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课“应然”理论传授到“突然”应对学习的思考

2017-09-27 16:38杨敏琦
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 2015年25期
关键词:德育

杨敏琦

内容摘要:技校德育教学重于传授“应然”理论知识,与社会“突然”现实之间往往不符,影响教学效果,制约学科教学水平提高和教育持续发展。德育课应强化“突然”状况现实应对学习,学校和师生合力,发挥学科教学积极作用。

关键词:德育 学科教育 应对学习

【中图分类号】G711

德育学科是技工教育基础学科,在职业技术教育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育人作用,但当前教育实施中产生了许多冲突与困惑,影响教学效果,制约着学科教学水平进一步提高和教育持续发展。具体表现为,面对更多样化的社会现象,教师固守理论,重于传授“应然”状态的思想化的理论知识,学生认识欠缺,疏于“突然”应对学习,对课堂教育产生怀疑,以至嘲讽或悖逆教学。为避免学生逆反,不少教师又迎合学生喜好,尽可能多地用生动鲜活的案例、活泼讨喜的语言、新颖有趣的手段组织教学,却很少深究是否能启发思维、培养德行,结果为活跃课堂而活跃课堂,为调动气氛而调动气氛,导致了课上热闹、课过无效的形式主义教学现象,学生对德育课表现出淡漠情绪。按“理论”与“形式”教学,不可能满足内心世界丰富多彩,参与社会希望急切的技校生现实需要,缺少足够的学习动机,就缺乏获得并追索知识的持久动力,不想学就学不好。

德育绝非可有可无,技校德育教学应切合技校生现实需要与实际情况,从理论性的知识传授到强化“突然”状况的现实应对学习,学校和师生合力,发挥学科教学积极作用。

学校方面

首先,要加强德育学科研究,增强实践活动力度,坚持课程教学改革。

技工教育培养目标是把学生训练成为适应职业岗位需要的技能型、应用型人才,“有德有才”是要求,职业教育有着不同普教的教育特色。可是技工学校的德育课程教学多沿用普教教学模式,没有结合职业技术教育特点和企业实际需求,形成文化课、专业课、实习课和其他形式教学互相支撑的德育教育系统配合。

组织开展教学研究和教学实践,要积极“做培训、定课题、泛群体”。做培训,就是根据技工学校德育学科特色,切合技校生身心发展规律、不同学段专业班级管理要求和社会行业企业技能人才需求特点,设计安排理论和实践结合的培训内容,从更新教育理念、树立现代育人观、掌握德育教育方式方法和手段机制、学会协调各种形式教学、熟练德育学科课堂活动等方面,组织教师培训学习,打好教学改革的基础;定课题,就是归整分析各种零散丰富的教学经验体会,查找突出问题与症结,充分挖掘校内外资源,就增强德育实效拟定“德育一体化教学”研究课题,创设条件,营造环境,展开现实应对处理教学实践研究活动,推进教学改革的步伐;泛群体,就是将课题成果推开应用、有效转化,强化德育一体化教学的教育互动共优,提高课程实践的可操作性,形成重视德育意识和主动参与教学的方法理论,优化教学过程。

其次,要提高德育教材的可读性,坚持满足现实发展需要。

技校德育的育人功效,要求德育教材紧跟时代,贴近技校生生理心理及其社会生活实际,删除与中学或其它学科重复学习的内容,缩小概念等理论抽象内容与生活中学生感兴趣内容的差距,增加科技含量和人文色彩,多一些反映世界最新科技文化成果的内容,突出现代意识,广泛普及与日常相关的自然、科学、历史、伦理、审美及经济政治改革系列知识,建立学生政治觉悟和思想道德的相应知识水平基础;多一些反映学生现代发展需求和未来发展要求的内容,强化市场理念,突出学生面临的实际问题和关注的热点问题,展开各种思想文化信息的市场“游戏规则”,将行为规范内容更实际化具体化,增设社会生活态度与意识观念、企业从业要求与职业道德、社会行业法规与法律常识等知识。

再者,要完善学生评价标准,坚持考试结果与学习过程并重。

考试成绩检测着学生掌握学业知识的水平,检验不了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态度和学习实践能力。若只注重对学生认知的书面考查评价,缺少对综合素质和实践活动能力的全面评价,教学就会简单化、绝对化地划分等级,人为造成不公平,因此必须以能力为核心,改革德育课考核模式,从学习过程的听课、说理、读书、写题、行为等方面完善考核方式,丰富评价标准,把学生日常行为表现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能力纳入考查,作为评判德育学习是否合格的重要参考标准。

教师方面

德育课引导着学生人格德性的形成,除了要求教师具备良好的思想素质,对教师业务能力有着更高的要求。

第一,德育教师要提高沟通能力,转变旁观心态,深入学生积极交流。

多种因素关系,技校德育教师配置上很多是兼职兼课,课时安排也经常服从专业主课随意增减,教师缺乏教学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为完成任务应付了事,或照本宣科,或形式教育,缺少与学生的思想情感交流,成了“熟悉的陌生人”,得不到认同。德育教师必须要放低姿态,走下讲台,用真诚和热爱进入角色,用素质和能力履行职责,树立可亲、可敬、可信的形象,走进学生心里,了解其思想认识和行为处理上的要求,指导解决问题。

第二,德育教师要加强知识更新能力,实现单一理论素质到综合素质能力的提升。

苏格拉底提出“美德即知识”命题,认为“只有理性才能把握美德”,主张“德行可教”,一定程度上说明德育教育必须具有知识基础和理性批判能力。新一代技校师生在多元文化冲击下,会面临道德判断和行为选择的困扰,教师具备厚实的知识底蕴、良好的人文意识、清醒的当代认识和熟练的智慧手段,才能对各种现实事件进行理智的道德分析,正确评判,清楚解释,指导学生辨别美丑、区分善恶、判斷对错,实现自我道德教育。教师一定要不断强化时代敏感性,提高对社会发展的预测性,拓展知识,走出封闭,到企业进工厂,开展实践和调查研究活动,在学校工作,在社会充电,强化综合素质能力。

第三,德育教师要积极推进教学动态化,从教学生“学会”到教学生“会学”。

教学是教与学合一的活动,德育教师作为主导,应该积极作为,克服教学内容上的静态陈旧、教学方法上的机械程式,变理论的静态教学为适时的动态教学,加强对学生德性与行为养成可操作性的指导。如果一味强调学生的认知发展,教师角色被狭隘化为纯粹的知识传授者,学生被定位为知识接受者,那就算面对“经济政治常识”等具有鲜活时代特征的内容,教师重于讲授“为什么和是什么”,学生惯于记住“内容”,而忽视情感、动机、意志、需求等因素,智力将片面甚至畸形发展。强调“学会”,非授人以渔,到底背离了教育初衷。德育教学要着眼于学生发展,重视情感熏陶、意志锤炼和行为转化,就涵括的哲学基本观点、人生学和社会学基本观点、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公民道德教育、我国法律常识和经济政治常识等不同学科内容,联系实际组织课堂及社会实践活动,引导学生从书本和课外获取信息,探究学科对象、思考处理方法、学习应对技巧,实现真正“会学”。endprint

学生方面

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和主人,对教育影响的选择、内化起着自主能动作用,应积极激励自身形成强烈的学习动机,培养出众的认识能力,促进持续的行为转变,实现主动学习、有效学习。

一是要主动结合就业需求努力培养德育课程学习动机。

德育课堂会较多引入案例故事,频繁运用现代技术手段,学生大多还是觉得趣味,可有趣是短暂、不稳定的感觉,需要和动机才决定着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不少学生进入技校都抱持着要学专业技术,德育学不学不影响就业的思想,没有激发强烈的学习动机,没有乐学善学态度,“要我学习”是被动,“我要学习”才是主动。学习效果要事半功倍,必须形成正确的、水平适合的学习动机,这样,由之而引起的学习行为的各个环节就会受到它有意或无意的调节和监控,排除来自内外因素的干扰,朝着既定目标不懈努力,直到学习目标实现。强调学习动机,学生要主动让自己对获得的知识本身发生兴趣,要把自身行为指向当时学业上可能达到的造诣,指向今后在学业和职业方面的目标,结合就业来学习。

二是要重视认识能力的提高,在积极实践中训练获取真知灼见的能力。

在校期间正是积极储备知识技能,为实现就业、立足社会打基础的时候,技校生思考着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又还没能够真正掌握科学认识方法,于是自觉不自觉地总会从个人短少的经历出发,极易用生活中某些非本质非主流的事实及个人片面认识,去理解課堂传授的理论知识的真理性,造成错误认识。人的品德主要在社会活动中形成,社会活动严格地说就是一种认识活动,因此,学生应该更多地参加社会实践,亲身体会人的社会本质与价值,明确做人的道理。可以多开展参观考察和问卷调查,参与安全卫生和配合时政专题社会宣传服务,参加生产实习,逐渐深入社会,开阔视野,了解国情社情,接触各类人员,感受时代气息,树立正确的思想观点,增强团结与互助、劳动与建设、责任与奉献等意识,使自己无论何时面对复杂多变的社会都不乏适时分析应对的能力。

三是要致力学习行为的转变,从服从教材与经验到创造性思考解决问题。

在教师理论灌输、学生聆听记住的模式下,有些学生接受教材与经验,服从现成知识,不操心、不创新,形成思维惰性,懒得动脑动手,德行毫无长进。实现有效学习,学生必须服从德育课程综合实践课题要求,发挥家庭支持力量,主动参加实践活动,从理解理论知识到进一步练习应对,有指向性地锻炼自主行为和创造思维的能力,培养开展活动的团队意识与和谐相处技能,掌握分析处理问题的方法和技巧,熟练妥善解决之道。

技校德育教学在学校重视程度、师生积极教学意识等方面的问题需要持续思考研究,国家与社会也应更加重视作为技工后备军的技校生的德育教育,形成全面参与的德行培养形势,推动德育实效的进一步实现。

参考书目:

1.《课程与教学论》 黄甫全主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3月第1版

2.《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办法》 东北师范大学王庆云学位论文 2004年10月

3.《教师德育能力发展研究》 济南市第四十六中学陈丽 《班主任》 2006年第11期endprint

猜你喜欢
德育
基于赋权增能的德育评价生态系统的构建
发掘动漫创编的德育意蕴——兼以“疫情防控”主题动漫德育剧为例
70年德育:在回望中前行
“阳光银行”德育活动探索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德育无痕 渗透有方——小学语文教学的德育渗透方法探析
德育出希望之花
德育测评:质性与量化的平衡
化理论为德性
德育理念的本质内涵及其形成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