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玉艳
【摘要】"双证融通"即职业资格证书与学历证书之间相互融合与衔接,是职业教育的本质要求和教育改革的主要方向,是当前及未来中职学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主导模式。双证融通重点在于课程融通,构建“双证融通”课程体系是实现“双证融通”的关键。本文以会计专业为例,在阐述了中职学校构建“双证融通”课程体系的必要性的基础上,分析“双证融通”课程建设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构建中职学校会计专业 “双证融通”课程体系的对策,为中职学校会计专业双证融通课程体系的构建提供理论指导和决策依据。
【关键词】中职学校,会计专业,双证融通,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F23
双证融通就是通过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这两类证书的相互融合与衔接,实现学历教育与职业资格培训的融通,实现 "一教双证"。双证融通的对象从最终结果来说是职业资格证书与学历证书的融通,从实施过程来说则是职业标准与专业教学标准、岗位真实情境与专业教学过程(即工作过程与教学过程)、职业技能鉴定与学校学业评价等的融通。然而通过何种方式或者说借助什么载体实现融通,确立融通载体成为双证融通实施的关键。职业教育己有改革经验告诉我们,课程是改革深入实践一线的桥梁,是改革从理念转为行动的重要载体,双证融通重点在于课程融通,构建“双证融通”课程体系是实现“双证融通”的关键。本文以会计专业为例,在阐述了中职学校构建“双证融通”课程体系的必要性的基础上,分析“双证融通”课程建设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构建中职学校会计专业 “双证融通”课程体系的对策,为中职学校会计专业双证融通课程体系的构建提供理论指导和决策依据。
一、构建会计专业“双证融通”课程体系的必要性
(一)构建“双证融通”课程体系是现代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要求。国家中等职业教育发展规划明确规定,中等职业教育的任务在于培养知识技术应用型人才,以就业为导向,以素质为目标,开展实践性教学,促进学生对口就业率的提高。“双证书”在此背景下就成为了学生就业的有利竞争条件,让学生在竞争中获得优势。双证融通改革是实现中职学生“双证书”的有利保障,而职业资格证书及学历证书“双证书”的获取离不开双证课程教学,换句话说,课程关系到人才培养的质量,是学校实施改革和组织教学的依托,其重要地位在双证融通改革中也毫不例外。因此,双证融通改革的有效实施需要找寻自身的实践载体——双证课程,双证融通的实现需要借助于双证课程体系的实施,课程是改革深入实践一线的桥梁,是改革从理念转为行动的重要载体,双证融通重在课程融通。
(二)构建 “双证融通”课程体系是发展“双证融通”教学改革的需要。“双证书”制度是一种结果导向的教育模式,双证书制模式的重心在于学生双证书的获得,其实现途径往往依靠学校教育与证书教育的“分工协作”:学校教育负责学生的学历教育,证书教育则针对学生的考证需求,安排理论知识与操作技能集训。这种分工教育形式不仅造成了资源的浪费,而且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不利于学生职业能力形成,因此,基于学校教育与证书教育在人才培养目标上的一致性要求,需要促成两类教育内容的融合。实施“双证融通”课程改革是中等职业教育改革的制度保证。为确保“双证融通”教学改革的实现,使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获得相关职业资格证书,达到相应的职业资格标准,就要改革传统的课程设置,按照人力资源市场的需求确定培养目标和课程目标。改革中职学校专业课程体系,对原有课程进行整合与重组,设置若干门本专业的双证融通课程,形成课证融通的中职学校专业课程体系,实现学校学历教育与证书教育相互融通,实现人才的高效培养。
(三)构建“双证融通”课程体系是中职学校会计专业的发展需要。会计专业是财经类中等职业学校的老牌专业,随着中等职业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会计专业的发展规模也水涨船高日渐强大,会计专业毕业生日渐增多,就业面临着巨大的压力,中职学校会计专业毕业生想要在激烈的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必须具备有自己的一技之长, “双证书”是中职生在竞争中获得优势的有利保障,所以结合双证融通改革实施契机着手改革课程体系,不仅可以有利于中职学校会计专业教育建设的发展,又可以为广大中职学校会计专业学生提供就业保障。
二、中职学校会计专业“双证融通”课程建设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由于中职学校会计专业职业教育与证书教育的二元分离的形势存在,学校课程与证书课程之间并没有实现有效沟通与衔接,造成学校教育内容与证书教育内容的部分重复。主要表现如下:
(一)目前中职业学校的会计专业课程设置有些散乱,虽然符合专业教育的要求但却难以达到职业标准的要求。教育行政部门虽然对专业教学计划及课程标准进行审核,但由于力量有限,加上各地具体情况千差万别,效果并不理想。对于偏离专业标准和职业标准要求的课程内容,没有及时加以纠正及限制,課程体系的设置没有突出“课证融通”的课程体系标准。
(二)初步涉及融通载体--课程的改革,但是改革缺乏规划,衔接不畅,造成课程体系混乱。中职学校教学课程改革的兴起,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双证融通实践思路一一抛弃只重资格获取,忽视课程改革的旧有观念。学校开始在保证双证获取率的基础上,关注如何在过程中实现融合,这就涉及融通载体一一课程的改革,具体做法为:在现有课程体系中嵌入考证课程或将考证内容分散到相关课程中。教师专注课程与教学,学生还是一样需要通过正常的考证课程与技能鉴定,方可获取证书。这样的课程改革易引发课程体系混乱、系统性不强等不良后果。
(三)专业课程设置和考证内容重复,单纯关注双证获取。本人将我校会计专业的课程设置与证书课程进行了比较,发现中职所开设的《基础会计》、《财经法规》、《会计电算化》、《财务会计》、《会计基本技能》等课程,与相关考证课程基本相同并且内容重复。学校对教学的改革的理解停留于双证书制阶段,认为帮助学生获取双证是双证融通的唯一目的。这促使学校教育教学重心集中于提高学生的双证获取率,教师的职责转变为如何在教学中提高学生考证课程的通过率,证书获取途径主要是机械地在原有课程体系外增加独立考证课程,应付考证的理论知识要求。学生需要重复地学习,加重了学习负担,也造成了学校教学资源的浪费。endprint
三、构建中职学校会计专业 “双证融通”课程体系的探索
随着双证融通实践的深入发展,双证融通实践重心转向了课程的改革,课程关系人才培养的质量,构建 “双证融通”课程体系是双证融通改革成功的有力保障。对于中职学校会计专业“双证融通”课程体系的构建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
(一)确定会计专业双证课程,制定双证课程标准。对双证课程内涵进行分析与调研,收集有关“双证融通” 课程体系构建与实践的相关资料,提升对双证课程理论基础的把握,在此基础上进行整理、分析,确定出会计专业双证课程,并制定出各门课程目标。
双证课程是在任务引领型课改基础上,对课程设置与内容选择做出的重新调整。它并非一门综合性课程,是系列课程的集合,是将职业资格证书考核中的知识、技能与职业素养等完全融入到专业相关课程中。双证课程是双证融通课程改革的直接产物,是改革实施的载体,是衔接学历教育与证书教育的纽带,是推动改革深入实践的着力点。对双证课程进行研究的具体步骤如下:1、確定会计专业待融通的职业资格证书。双证课程开发首先要确定待融通职业资格证书的类别。职业资格证书为课程内容的确定提供选择范围,为课程内容的细化提供依据。待融通职业资格证书的类别的确定需要结合学校会计专业建设现状及现有职业资格证书种类,结合中等职业会计专业教育知识型、发展型技能人才培养目标来确定。同时还需要考虑中职学生的学情情况及职业资格证书的权威性与获取难度等问题。2、确立会计专业双证课程。确立双证课程是双证课程体系开发实践的核心,是后续开发工作有序进行的指挥棒,主要体现为课程内容与结构的确立两方面。从内容上来说,双证课程内容选择需要考虑融通职业资格证书的类别与等级:双证课程内容组织是在工作过程逻辑指导下,结合岗位实际工作要求,由具体的工作任务反推到技能点、知识点、相关职业素养的过程。从结构上来说,双证课程主要是对专业核心课程与专业(技能)方向课程做出部分调整后产生的专业非理论课程;考虑到学生学习时间与能力的有限性及教学可操作性,双证课程的数量设置要适宜。
3、开发双证课程标准。双证课程标准是双证课程内容与结构具体化的物质载体,是证课程实施与考核的重要依据。作为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相互融通关键环节的双证课程标准开发,需要在坚守任务引领型课改理念的前提下,参照专业教学标准与职业能力标准对该双证课程性质、学习内容与要求的规定,划分项目和模块,梳理知识、技能及与其相对应的学习水平。在此过程中,尤其需要将证书考核中有关职业素养的内容与知识、技能部分内容一体化。
(二)修订双证融通教学计划。教学计划决定着教学内容总的方向和总的结构。根据“双证融通”教学要求,对会计专业课程设置进行整体规划,规定不同课程类型相互结合的方式,规定不同课程在管理学习方式的要求及其所占比例,规定会计专业应设置的学科、课程开设的顺序及课时分配。
(三)编写基于双证课程实施的双证教材。教材是课程实施的重要条件,双证课程顺利实施需要双证教材提供依据。教材是教师教学的依据、学生学习的工具,是沟通教与学的桥梁,双证教材也不例外。开发与双证课程标准相配套的双证教材是实现“双证融通”教学的需要。具体实施内容如下:1、明确双证教材的内涵。双证教材,指既涵盖证书考核要求,又符合学校育人特色,与双证课程标准相配套,适用于双证课程实施的一系列教材的统称。双证教材结构设计必须打破学科体系的藩篱,采用工作体系结构设计,以工作过程为导向,围绕职业资格证书考核中对能力的培养的要求,通过项目、模块、任务等形式开展技能操作。2、开发编写双证教材。依据“双证融通”教学的要求,编写双证教材,包括教材的总体规划,教材结构的设计,教材内容选择和安排等等。
(四)配备适当的开展双证课程建设的师资。师资力量是决定双证课程建设的关键。双证课程的建设需要配备精通业务、富有经验的教师。为保证课证赛融合机制下会计专业课程体系优化的组织与实施,要求会计专业教师全面参与课程建设工作,对课程体系的发展方向、人才培养方向进行深入的研究和实践。1、教师实践能力培养。根据会计专业特点,可以安排专业教师到企业会计部门顶岗实践,积累实际工作经历;另外,鼓励教师参加会计专业的职业资格鉴定,以提高理论能力和培训能力。2、校企互聘实现专业实践技术的提高。鼓励教师到企业挂职顶岗,丰富实践工作经验,增强会计信息化意识,提高动手能力,同时,聘请企业和社会上的会计实务者到学校任教,充实高职教师队伍。
(五)建立以职业标准为依据的教学评价模式。在以职业功能为导向开展会计专业教学体系建设.进行教学工作的同时,还要开展综合实践训练.强化岗位技能与综合职业能力。在教学中,要始终坚持把对学生进行职业训练的理念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培养学生对职业的热爱、执著和坚定的职业信念。
(六)配备基于双证课程实施的实训条件。为满足双证教学与课程实施的需求,配备双证课程实施的实训设备,包括硬件设备和软件设备。同时为了学生能更好的结合理论与实践,进一步提高学生的业务水平,弥补校内模拟实训教学的不足,还需要建立一批紧密型校外实训基地,这些实训基地可同时容纳会计专业学生进行实训,能较好地满足实践教学的需要。校内实训室和校外实训基地相对稳定,配有系列管理制度及实训指导方案,并有相应的经费和人员保障,能有效保证校内外实训基地的正常运行和实践教学工作。
结论及思考:把中职会计专业“双证融通”课程体系的构建作为研究对象,主要从如何确定“双证融通”课程,制定“双证融通”课程标准,修订“双证融通”教学计划,实施“双证融通”课程活动进行了详细的研究、探索,对中职会计专业“双证融通”课程体系的构建进行了详细阐述,为广大中职校会计专业“双证融通”课程体系改革提供了一定的理论指导和借鉴。并且通过研究,进一步优化中职会计专业的课程框架,具有理论上的探索性和可行性,提升对中职会计专业建设本质性、规律性的认识,使会计专业课程更加实践化、应用化,从而有效提升会计专业课程的发展水平。同时需要指出, “双证融通”课程体系构建实施有一定难度,主要的原因是现有文献对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双证融通课程建设研究较多,对中职会计专业双证融通课程建设研究相对较少,并且真正借助职业教育体系内部课程改革,通过一体化的课程设计实现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融通的尝试也不多见。所以还需要加强中职学校会计专业“双证融通”课程体系建设理念的培育,激励更多的专业教师投入到双证融通课程体系建设中来是中职会计专业“双证融通”课程体系建设亟待解决的问题。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关于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
[2] 邹新斌,孙力,章爱萍,郑金.高技能应用模具专业人才培养模式[J].职教论坛,2011,08:60-62.
[3] 郦丽华.“双证融通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计算机网络专业课程体系建设[J].职教通讯,2011,02:15-18.
[4]张振平.关于高职教育实施“双证”沟通教学内容改革的思考[J].中国电力教育,2009,13:39-40.
[5]曹向东.高职商务英语专业“双证融通”教学改革实践[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2,05:55-57.
[6]李月芳,蒋庆斌.高职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双证融通”课程体系研究[J]. 职业技术教育,2011,35:15-18.
[7]范心忆.中等职业教育“双证融通”内涵反思[J].职教论坛,2013,13:62-64.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