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特色”一词的多维思考

2017-09-27 22:04叶路梦
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 2015年13期
关键词:本体论认识论特色

摘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其发展的道路上,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在其提出之初曾遭受过反对,国内外目前也仍然有学者或是普通民众对“中国特色”持怀疑态度,并且曲解和歪曲“中国特色”,针对这一现状,本文试图从词源学、色彩构成学和哲学等多个角度,对“特色”一词进行多维度分析,以期能探究“中国特色”的内在本质。

关键词: 特色 光的折射 本体论 认识论

【分类号】D61

一、从词源学角度对“特色”一词进行说文解字

按照人们固有的经验,“特色”指的是某个事物本身所具有的与众不同的特点。但要追究其本源还要从汉字的演变过程说起,每个汉字都有其形旁和声旁,先从“特”字来说,牛为形旁,寺为声旁。其本义指的是雄性的牛,雄性一直在动物群种中被视为是突出的,优异的对象,因此随着词义的演变,“特”就被赋予了突出,独特的意义。《庄子·齐物论》中“何其无特操与?”以及韩愈《伯夷颂》中“士之特立独行,适于义而已”中的特都取独特、特异、突出、特别之义。再来说说“色”字,这里我重点阐述一下佛教《心经》对其的释义。“色”用梵语来表示是ru^pa,系自 ru^p(造形)之动词语根变化而来,故含有‘有形状之意。又谓 ru^pa是由 ru^(坏)之动词语根转变而来,有变坏、变化之意。广义之“色”,为物质存在之总称。狭义之“色”,专指眼根所取之境。[1]佛家认为“色”是一个不断变化的事物,其没有固定的形态,就好像是一种符号,是所有物质的总称,这在西方哲学看来其实谈论的就是本体论的问题。再来谈谈狭义之“色”,眼根所取之境,我的理解是眼睛所看到的对象都可以称之为“色”,视觉在这里就相当于是一个媒介,通过这个媒介,人们获知自己对于世界各种物质最本真的知识。那么由此可推断出,若“特”“色”二字组合起来,就可以将其理解为是一个独特的只能通过自己的视觉所感知的物质世界。根据对“特色”一词说文解字的分析可以推断出所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在吸收前人的治国经验和教训中不断探索出的一种独特的社会主义道路,它是世代生活在这个国土上十几亿人口共同的智慧结晶,它的获知媒介就是广大群众的视觉,广大群众在目睹和经历各种社会变革后根据自己所处的环境所提出的一种共同诉求。

二、色彩构成与“特色”

在分析“色”的意义时,我避开了“色”最基础的意义即色彩是为了在这一部分再作详细地探讨。在昏暗漆黑的夜晚,形色难辨,世界的色彩是单一的;而在光芒耀眼的白天,万物色彩斑斓,形态各异,人们凭借着光去感知世间万物的多彩斑斓,获得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没有光便没有色彩。现代物理学证实,光和无线电波、X线等同样是一种电磁波辐射能。色彩是由光的刺激而产生的一种视觉效应,光是其发生的原因,色是其感觉的结果。而牛顿便是揭开光谱奥秘的人,牛顿在剑桥大学的实验室把太阳光从一条小缝引进暗室,通过三棱镜后,在映幕上显现出一条美丽的彩带,从红开始为红、橙、黄、绿、蓝、紫,这种现象称做光的分解或光谱。事实上物体本身是没有色彩的,光线投射到半透明与透明的物体所产生的效果也是不同的,半透明的物体,光线虽然到达了物体的里层,但漫射情形复杂,吸收的和乱射掉的光线很多,所以颜色的纯度和明度相应的变化也就多些。[2]光与物体的相互作用原理不禁让人想到人的大脑有时候也像一个物体介质,各种思想各种外界事物受到周围环境的刺激也可能会发生漫射散射,从而使某种思想或事物本身的意义发生歪曲变形。如果这种思想或是事物是处于一种纯粹的环境中,或是人们的思想认识水平达到可以一定程度时,就好像物体本身透明度比较高时,那么这种思想穿越人的大脑时可能不会被加工得变形。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一开始提出只是想提醒各界不能照搬苏联社会主义制度模式,要走出一条符合本国道路的制度模式。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也明确提出:“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不能照抄照搬苏联的模式,要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探索自己的建设道路。”[3]只是在实践过程中,由于忽视经济建设,一心搞阶级斗争而致使国家经济建设受到严重影响。部分人将“特色”一词理解为是搞资本主义,是“中国式资本主义”,这种误解起因于自身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认识水平的限制,马克思起初研究科学社会主义的产生和发展是以发达资本主义英国为对象,但随着资本主义在世界范围内扩展,世界上几乎所有的国家和民族都卷入了资本主义世界经济浪潮中。因此马恩开始转向对不发达国家的研究,例如在研究俄国时候指出:“这一运动的`历史必然性'明确的限于西欧各国。”[4]也就是说不是指任何国家。因此“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5]列宁也曾指出一切民族都将走到社会主义,但走法都不完全一样等一系列社会主义“特色”思想。由此我们可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有理论依据和历史根源的。最大的问题还是我们自身对于“特色”的外延和内涵到底有多广等问题认识的不足,就像生理学中谈到的视觉的阈值 ,色彩具有恒常性,比如当一盏白炽灯照着你的眼睛时,你闭上眼后仍然觉得有盏灯的影像在你脑海中浮现。而这种恒常现象是需要在达到视觉的阈值时才可以产生的。而对“特色”的正确理解也需要超越一定的阈值,这里的阈值我觉得可以指人的认识水平的进步与现有环境的限制。

三、从哲学角度思考“特色”一词

从一开始我们对“特色”的探讨就使用了哲学中本体论和认识论的方法。关于本体论和认识论的争议历来是西方哲学史上争论的重点问题。近代哲学以笛卡尔为转折开始转向认识论的研究。[6]但认识论的研究也存在局限性,就是过分强调概念的逻辑形式和推演,却忽视了概念的内容。并且在解释认识是如何形成时也遭遇尴尬,因此只好求助于生理学和心理学,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就用一系列的科学实验以及生理实验和数理逻辑解释了认识的形成过程。

皮亚杰在谈到认识是如何产生的时指出:认识起因于主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这种作用发生在主客体之间的中途,因而同时既包含着主体又包含着客体,但这是由于主客体之间的完全没有分化,而不是由于不同种类事物之间的相互作用。这说明共性与个性,普遍性与特殊性之间没有过分的界限,是互相包含的。皮亚杰还提出一个假设,如果从一开始就不存在认识论意义上的主体,也不存在作为客体而存在的客体,又不存在固定不变的中介物,那么,关于认识的头一个问题就将是关于这些中介物的建构问题。皮亚杰这段话的重点突出了主体与客体之间的中介物的重要性,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中提到的实践是主体与客体之间的桥梁,也就是中介物。那么借此我们可以思考人作为认识的主体与作为客体的马克思主义原理(普遍性的事物)与“中国特色”(特殊性)之间的中介物应该是什么呢?皮亚杰认为这要依赖于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双重建构,怎么去构建,皮亚杰认为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他提出了四个运演阶段:(1)感知运动阶段,即运用某种原初的格局来对待外部客体。(2)前运演阶段:以符号作为中介来描述外部世界。(3)具体运演阶段:能在同具体事务相联系的情况下进行逻辑运演。(4)形式运演:外部活动对思维的概念性机构所起的作用。这四种阶段是在描述儿童的思维发展过程,进一步也就是说这是人类起初思维的一个发展过程。[7]那么对于“特色”一词的理解,也要遵循人的思维运演的一个阶段过程,人们起初在接受“特色”一词事,还没有将这个词内化。但是随着个人阅历的不断丰富,知识水平的提高对代表“特色”的事物进行感知,并用一些符号性的概念如“中国特色”、“地方特色”去描述可以具体感知到的一些事物;接着到了第三个阶段,认识活动开始内化,人们可以对自己感知的事物进行逻辑推演,归纳出概念,这时人的思维具有可逆性和守恒性。最后,人们所感知的“特色”事物已经超出了其自身的具体内容,“认识超越于现实本身”,而“无需具体事务(比如一些具体的实践活动)作为中介”,可以假设“特色”所囊括的宇宙各种事物。这里不禁让我想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色”之意也会经历这么一个运演阶段,它的含义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进步,也会不断变化和丰富。

参考文献:

[1]《佛学大词典》在线查询

[2]赵国志著.《色彩构成》[M].沈阳:辽宁美术出版社,1994:第5—15页.

[3]阿尔蒙德·小鲍威尔.《比较政治学:体系、过程和政策》[M].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

[4]黄伟民编著,《国之力:新中国经济纪事》[M].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年09月第1版,第51页.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十九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第268页.

[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第228页.

[7]魏月.西方近代哲学本体论和认识论关系研究[D].吉林大学.

[8]瑞士]皮亚杰著,王宪钿译.《发生认识论原理》[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年9月第1版.

[9]梁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特色”概念研究[D]. 福建師范大学.

[10]俞宣孟著.《本体论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

[11]吴士元著.《色彩构成》[M].黑龙江美术出版社.1991年6月第1版.

[12]苏昌培著.《特色论》[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3.

[作者简介]叶路梦,1990年8月出生,女,汉族,河南人,华南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科学社会主义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endprint

猜你喜欢
本体论认识论特色
中国现代美学发生的内在线索与本土话语
本体论视域下大学本体要素及资源分类探析
“法律解释”与“法律诠释”之术语辨析
浅议古代哲学的本体论思维方式
史蒂夫·富勒社会认识论思想的分析
特色睡床满足孩子们的童年梦
庄子美学思想对王羲之书法艺术的审美关照
2009年热门特色风味小吃
抓普及、促提高、创特色
认识论的自然化、日常化与人工智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