在于他们掌握了多少科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科学的态度,科学的观念以及面对问题时能否采取科學的方法进行解决。我们在数学课堂中,要为学生创设一个轻松愉悦的探索氛围,给足他们探索的时间和空间,使他们在观察、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活动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法,即“科学的方法”。
如四年级上册“数学广角——优化”中有这样的一个问题情景:家里来了客人,妈妈让小明帮忙烧水、沏茶招待。接着,课本给出了一些数据(略),提问:怎样才能尽快让客人喝上茶呢?我们在教学时可以这样处理:1.独立思考;2.合作交流、画示意图;3.汇报。
这个例题的教学,目的是帮助学生找到解决“烧水”“沏茶”合理又省时的方法,而这个方法所倡导的“优化”理念也可用在处理其他事务上。通过这个内容的教学,使学生学会合理安排自己学习生活中的时间,养成科学的生活方式。
三、精心设计拓展练习,促进科学精神的形成
科学精神是核心素养的重要内容之一,它作为人类文明的崇高精神,表达的是一种敢于坚持科学思想的勇气和不断探求真理的意识。求实精神、探索精神、怀疑精神和创新精神都属于科学精神的范畴,其中的创新精神是我们所追求的终极目标。我们在培养学生具备“实事求是、勇于探索、敢于质疑”的同时,更应该重视对他们创新精神的培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可以在拓展练习上下功夫。
例如,学习了“6的乘法口诀”之后,教师提问:你能根据“6的乘法口诀”编写出“7的乘法口诀吗?”学生在亲身经历“6的乘法口诀”推导过程之后,对乘法口诀的句式、前后两句之间的关系、每一句所表示的意义等都有了一个较为全面的认识。因此,他们完全有能力自己去编写出“7的乘法口诀”。根据已经学过的知识去探索得出新的知识,这就是在“模仿”基础上进行的“创造”。又如,在学习了三角形和四边形的内角和之后,我们可以布置一道这样的拓展练习:你能根据所学的知识,推导出六边形的内角和吗?八边形的呢?再如,学习了“轴对称图形”之后,让学生自己设计一个轴对称图形。数学课堂上像这样精彩的拓展练习还有很多,正是这一个个发人深思、引人探索的问题,使学生的创新精神乃至科学精神逐步形成并不断发展。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途径还有很多,如通过动手操作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通过数学家的故事激励学生的探索。时代在发展,科技的进步靠的是有优良科学素养的人才。因此,作为数学教师,我们要把培养孩子的科学素养和培养他们数学的素养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齐头并进、共同发展。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