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有效问题创设的实践探讨

2017-09-27 08:24王玮
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 2015年24期
关键词:小学阶段创设数学教学

王玮

【摘要】教学活动是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其中,通过互动和交往实现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主要作用是将知识清晰、准确并带有启发性的进行传达,通过有效问题的创设,对学生进行引导,使其能够积极思考,好学乐学。本文简要阐述了关于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有效问题的实践探讨,希望能够为实际教学提供参考。

【关键词】数学教学;小学阶段;问题;创设

【分类号】G623.5

前言

数学教学包括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一系列过程,有多个环节。有效问题的提出有助于激起学生的求知欲,发散思维,积极思考,在解决问题的前提下促进学生的思考向广度以及深度发展,使课堂教学质量得到保证[1]。

1.有效问题创设需有探索性

探索性要求教师提出具有挑战性与障碍性的问题,让学生经过自己的探索与体验得出问题的结果,感受知识形成的具体过程,从而将所学转变为自己的知识[2]。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以学生具体的思维水平和认知结构为依据进行问题的创设,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多角度的分析问题,最终解决问题。如在进行正方体与长方体的表面积计算的内容教学时,教师可给出一个长方体,其宽度与高度相同,而长是宽的两倍,向学生提问其表面积是多少,根据教材中的所列的公式学生都能将表面积计算出来。在这时候,教师应引导学生对长方体进行观察,启发学生进行思考,这一长方体有什么不同的特点,能不能用别的方法进行计算。引发学生观察与思考,发现长方体长与宽的关系,发现其正方形的面,思考除课本方法之外的计算方法,列出不一样的算式,出现并不是题目所给出的数字。通过探索性问题的设置,学生的思维被打开,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积极的投入到课堂教学活动中,创新思维得到培养。

2.有效问题创设需有针对性

有效问题的针对性,一方面教师需掌握教材内容,仔细钻研,并设置核心性、关键性的问题,另一方面教师需对教材内容的原型问题充分把握,让学生能够结合实际,使数学问题转抽象为具体。问题是学习的出发点,对学生学习活动有引领的作用,学生的思维始终是围绕着问题展开,按照一定的计划与步骤进行。因此,教师需对教学的内容、目的以及方法充分了解,将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具体实际相结合,抓住教学中的难点与重点,设计关键的具有针对性的问题。如在进行三位数乘两位数内容的教学时,教师需把握这节课要教授的内容、目标。让学生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思维是教授这节内容的目标,而难点在于让学生理解其中的算理。教学时,教师可提问学生一道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算术题,如162*16,让学生想办法对结果进行计算,学生将以往所学的知识充分的提取运用,再引导学生采用三位数乘以一位数和两位数乘以两位数的方法进行计算,再迁移至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题,在提问学生162*1和162*6分别代表什么等,引导学生围绕问题进行交流和讨论,对问题进行分析,加强整数乘法的计算思维,理解这一节课需要掌握的难点。在学生了解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算理后,教师应及时进行总结,加强引导,确切落实教学目标,让学生在回忆、总结交流与辨析中不断完善认知。

3.有效问题创设需有趣味性

兴趣在教学中的作用已为广大教育工作者所认同,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也越来越重视在教学中加以趣味元素。兴趣是学生求知的基础,是促使学生提高自我的动力,在学习活动中是十分有效的营养剂和催化剂。学生带着兴趣去学习,就会减轻其心中学习是一种负担的认知,从而积极投入其中。问题通常是在特定的情境中产生的,结合有趣的情境进行问题的设置,能够将学生的情感因素、认知因素、智力因素充分的调动起来进行问题的分析与解决,在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学习的效果。在低年级的数学课堂教学中,结合学生感兴趣的故事和切入点进行问题的创设,能够将课堂教学过渡自然化,并激起学生的兴趣,积极的投入到课堂教学中。如在进行比例尺内容的教学时,教师可提问学生,学生能不能通过手中的笔描绘出校园的平面图,学生会对此有些小讨论,或许已有学生以草草几笔就结束了绘图,利用这些讨论与作品能够活跃课堂气氛。而教师再在这个时候展示出自己利用比例尺所描绘的平面图,引起学生的哗然,不禁发出疑问,这是怎么画的,怎么能够画的这么清楚,哪是哪一眼就能够清楚的辨认,引起学生的兴趣。教师再告知学生虽然自由发挥有自由发挥的优点,但是,作平面图的时候借助一些工具效果会更好,接下来便可进入本节课的教学,让学生带着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跟随教师的脚步进行学习。

4.有效问题创设需循序渐进

創设问题需循序渐进,从简单到复杂,从浅到深。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提问不但要问的恰当,问的准确,还需注意问题设置的层次性。如在进行面积内容的教学时,教师可先简单的提问学生,同学们能不能量一量自己的桌面并把数字记下来。为本节教学内容的展开进行铺垫,结合面积与长度,为后续的面积单位、长度单位的区别做好准备。在进行面积单位的讲解时,教师可借助教学工具进行教学,以面积为1平方厘米的教具,向学生讲解面积为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其边长为1厘米。再以1平方分米的教具,让学生自己进行测量和计算,计算出教具边长,得出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其边长为1分米的结论。再以1平方米的物体向学生展示,让学生仔细观察,认真分析,得出结论。循序渐进的进行问题的设定,在完成基本方法的讲解后鼓励学生自己尝试着去摸索,探究问题,最后教师完成其引导的工作,让学生自己去解决问题得出结论。问题的设置不但是为了将知识传授给学生,也是为了将思维的方法传授给学生,使其形成完整的思维模式对问题进行分析。在教学中,学生难免会出现错误,而教师需充分的利用这些错误,把学生的错误转变为教学的一种方式,鼓励学生不怕难不怕犯错,在不打击学生的前提下,利用学生的错误将一些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纠正,效果比单一的传输知识更好一些,课堂教学也会因此而更为有趣更为精彩。

5.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结合学生的实际与认知水平进行有效问题的创设,激起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与欲望,启发其思维,积极的探索知识,完善自我思维方式和知识结构,不断进步,使教学实现其预期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陈惠芳.问题导学:开展“对话式教学”的应然之道——以小学数学学科教学为例[J].上海教育科研,2013(08):64-67.

[2]毕志辉.浅谈小学数学思想方法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角色定位[J].科学导报,2015(02):31.endprint

猜你喜欢
小学阶段创设数学教学
创设未来
“教、学、评”一体化视域下问题串创设的实践
“简约数学”创设简约课堂
试论小学阶段开展课外阅读的指导策略
让伏羲教育的阳光沐浴着孩子们健康成长
对数学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认识
基于学生主动学习意识培养的数学教学方法研究
注重交流提升数学学习广度和深度探讨
数学教学中“量感”的教学探究
创设可操作得区域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