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援
内容摘要:教学过程中的教学语言是直接关联教与学两个主体的媒介,也是教学内容和教学效果的检测途径。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听课效果和学习效果,也受到教学语言的影响。可见,教学语言对整个教学效果和学习效果起着关键性作用。
关键词:教学语言 传递性 有效性 思维引导
中图分类号:G633.3
人有三立:立德,立功,立言。所谓立言,依孔颖达疏——就是“言得其要,理足可传”。形诸文字,也就成了文章,便可流传。曹丕在《典论 ·论文》中说:“文章乃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看来并不简单,“不朽”二字最难,须经千秋评说以鉴高下,钱、权、势诸般亦无奈其何,可见立言之不易。无怪乎诗文盖世的先哲毛泽东也慨叹:“语言这东西不是随便可以学好的,非下苦功夫不可!”笔者执教语文也有数十春秋,竟无言可立。然而终究日见实践,仰慕先人对祖国语言丰富与创造的伟绩,目遇语言大师们的深邃造诣,身受南北教坛诸精英的熏陶,于此搜肠刮肚,谈一些高中语文教学课堂语言追求的浅陋之识,请教于方家,以鞭策笔者求索不已。
高中语文教学课堂语言追求的目标应该定位为力求规范,力求清晰,力求连贯,力求简洁,力求得体。这五个“力求”的语言层次也就是高中语文教材知识水准所要求达到的高度,更是要求学生努力做到的。这一界划符合高中语文新课标的要求。当然,新课标要求的落实需要多方面的努力,但明确课堂语言追求的标的则是不可忽视的,因为它指出我们努力的方向。而在高中语文教学课堂语言追求这方面,笔者的实践主要是追求语言的穿透力。
追求语言的穿透力,说到底是思维的穿透力,也就是要达到一定的思想深度。或者说这一种语言的内涵必须与高中语文水平相契合。在课堂教学实践中要做到这样,必耗费大量心血,方可苦而后甘。
教学《人生的境界》一文,冯友兰先生提出人生的四个境界: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与天地境界。其论证缜密,自是无懈可击。而其哲学命题却是抽象的,高中学生自然难有一个通脱的理解,运用穿透力强的课堂语言则显得尤为重要。
“朱自清和他的散文大家一定不会陌生的。高一学过的《荷塘月色》中,‘一切景语皆情语物我相融的境界达到了美的极致,所谓‘天人合一。这,也就是人的精神达到了一种‘天地境界。
“但是文章第一句是‘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它是文眼,是解读作者心境的切入口。而且文章写于一九二七年‘四·一二政变紧后,可见‘颇不宁静是针对时代背景而发,作者的心境自与这一重大政治事件相联,作者的忧患之情隐隐可见。着意描写荷塘月色,将自己融入天地美景之中,其意在于超然物外,但終竟难以‘宁静,因为文眼的地位不言自明,说明作者是有是非曲直且独具个性的感觉。虽莫能一吐为快,或不愿如此唐突,但‘颇不宁静的字眼已使作者难遁其身,苦苦挣扎在‘道德境界中。
“作者在文中写景用语素雅清丽,而抒情用语则隐约深沉,除了作者的文章风格而外,关键在于作者深深生根于‘功利境界中。因为作为学者、教授,他正钟意于其时的工作与生活环境,既有明哲保身的一面,又不愿失却良知,矛盾心理中选择了著文,宣扬其主张——自然、平和、安泰。而世道偏不如此,又不宜或者说不屑于开罪当局,对时局国运又堪为担忧,文章的格调也就蕴藉于其中了。”
“作者写到‘妻与闰儿已睡了,便是‘自然境界中事,‘吃喝拉撒睡,谁不如此呢?”
运用这样的课堂语言表述冯先生的四个哲学命题,并无追求五个“力求”的刻意,而学生们对四个境界说有了明晰、具体、连贯的整体印象,这一表述又获得了学生们的颔首认可,足见追求课堂语言的穿透力是很必要的。
由于课堂语言的穿透力打通了学生思路,激发了兴趣,引入深层的探讨则是必然的。
要进一步把握课堂思维的发展趋势,做到适时而必要的引导与答疑,则要求教者对这一种穿透力强的课堂语言做刻意的探究与积累,才能使教学的互动效果更为显著。
不但要探讨朱自清这样闻名的散文大家的成名经历,也要研讨他与求学欧美的“新月派”梁实秋、徐志摩、陈西滢等几员大将的美学追求,还要把他与郭沫若、成仿吾、蒋光慈等留学东洋的文学家的文学主张的异同作一番对照比较,更要鲜明地认识到他与鲁迅等“左翼”作家“为人生的艺术”的文学主张的区别。鲁迅先生当年是“寂寞新文苑,平安旧战场,两间余一卒,荷载独彷徨”,虽“彷徨”却勇于进取,“横眉冷对千夫指”的战斗者的形象。而朱自清却在《荷塘月色》中悄悄地引用了两个典故,其寓意显然与鲁迅先生的冷峻不可同日而语了。因为有了这些有益的积累,在讲述“四个境界”中,以朱自清与他的《荷塘月色》为例,就比较地优裕自如了,课堂语言也就自然不会背离五个“力求”了,这也就是追求课堂语言穿透力的内在本质。
有了以上文学艺术方面的着力探讨,才会有对朱自清在《荷塘月色》一文中表现出来的“四个境界”的分析。这些还是不够的。熟悉中国的近代史,现代史,当时的历史背景,社会政治及文学流派以及各种政治力量(包括中外)的尖锐冲突,各个文学团体的相互融合,社会力量的分化,历史主旋律的高扬,民族的不断觉醒,人民力量的强大,诸如种种,才会对朱自清先生“宁可饿死,绝不食美国人的救济粉”这一人生境界做出科学的界定。这对教者来讲,就不仅仅是语言问题了。所以我说,追求,是一种追求,穿透力强的课堂语言是一种穿透力强的思想和追求。如果我从哲学的角度来讲,则是一种人生观的追求。唯其如此,还有点“不朽”的意思。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