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人昕 揭志伟++彭舒怡
摘要:当前我国的医学教育面临着许多挑战,医学人才培养混乱,培养机制不能适应医学教育的特殊性,导致医学创新型人才极度匮乏。医学创新型人才教育的问题集中在教学观念、评价体系和教师自身素质三个方面,医学院校对于医学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必须围绕这三方面形成一套适合医学教育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机制。
关键词:创新型人才;医学教育;培养机制
【中图分类号】G642.0
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决策,是事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大战略决策。我国从20世纪80年代倡导培养创新型人才以来,取得了巨大成绩。然而在医学人才培养上,大部分医学院校仍沿用传统的医学教学模式,创新教育改革的步伐迟缓,实践环节缺少综合性、创新性。基于此,我们对医学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进行了积极探索和分析,并提出可资借鉴的经验和方法。
一、我国医学创新教育的现状
(一)教育观念陈旧
长期以来,在“重理论、轻实践,重记忆、轻思维,重结果、轻过程,重模仿、轻创新”的传统的教育观念的影响下,严重束缚了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全国大部分医学院校都是以学科专业知识教学为中心的单一教育模式,强调以教师、课堂、教材为中心,采用“填鸭式”、“灌输式”的传统教学,要求学生强记硬背,教学活动大多是围绕教师如何“教”而展开,很少思考学生该如何“学”。
(二)课程设置粗糙,评价体系单一
在课程设置方面,我国始终沿用着以学科为中心的课程体系,过份强调学科自身的完整性而忽视学科之间的联系性和融合性;课程门数繁、内容交叉重复严重,学时总量过于饱和而难以容纳不断更新的医学科学知识。在评价体系方面,则缺乏对能力的评价,用考试分数衡量学生的学习质量,不利于学生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培养。培养出来的学生都是“课本复制型”,知识记忆僵硬,知识结构混乱,缺乏对知识系统的理解和与最新科学前沿知识的融合,抑制了大学生创造力的发挥。
(三)教师自身素质不足
医院教育的教师大部分是医院的医生和科研工作者,然而在教育水平方面却参差不齐,部分教师一心专研自己的课题或者忙于医院的事物,根本没有精力花在课堂上。教育并非简单的口述耳聽的过程,素质高的教师,善于结合学生的个性特点,培养他们“爱问、善问、会问”的思考习惯和解疑的动手能力,使他成为创造性的人才。这要求教师本身除了要有丰富的知识之外,更要求教师能将精力花在课堂上,而不是简单的完成学校的教学任务。
二、医学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一)打破陈旧的教育观念
在教学中尝试打破陈旧的教育观念,用新的教学模式提升学生对医学兴趣的同时,加强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应当改变以学科专业知识教学为中心的单一教育模式,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不断地尝试一些新的教学模式,可以多增加课堂讨论,减少单调的纯理论知识授课,主张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倡导学生创新性学习。在实习上要尽可能增加学生临床实践的机会,注重学生的临床技能学习,养成终生学习的能力和态度。同时,在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的今天,信息技术的发展对医学产生了十分深远的影响。除了传统的动物和尸体外,如今仿真实验、虚拟现实都开始普遍发展起来。
(二)细化课程设置
医学院校的创新教育,应当以专业培养目标和医学教育国际标准为依据,构建整体优化的综合化医学创新课程体系。改革传统的基础实验教学,改变传统的实验室教学模式,减少验证性实验,而应在重视理论教学的同时,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开放性实验,培养医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培养创新思维能力。另外,加强临床实践教学,培养医学生的临床思维和理论应用能力。在临床实践教学中,不仅要重视实践技能培训、专题教课、教学查房等学习,还要注意培养医学生吃苦耐劳的品质和与病人沟通获取信息的能力。同时,增设专门针对训练和培养医学生创造力和创新学习的课程,如医学科研方法、医学前沿知识、论文写作技巧等课程,同时鼓励和支持医学生参加课外的科技竞赛,社会实践活动及各种学术会议等,为创新人才培养创造条件。
(三)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对教学而言,教师是教的主体,是教育目的的实施者,教育活动的设计者、领导者。医学教育的特殊性,要求教师从人的整体出发,加强各学科之间的联系,综合运用各种学科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而非过分的强调本学科的重要性。
多数医学教师均为工作在一线的临床医生,相较其他专业的教师,医学教师并未接受过完整而系统的师范教育,在教育规律、教学方法、课程设计等方面均有一定的欠缺,故应有计划的加强医学教师的在岗培训,使他们熟悉教学方法、掌握教学规律、了解学生心理,培养自身的教育创新能力和科技创新能力,建立基本的教学技能构建一个合理的医学教师培训体系。
作者简介:闻人昕(1979—),男,南昌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讲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模式探究;(江西南昌 330000)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