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文晓
摘要:随着我国职业教育的不断发展,高职教育正处于由规模发展向内涵建设转变的重要阶段,高职培养的是技术技能型人才,技术技能型人才要想获得持续的发展,不仅要有岗位能力,而且应当具备综合职业能力,构建以职业能力培养为导向的课程体系,对高职人才的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 建筑工程技术 职业能力 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G712.3
一、前言
教育部【2006】16号文提出:要积极推行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模式,把工学结合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带动专业调整与建设,引导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
目前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课程体系已经脱离了传统的学科体系, 但还存在一定的问题:1.没有体现以职业能力为导向。实践课时虽然已经大量增加,但学生的技能尤其是核心技能的培养依然离用人单位的要求有一定的差距。例如施工图识读能力,作为建工专业的核心能力,用人单位普遍反应存在不足。究其原因, 不是识图课课时太少或者是识图实训课时不足, 整个教学环节中实训课时占到全部学时的50%以上,但实训课程中注重的是某个具体的操作技能训练,缺乏以职业能力为导向设计综合性工作任务,也缺乏實际工作过程的重现,因此,学生会出现单独技能操作没问题但无法在实习岗位上相对独立完成工作任务的能力。这也成为现阶段很多高职院校培养的毕业生存在的最大问题。2.课程内容在技能和知识点方面容易存在重复和遗漏现象。部分课程已经进行了改革,部分课程内容依然沿用了传统的学科体系课程内容,这就导致一些学生需要掌握的技能和知识点之间出现了遗漏和重复现象。例如招投标与合同管理、建筑法规、土木工程概论课程中都涉及到法规,这就导致了知识点的重复。3.部分课程沿用传统学科体系的内容。例如,以往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开设的建筑施工技术课程,调查表明,虽然内容的知识点基本全面,学生比较清楚具体的知识点,但不清楚整体工作过程,不知道如何做具体工程,不清楚应先做什么后做什么,如何进行检查控制,而出现这些问题的根源在于,学科课程忽视了工作过程的完整性及知识与工作之间的联系。4.实践教学环节有待进一步完善。建筑产品存在周期长、不可复制、不能搬入校内实训基地生产等特点。单纯地设置认识实习、顶岗实习等实践环节,学生无法对建筑物整个生产过程产生感性认识
因此,基于工作过程构建以职业能力为导向的课程体系,势在必行。
二、课程体系的改革思路
结合杭州科技职业技术学院的办学定位,坚持“企业+专业”的特色,依托土木工程大平台, 作为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部分,确定了课程体系改革的基本思路。
通过调研发现,用人单位企业对职业院校教育质量不满意的一个主要问题是毕业生缺乏必要的工作能力,要想让企业对教育质量满意,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必须具备一定的工作能力和基本工作经验。因此,需要让学生在尽量真实的职业情境中学习如何工作,即完成来源于工作实际的、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综合性学习任务。
在课程体系改革中,坚持以学生主体以职业为导向的原则。体现为学生在三年的学习过程中,实现学习地点校内、校外相互交替,学习、工作反复循环,充分利用校内外不同的教育环境和资源。校内教育采用项目化教学模式、仿真教学模式等教学模式,将“教、学、做”融为一体,将校内教育和直接获取经验和操作技能的校外工作实践有机结合,从专业基础知识、专项技能培养到综合技能的培养,不断提高实践技能,从而实现学生岗位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的形成,从而达到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
1. 准确定位
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对应的主岗位是施工员,必须根据施工企业对施工员这一岗位职业能力的要求 进行课程体系改革,与此同时,我们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确定课程体系的课程以及课程内容时,不仅要培养学生初次就业岗位所需的能力,也要为学生的后续发展提供必要的知识储备。
2. 实现课程体系与岗位任务的对接,重构课程体系
专业培养目标定位为施工员基础上,以典型工作任务为参照点设置课程的组织形式。对于土建施工企业而言,典型的工作任务为承揽工程项目、基础施工、主体施工、装饰施工、竣工验收等工作任务,因此,我们在课程体系改革时,对接土建施工企业典型的工作任务。
3. 课程体系构建立足与学生需要掌握的能力
通过邀请企业行业专家和专业教学团队组成的课程开发团队,对企业的生产任务对应的岗位进行筛选和归纳,对典型岗位的工作任务进行分析,确定典型工作,根据典型的工作任务确定学习领域课程,归纳出学生需要掌握的专项能力、综合职业能力和核心能力,再确定本专业需要开设的专业核心课程、支撑课程和相关课程,构成新的课程体系。
4. 构建具有特色的识岗-跟岗-模岗-顶岗四阶段实践教学环节
建筑工程不同于普通的产品,具有建设周期长、不可重复性、不可复制性、不能简单搬入校内实训基地等特点,如何保证学生获得职业能力的培养,如何保证教学做一体,如何体现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我们在改革中,结合行业、工作对象的特殊性,依托城建学院土木工程大平台,构建了识岗-跟岗-模岗-顶岗四阶段的实践教学环节。依据学院首创的识岗-跟岗-模岗-顶岗四阶段实践教学环节,保证了学生不仅能够获得必需的知识,更能获得职业能力的培养。
三、课程体系的建立
1.专业调研确定人才需求和主岗位
根据前期对数十家建筑施工、房地产公司、咨询服务公司等的调研,确定了人才培养目标的规格、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培养的主岗位以及辅助岗位。
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适应建筑工程施工与管理第一线岗位需要,掌握必备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具备施工技术与管理岗位职业能力,具有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技术技能型人才。endprint
建筑施工技术专业的职业岗位定位为施工员群,其中主岗位为施工员,辅岗位为安全员、资料员、造价员、质检员,迁移岗位为监理员等。
2.典型工作任务分析、确定基本能力
有了人才培养目标的准确定位及明确主岗位后,在专业指导委员会的指导下,通过校企合作,邀请企业行业专家与团队教师一起对施工员的工作进行典型工作过程分析,并进而分析得到岗位所需能力,提炼核心能力,最后转化为学习领域课程。
岗位典型工作任务为:承揽施工任务—土方工程施工—地基处理-基础工程施工--主体工程施工—防水工程施工—装饰工程施工—竣工验收。
进一步提炼出学生完成这些典型工作任务所必须掌握的能力,并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学校的实际情况,以职业能力的培养为核心,将学习需要掌握能力划分为三个能力,由低到高分属三个层次,分别在三阶段内实现。这一步是关键步骤。详见表1。
3.课程体系的解构与重构
在课程体系改革探索中,我们以职业能力的培养为导向,围绕职业能力的提升,打破原有课程体系。
重构后的课程体系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1)基础学习领域课程,主要有公共基础学习领域和专业基础学习领域,专业学习领域有建筑力学、建筑识图与构造、混凝土结构与识图、建筑材料与检测等,此类课程为专业基础课程。2)专业学习领域课程,主要有基础工程施工、主体工程施工、装饰工程施工、钢结构施工等施工课程,以及建筑施工组织与管理、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工程招投标和合同管理等管理类课程。3)拓展学习领域课程,主要有建筑CAD、监理概论、土木工程概论、建筑安装工程等专业选修课程。4)识岗-跟岗-模岗-顶岗四阶段构成的实践教学体系。
重构以后的课程体系,首先可以较好的解决学生掌握单项技能和知识点却在实际工作中无所适从的现象。这主要归功于以职业能力为导向进行课程体系改革后,以培养学生的能力为切入点,将学生的能力分三种层次三个能力三个阶段进行培养 。其次,在课程体系重构过程中,我们做了大量细致的工作,每门课程都划定相应的知识点、技能和对应的实训内容,教学团队反复讨论、调整、论证,保证了课程内容上不必要的重复、杜绝了可能存在的遗漏。
学生在校期间需要培养的能力按照层次分,可以分为基础能力、综合能力和就业能力;按能力类型分,可以分为专项能力、 实务能力和职业能力;按阶段分,第一阶段主要是校内为主校外学习为辅的第一至第四学期,第二阶段为开展综合实训的第五学期,地点依然以校内为主,第三阶段是以校外为主的顶岗实习,即第六学期。
第一层次,也即最基础的专项能力,有工程图纸识读能力、工程计算分析能力、施工技术应用能力和工程项目管理能力。这四个专项能力通过第一阶段(第一至第四学期)的学习得到训练和培养。学生在第一学年,主要学习专业基础知识和公共课程基础知识,对工作对象也就是建筑物是如何施工的没有任何感性印象,因此,这一学年中,利用讲座、现场参观以及第一年暑假的认识实习,让学生建立起感性認识,对专业是做什么的,需要学哪些知识、需要掌握哪些技能有个初步的认识。进入第二学年后,学生进入专业课程的学习,例如基础工程施工、主体工程施工等课程。因为建筑物的建设周期长等这些特点,学生专项能力的培养除了在校内实施教学做一体的课程学习以外,根据施工阶段,学生分批分期进入现场参观、学习,例如在基础施工课程学习的时候,学生可以参观施工现场土方开挖、基坑支护、基础施工等工作,在主体工程施工课程学习的时候,参观钢筋混凝土工程、砌体工程、屋面及防水工程等环节,并在第二年暑假进入到施工现场进行跟岗实习,从而完成专项能力的培养。
学生只有通过第一阶段的学习,具备了一定的专项能力,才能进入到第二阶段的学习。第二阶段要求学生掌握岗位综合实务能力,具体有土建施工图的校审能力、工程项目施工组织和管理能力、高层建筑专项施工方案编制能力、工程资料管理能力。在第五学期,回到校内完成岗位模拟综合实训,利用前面四学期所学的知识完成典型工作任务的模拟,从施工任务的承揽到施工准备到施工方案的编制最后到竣工验收,通过模岗,完成综合能力的培养。在这一阶段,可以很好的解决学生如何工作的问题,即将学生在第一阶段所学到的点到点的知识、能力应用到模拟施工员典型工作任务的综合实训环节,在这一阶段,学生模拟施工员岗位完成建筑物施工的整体过程,施工准备—现场施工—竣工验收,清楚每个阶段要做什么,先做什么后做什么,如何进行检查控制等一些列环节,从而完成知识点的实际应用、技能的提升、综合实务能力的培养。
第三层次的能力也即最高层次,是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也就是学生从事建筑工程现场施工与管理的综合能力。到第三阶段也就是第六学期,学生进入企业实习,在真实工作环境中,学生在学校和企业的指导教师共同指导下,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逐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
三个阶段、三个能力、三个层次,校内-校外循环交替,学校-企业标准循环交替,从单项到综合,从简单到复杂,能力得到不断提升并最终达到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
参考文献:
[1]. 杨子君、陈 静.建筑工程技术专业项目驱动教学课程体系改革[J].西部大开发:中旬刊,2011.9
[2].李永生、邹 燕.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课程改革[J].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5
[3].王 瑜.以“职业岗位能力培养”为导向的高职院校课程改革研究[J].科学咨询,2014.7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