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春梅
摘要:小学数学的学习中,概念数学肩负着育幼启稚、建立数学敏感思维的使命。在成长的过程中,3-6岁即已基本发育其初步数字认识能力,而在进一步的小学数学教育中则更系统地引入了基础数学概念的认识,这对于数学敏感期的小学学生起着根基式作用,对未来的数学学习至关重要。文章较深入地阐述了概念数学的特征、在概念教学中的部分认识误区及分析建议。
关键词:小学数学;基础概念 ;归因导向分析
【分类号】G623.5
小学数学学习中,开始对学生输入了一些数学概念,诸如:几何统计的概念、时间与空间的概念。小学学生在初步的数字认识上要开始进行具体数字到抽象概念的转折,这个转折至关重要,一是在学生心理上建立对数学的深厚兴趣,数学心理的兴趣培养在数学学习中至关重要,若没有兴趣,学个一知半解或不懂装懂,那么就只会越来越远离数学殿堂,而对它望而生畏。二是在未来的数学解答应用题方面及空间想像思维方面都因这个转折而转折,概念清楚而顺畅地转折了,那么数学逻辑思维的根因则建立了,在这些概念的基础上才能进行思维转化。
一、 概念数学主要特征
1、 小学的数学概念以顺应学生思维特点为出发点,结合学生认知还不全面,对具体直观的物体或图像兴趣浓厚,而对单纯阐述式语言及抽象表述无法理解的思维特点,小学数学概念多以数字型表述或辅以生动具体的图像来予以呈现,例如:“小数”概念的认识,老师光说小数这个词学生并不会理解,而只有辅以“1.2 0.3”这样的举例表述才能让学生实实在在地看到什么是小数。另外,数学概念还有一种表述形式较这种直观表述则要进一层次,是指用学生已学、已掌握的认识为基础来进行适当延伸,用以体现一个新的概念知识点。如学生已通过图形认识了“三角形”,那么“等腰三角形”的概念又如何认识呢?则是让学生在已掌握的认知上了解:有兩条边相等的三角形叫等腰三角形。这两种概念表述其思维方式和数学理解力有所差别,在小学逐步升级的阶段会有不同的表现形式。
2、 小学数学概念多以表象描述为主,抽象概括为辅。这是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来设计的,突出学生的兴趣爱好,体现学生的情绪特征,逐步借助于学生的有限认知为索引引发他们的抽象思维。
3、 小学学生的概念认识是通过逐步认知的理解来进行理论上的推理,是鉴于学生思维水平上的情理推理,而不是真正的逻辑思维推理,情理上的推理是合乎小学生的情感需要,为培养小学生的数学兴趣而必须采用的,在这一阶段的概念推理是围绕着建立数学兴趣,培养数学学习能力而设计的。只有初期的浓厚数学兴趣建立,才有未来的逻辑思维构筑。
4、 数学概念的直观与本质,具体与抽象性的合理统一。任何一具体事物都有其本质内涵,在它各种形式的外表下掩盖着唯一、本命、因宿性的内核。小学数学概念正是这一理论的完美结合体,学生在看到具体的实物或表象的客观认知后,才认识了抽象概念,这是经过抽茧剥丝后的认识,是一层层由低到高的呈现;同时又在掌握了概念要领的基础上,与具体实物相对应,相匹配。
二、数学概念的归因导向误区
1、 部分教师教学只注重了举例,而没有让学生举一反三,简单地认为只要让学生看到例子,就能够一步进入到概念。其实不然,学生层次有参差,要让学生在接触概念的时候做到充分感知,就需要教师进行足够的例证叠加,学生在重复记忆、反复接触的同时才能加深认识,逐步产生兴趣,教师则在学生兴趣点上揭开概念的神秘面纱,引导学生记忆概念。
2、 部分老师概念导向忽视了引导过程,而太快进入引导结果,使学生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这与教师的教学经验有关。其实,任一数学概念的形成与发展都需要过程,教师往往缺乏经验,急于让学生掌握概念,而无视学生的认知思维过程,看不到学生的认知概念的思想进程,这无疑是让学生捡了芝麻丢了西瓜,没有真正让学生产生独立的思维过程,没有学会相应的思维能力,这是数学教学一重大误区。
3、 数学概念的学习还应注意表达概念的语言精练,多数教师不知数学概念正确表达的精准也是锻炼思维的一个重要方式,不能让学生在认识图例表象时用自己的语言、自己的表述来充分理解。实际上充分自主的语言表达体现了学生的思维过程,最为重要的是锻炼了他们的思维能力,提高了他们的数学兴趣,在这基础之后的提炼概念无疑会使学生印象深刻,理解得也更生动。
二、 数学概念归因导向的一些建议
1、 依据学生层次,实行事例叠加。教师应站在学生角度,依学生不同层次设置不同级别的丰富素材,让学生由简入深、由易到难逐步掌握事例题材,教师要深究教材内容,教例要活泼生动,让不同组学生对叠加事例反复认知,这样才能进入到提升概念的学习。
2、 重视思维引导,培养学习能力。教师要多让学生讨论,组织不同层次组对事例进行多方位的举证,多让学生对具体事例提出想法,说出自己内心的疑惑,教师再予以细心解答,这是一个细心与经验都要求高素质的数学教师所必备的。对表象事物产生困惑、进一步提出问题的过程正是学生展现其特性思维,突显其数学智力水平的节点,教师要尤为关注。
3、 注重语言表达,促进概念成型。在学生成组讨论阶段,教师要先让学生进行个性化表达,用事例进行初步讲解,将学生的这个感知的个性特点的不规则表达再进行讨论对话,在这个交流过程中就会逐渐剔除外在的表象的东西,而将内在本质深层剥壳式地进行总结归纳。最后,教师再用完全精准的逻辑语言对概念的本质加以表述,这样就可培养学生由具象到抽象的思维语言表达。
总之,数学概念来源于生活,又将丰富生活加以提炼,这个思维的创造能力得益于教师的悉心引导,有赖于教师用生活原型来感动学生、引导学生,升华学生。
参考文献:
[1] 童立新. 浅谈对小学数学生活化的几点思考[J]. 学周刊. 2012(08)
[2] 罗亚波. “学”数学更是“用”数学[J]. 中国校外教育. 2012(05)
[3] 王玉清. 数学生活化,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J]. 新课程(下). 2012(0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