姬孝忠
[摘要]本文介绍了葡萄课程教学中应用的几种模式、考核评价体系和应用后的效果,并对几种教学模式进行了具体的分析,希望能为其它课程的教学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过程导向;一体化;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S663.1
教学模式从古代的传授式即:“讲—听—读—记—练”,到17世纪的程序结构式即:“感知—记忆—理解—判断”,以及到现在传统的五阶段教学模式即:“预备—提示—联合—总结—应用”等,这些教学模式都有一个共性,就是以教师为主导,学生被动机械地接受知识。这完全与现代教育教学理念、尤其是现代高职教育教学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注重学生实践技能操作的理念格格不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技术的进步,对应用型人才的规格要求发生变化,必将导致教学模式的变革。下面就以甘肃林业职业技术学院定向培养班开设的葡萄栽培技术课程为例来介绍我们的具体做法:
1、几种教学模式的建立和应用
1.1融课堂教学与实习地点为一体的现场教学
我院定向班在实践教学方面有很好的校内外教学实训基地,充分利用这些实训基地的优越条件,将课堂搬到实训基地内,开展现场教学,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同时也增加了学生实践锻炼的机会和积累了实际工作的经验。实施时结合葡萄生产季节,将学生带到葡萄园、苗圃、科研试验地,把重点内容、抽象内容、关键技术进行现场讲解和学生亲自操练,贴近生产实际。教具、材料、场地、设施真实直观,教师可利用现场的材料和场地设施边演示边讲解,直观性强,有助于学生对授课内容的理解和掌握,而且教学场景新鲜、环境广阔,更是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也提高了教师的教学效率和教学水平,教学效果好。
1.2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的职业岗位训练教学
在课程教学内容学习结束或即将结束时,安排2~3个月的葡萄栽培生产顶岗实习,进行岗位训练。通常以教学班集体为单位或分实习小组,在任课教师带领下,学生到葡萄生产企业和单位开展葡萄生产实践技能的实习,由实习单位根据生产实际的需要和任务安排学生在葡萄生产一线岗位进行顶岗实习,使学生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进行岗位实践锻炼,更好的掌握葡萄生产的实践技能,切实提高了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职业能力。为将来就业奠定了坚实可靠的基地保障。
1.3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项目化教学
主要通过师生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工作而进行的教学活动。这种模式完全打破了传统的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方式和完整的学科体系,建立以基于工作过程为导向的项目化教学模式。具体实施的流程是:明确项目任务;教师提出任务,同学讨论;制定计划:学生制定,教师审查并给予指导;实施计划:学生分组及明确分工,合作完成;检查评估:学生自我评估,教师评价;归档或应用:记录归档,应用实践。
课程以葡萄植物识别、葡萄苗木繁殖、葡萄栽植、葡萄修剪、葡萄园管理等项目带动整个课程的教学。理论知识的学习融于每一个具体项目的教学任务中,学生边实践边学习,边学习边实践。在任课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在校内外实习基地(苗圃、葡萄园)根据已经制定的项目工作全过程参与。通过这种模式的教学,学生不但能掌握一定的理论知识和实际的操作技能,而且还能在实际生产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使所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得到熟练和提高,体现了“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能力为中心”强化实践教学的职业教育特点。
1.4建立与生产企业互惠合作的工学交替教学
以“校企联合,定单式培养”教学为切入点,建立了威龙生态伟业公司等多家校外实训基地,教学过程中把企事业技术人员请进来、企业的真实工作任务搬到教学课堂,教师走出去到生产一线参与生产实践锻炼来提高教师实践技能水平,并且增加课堂教学内容的真实性。 这样,以公司环境或校内教学环境为平台进行的课程学习和训练,有力保障学生实践操作的机会。
1.4.1将公司(企业)的一线工程技术专家、深资人员聘到到学校,作为本课程实践主讲教师,进行实践教学和管理;
1.4.2将公司(企业)成熟的项目带进学校,经过教学人员的认真分解、提炼和整合序化,得到教学的项目和学习性工作任务,作为课程教学内容,实施教学;
1.4.3学生走进公司,参与公司项目或任务的实施,在项目或任务训练中进行锻炼和提高,同时完成本课程的学习,体验职场规则,积累职场经验;为今后就业奠定基础;
1.4.4学校的教师走出校门到生产一线,一方面作为责任教师辅助指导学生完成项目训练;同时教师个人的实践能力也得到锻炼,利于今后的教学工作;
1.4.5在公司的帮助支持下,学校实训室或实训基础搭建了与公司技术环境相同的教学平台,为学生学习创造条件。
2、教学评价模式
长期以来职业院校的教学评价更多地是注重以具体分数为指标的量化评价,事实证明这种评价方式有一定的局限性。大量地采取考试成绩、平均分数等评价方法来对职业技能的学習过程进行评价,无疑会对教学改革形成强烈的负面影响,更不能全面、客观、公正的评价学生,反映学生的真实水平,使职业教育重新回到重基础理论知识学习而忽视学生的实际能力养成。通过几种不同教学模式的实施,葡萄栽培技术课程的教学评价采用了过程与目标结合评价方式:即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法进行考核,比较符合高职教学教育平价体系的基本要求。
2.1诊断性评价
主要针对的是学生在进行任务实施的情况和任务实施的过程及进展而定。如组织讨论、完善所做的方案等,占30%;
2.2形成性评价
出勤情况、听课情况、上课提问回答情况等占15%;技能实训报告占25%;
2.3终结性评价
(期中(末)考试成绩)期(中)终考核,占30%(闭卷)。
3、效果分析
经过近多年的教学改革的实践,学校、学生与企业初步形成了“三赢”的局面,改革得到了学生、企业的普遍欢迎,改革也使课程的教学更加贴近生产实际和市场需求,同时也造就了一批综合能力优秀的教师,尤其是年轻教师得到了极大的锻炼。教学方式和方法灵活多样,教学的内容更加科学与合理,与行业的联系更加密切、与企业生产一线的实际任务更加接近。强化了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培养,促进了专业课程的整体优化,大幅度提高了教学的整体质量。
参考文献:
[1]蒋庆龄,徐国庆.基于工作任务的职业教育项目课程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05(22)
[2]姜大源.当代德国职业教育主流教学思想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