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作文绽放思想的光芒

2017-09-27 06:41王雅萍
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 2015年14期
关键词:素材积累运用

王雅萍

【摘要】在崇尚思考和理性的今天,我们却不得不承认学生的文章思想贫乏、缺乏思辨。鉴于学生在繁重的课业下缺少广泛阅读和对外接触的时间,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开展了在学生生活相对封闭的情况下,如何有效提高作文思想性的研究实践。

【关键词】思想 素材 积累 运用

中国分类号:G633.34

庄子说:“语之所贵者,意也。”但凡思想缺失或内涵单薄的文章,无论辞藻多么华丽,形式多么新颖,技法多么高超,都不能称之为上乘之作。然而在崇尚思考和理性的今天,我们却不得不承认学生的文章思想贫乏、缺乏思辨。同题作文,同班级甚至一个年级学生作文叙述的情节相似,触人心弦的细节难得一见,有时连感受也是千篇一律、人云亦云,缺乏年龄个性和思考深度。

生活是作文的重要源泉,对生活的反思应成为写作的重要内容本没有错,但遗憾的是,繁重的课业、课外辅导的挤压等因素几乎将学生的生活体验源泉切断,使得语文教学、作文教学陷入尴尬境地。再者,网络的发达、快餐文化的盛行,导致学生的阅读倾向于以消遣和娱乐为主的漫画等读物,这也造成了作文灵性缺失。

鉴于学生在繁重的课业下缺少广泛阅读和对外接触的时间,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开展了在学生生活相对封闭的情况下,如何有效提高作文思想性的研究实践。

一、充分挖掘富有思想灵魂的素材

1.立足课内文本

作为学生,每天接触最多的便是课本,因此对文本的探究思考也就成了培养学生作文思想性的主力阵地。意境优美、内涵丰富的经典文本,对学生而言,既是美的熏陶和享受,也是创作欲望的激发体。首先,教材所选文本大都历经时代淘洗,仍能散发出智慧之光。其次,经典文本的思想与时俱进,被赋予了新的意义。再次,文本研读是教师和学生思维碰撞的载体,有利于打开学生的思维。笔者在实践过程中,一般选取主题亲近、接近学生生活的文本和含义隽永、富有思辨的文本作为实施对象。如老舍的《想北平》。它的语句没有刻意,没有做作,更没有虚伪。朴实的字句中都能感受到他的“想”。学生在学此文时,有感于老舍笔下栩栩如生的小事物,那些可以身临其境的暖暖的回忆。如苏轼的《赤壁赋》。读苏轼的《赤壁赋》是一种美的享受。那富于诗情画意的景物描写,那极具形象化的精妙说理,那整散结合、舒卷自如的绝妙辞章,真如万斛泉水,喷薄而出,汩汩滔滔,一泻千里。

2.着眼时下热点

繁重的学业,封闭的环境,每日新闻或许已成了学生了解社会、了解世界的唯一窗口。“人是能思想的苇草”,面对新闻中一幕幕或温暖、或残酷、或欢愉、或痛心的画面,学生绝不可能做到无动于衷。除了新闻可以作为学生思考的对象外,教师在课堂上提供的补充资料也未尝不是思考的好养料。如苏教版必修三第三专题有一篇题为《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的课文。笔者在备课过程中,恰好读到《南方周末》中一篇關于“名人故居拆毁事件”的文章,便在课堂快结束时,呈现了这篇文章,并要求学生谈谈自己的看法。

二、培养学生积极思考的习惯

《新课程标准》指出,要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因此,在文本解读中,主角无疑是学生。笔者在教学实践中,主要从以下三方面入手,激发学生主动思考,深入挖掘。

1.独立思考 写下评点。朱光潜先生的《谈冷静》一文,他在文中指出:“学问是理智的事,所以没有冷静的态度不能做学问。在做学问方面,冷静的态度就是科学的态度。……人在冷静时静观默察,处处触机生悟,便是‘地行仙。有这种修养的人才有极丰富的生机和极厚实的力量。”因此,对于文本解读,笔者首先要求学生静心默读,写下自己的评点。

2.课堂交流 碰撞补充。常言道:“真理愈辩愈明。”讨论式的阅读教学过程,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的交流、冲突与融合的过程,它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巩固所学知识,而且能够使结论更正确更全面。经过独立思考的观点具有一定深度,这为交流提供了可行的载体。同是上完《赤壁赋》的读后感,有学生认为文本表达的是旷达释然之感,而有的学生却认为苏轼仅仅点醒了旁观者、点醒了后来人,自己却仍深陷其中,苦闷不堪。

3.及时记录 留住火花。百家争鸣的课堂,思维相互碰撞,有利于促进新思想的生成。有些想法超出教师的预设,有较高的参考和研读价值。因此,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对出现的新颖的、有理的观点加以引申、指导,并要求学生及时记录这些闪烁的灵光。

4.连缀融合 形成片段

个别思考、点词成句,课堂讨论、碰撞补充,学生对于文本的理解已经比较全面和透彻。这一环节中,教者要求学生寻找生活实例、阅读实例来印证作者的观点和自己的观点,并在课堂上讨论的诸多观点中选择一个自己最为擅长的进行片段写作练习,要有主题、有感想、有论据。如在研读《我心归去》中表现“难耐的冷清”的片段时, “最初几天的采访热潮已经过去,任何外来者都会突然陷入难耐的冷清,恐怕连流亡的总统或国王也概莫能外”这一句看似平常,学生也难注意到它,开始部分学生只在文字旁边注下了“举例”、“有道理”等字样。面对这一问题,教者做了如下指导:你为什么觉得这句话有道理?能否举出类似的例子?请在思考后再写下评点。几分钟后,一位学生主动发表了他的感悟:“诚如‘孤单是一个人的狂欢,狂欢是一群人的孤单,有时候,孤独会被热闹的因素冲淡,但独处的时候,夜深人静的时候,却会以更强的力度侵蚀你的内心。”能联系阅读体验、生活体验,将自己的感悟书面化、文采化,这是在作文中注入思想和个性体悟的第一步。又如一位学生在学《赤壁赋》时写到:“至于人生的短暂,为众人千百年来嗟叹不息。而苏轼的见解却独到而旷达,读来似有一份庄子的洒脱与禅意。这便是苏轼最卓尔不群的一点,纵然一生在宦海沉浮,却没有同其他仕途不顺的文人一般形成沉郁顿挫的文风;纵然也曾在月夜自嘲闲人,却也能在岭南‘日啖荔枝三百颗。”能写出自己的观点,并联想现实,这不正是作文教学的重点吗?

5.展示互补 扩段成句

教者将学生所写的优秀片段打印,并在教室张贴,有时也在课堂上进行讲评。目的是让学生互相借鉴,包括思想表达、语言修饰等。在这一环节中,教者要求学生认真构思开头、正文、结尾,丰富素材,将原来的片段扩展成文章。

三、日积月累 成就佳作

教者将学生所写的优秀片段打印,并在教室张贴,有时也在课堂上进行讲评。目的是让学生互相借鉴,包括思想表达、语言修饰等。自我修改的片段要求学生在早自修进行朗读,以加深记忆。同时教者不定期让学生在片段的基础上认真构思开头、正文、结尾,丰富素材,将原来的片段扩展成文章。

同时,笔者认为平日养成的思考习惯有助于学生在作文时正确审题、深刻立意。因为在进行思想性训练时教师要求学生学会用一分为二的方法看待问题,分析问题时要由表及里、透过现象看本质,还要学会质疑。种种训练使得学生分析问题的角度更独特,思想更深刻。在关于“名人故居拆毁”的片段写作中,学生观点不一,有赞同有不赞同。其中有一位学生由表及里,角度新颖,所写内容既有高度,又有深度。“其实即使名人故居都在,或简朴或华丽地伫立着,也只是孤单地伫立。外面的人来来往往,走着自己的路,从不曾在心里看过它们一眼,它们仅仅是‘故居。无论以前住在里面的人有过多大成就多大贡献,那也只是一座‘故居;即使里面保留的物品还在,精神也还在,那也只是一个‘故居。我们应该如何去激发潜藏于人们内心却从未被触动的文化情结呢?”该生另辟蹊径,不直言同意或不同意,将对名人故居拆毁的叹惋之情上升到对传统文化日渐消逝的痛惜之情,主题深刻、情感真挚。

在着力于培养学生作文思想性的教学实践中,教者的想法随学生的反馈而不断改进。目前,所教授班级的学生,不再畏惧写评点、写片段甚至是大作文。学生文字中的思想性明显渗透,表现出个性气息。虽然没有过多的技巧指导,但笔者相信,只要学生肯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思考周围的事物或现象,并适时积累,一定能在作文中喷薄出耀眼的思想火花。

参考文献

【1】孔庆东等,《作文应该这样写》,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7。

【2】苏霍姆林斯基,《教育的艺术》,广东:汕头大学出版社,2009。endprint

猜你喜欢
素材积累运用
移动互联开发的教学资源库的建设研究
浅谈农村小学语文教学中作文素材的积累
“赞赏发现”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小学经典诗文诵读与积累的实践与思考
镉在旱柳(Salix matsudana Koidz)植株各器官中的积累及对其它营养元素吸收和利用的影响
立足生活,挖掘习作的丰富素材
积累,为学生写作增光添彩
游戏教学法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巧用插图,注入课堂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