训诂学在中学文言文教学中的运用

2017-09-27 16:41张文懿
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 2015年17期
关键词:文言文教学运用

张文懿

摘要:训诂学是根据汉语和汉字特点建立起来的解读语言词句意义的学科,是我国传统语言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结合教学实例,对训诂学在中学文言文教学中的运用进行分析。可以看出:用好训诂学知识,对文言文教学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关键词:训诂学,文言文教学,运用

【中图分类号】G633.3

训诂学是我国传统语言学的一个重要分支,是根据汉语和汉字特点建立起来的解读语言词句意义的学科。它在文献大量产生的先秦时代已具雏形,以后历代皆有发展,到清代已比较成熟。

训诂即是词义解释之学,是用易懂的众所周知的语言来解释难懂的或只有少数人能懂的语言。所谓“训诂方法”,是指用来探求和诠释古代文献词义的方法。它主要包括三种:以形说义、因声求义、比较互证。

中学课本中选入的文言文占教材总量的百分之二十左右,他们大多是历代传诵、文质并茂的名篇佳作。适当运用训诂学知识进行文言文教学,不仅可以使学生了解古代的自然和社会生活,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积极性,更可以提高他们理解、分析文言文的能力。下面结合三种训诂方法谈谈训诂学知识在文言文教学中的运用。

训诂方法1、以形说义(形训):通过汉字形体结构的分析来解释词义的训诂方法。汉字是以象形字为基础发展起来的表意文字,字义和字形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因而字的基本意义和引申义往往可以从字形分析中显示出来。

比如:课文诸葛亮《出师表》:“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句中“卑鄙”与现代汉语的“卑鄙”意思一样吗?现代汉语中“卑鄙”通常解释为行为、品质恶劣,而这里的“卑鄙”是两个不同含义的词:“卑”是低贱,就地位而言,“鄙”是鄙陋,就学问而说。先来看“卑”字,《说文解字》:“卑,贱也。”小篆的写法是在“甲”字下面加个“左”字。“甲”是天干的第一位,这里表示地位高的;“左”本义为左手,引申为地位低的,而又处在高贵的人底下,更显示“低微”之义。再看“鄙”字,此字原来表示城邑,是人所居住之地。《礼记·月令》的郑玄注即释“鄙”为“界上邑”。其左半边,据杨树达先生分析,上面的“口”表示城邑的外围,跟“邑”字的上半部和“国”字的外形所表示的一样;而其下边那个形体是“仓禀”的“禀”的最初象形字,后来加上“广”(房屋)和“禾”(粮食),方成了“禀”。显而易见,“鄙”是仓禀之所在地的“边邑”(边界上的城邑)。一般说来,边邑闭塞,因而引申为学识浅陋。

训诂方法2、因声求义(声训):文字是语言的外在形式,而语音是语言的内在形式。解释词义如果只用形训,只用语言的外在形式,很多问题得不到圆满解决。因此训诂还要充分利用语音这个语言的内在形式,即运用因声求义(声训)的方法去探明词的意义。

(1)、通过古音推求语源。在文言文教学中,如果能通过古音去准确地推求语源,找到有语源关系的词语之间的联系,那么学生就会对这些词有更深入、更系统地理解,就能做到融会贯通,不至于死记硬背。下面举例加以说明。

甘、酣:甘、酣二字古韵都是谈部;“甘”是见母,“酣”是匣母,见匣旁纽。二字又都含有“甜美”的意思。故同源。“甘”《说文解字》:“甘,美也。从口含一,一道也。”古代无“甜”字,秦以前“甜”义多用“甘”表示。 “酣”《说文解字》:“酣,酒乐也。从酉从甘,甘亦声。”《广雅·释诂一》:“酣,乐也。”因酒甜美可口,故饮后才乐。语文课文《晏子使楚》:“酒酣,吏二缚一人诣王。”中“酣”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2)、通过古音解释连绵词。连绵词又称“连语”或“连字”,是古代汉语里一种特殊的双音节单纯词。它的语音结构就其原始形态来说,或双声,或叠韵。中学文言课文中就有不少双声或叠韵的连绵词。但是,由于语音的历史演变,今天,好多连绵词已不再是双声或叠韵了,这就给学生识别连绵词带来了困难。所以,只有利用一些音韵知识,从今音上推古音,进而根据古音去识别连绵词,才能达到正确理解词义的目的。

例如:《诗经》:“十月蟋蟀入我床下。”其中“蟋蟀”,在今天看来已不是双声连绵词了,而在古代它却是双声连绵词,二字均在“心”母。《诗经·关雎》:“参差荇菜,左右流之。”“参差”:不齐的样子,是双声连绵词。在古代二字均属“清”母。

(3)、通过古音解决通假的问题。在中学文言文课文中,通假现象很普遍,成为阅读古文的一大障碍。通过“因声求义”的训诂方法可以求得通假之本字,使学生明辨通假,才不至于望文生义。

例如:课文《愚公移山》:“河曲智叟亡以应。”“亡”通“无”,二字读音相近,而字形差別较大,容易把通假字当成本字,所以需要从音读上认真辨识。“亡”、“无”上古都属微母,“亡”古韵在阳部,“无”古韵在鱼部,阳鱼对转,二字可以通假。 “亡”作为“无”的借用字,也有“没有”的意思。如《论语·子张》:“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已矣。”邢疏:“亡,无也。”

训诂方法3、比较互证:“以形说义”和“因声求义”是借助于词的词形、语音与词义的联系探求词义。而比较互证则是比较同篇或不同篇文献中类似的用例,分析归纳其中不同词语含义的一种训诂方法。

课文《病梅馆记》中有“梅以曲为美,直则无姿;以欹为美,正则无景;以疏为美,密则无态”一句,其中“姿”“景”“态”三字,如从单个字去训释,是难以解通的。如我们综合这三句的意思,异中求同,就容易明白这三个字都表示梅的风姿神韵,不必穿凿单个字的解释。同样的意思用不同的字分别表示,只不过是作者行文上的风格而已。在不同篇章中,比较互训的例子如《滕王阁序》“北海虽赊,扶摇可接”,联系《庄子·逍遥游》的“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可知王勃在此用了《逍遥游》的句子。于是,联系《逍遥游》可知:“扶摇”指“旋风”,“北海”即“北冥”。在阅读常用文献中,比较互证的训诂方法更是必不可少的。

从上面的论述中,我们可以看到:训诂学是中学文言文教学的有力武器之一。用好训诂知识,对于文言文教学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许慎 说文解字[M] 北京:中华书局

2、段玉裁 说文解字注[ M ]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3、王念孙 广雅疏正[M] 北京:商务印书馆

4、王引之 经传释词[M] 天津:古籍出版社

5、陆宗达,王宁 训诂与训诂学[M] 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

6、孙雍长 训诂原理[M] 北京:语文出版社

7、经本植 古汉语文字学知识[M] 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

8、梁东汉 汉字的结构及其流变[M]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9、王力 古代汉语[M] 北京:中华书局endprint

猜你喜欢
文言文教学运用
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效果提升方法探究
借助乡土文化资源 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新课改下初中文言文教学探析
“赞赏发现”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文言文教学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实践研究
游戏教学法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文言文教学之流弊及矫治
让文言文教学迸发思维的火花
巧用插图,注入课堂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