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新课改的不断进行和发展,初中语文教学方法也在逐渐增多,这些方式方法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和实践很大程度上促进了语文教育教学的发展,为学生的语文学习和素质培养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新课程改革要求,教育教学要以学生为本,因此,教师应改变以往片面追求教学进度的教学模式,探索新的教学模式来发挥学生的课堂主体作用。小组合作学习教学法就很好地迎合了教师的这一需求,小组合作学习完全不同于传统的教学方法,它是以学生的自身合作作为学习的主要方式,通过小组间的一起配合和共同进步来实现课堂教学效率提升的新型教学模式。笔者在实际教学中发现,这种教学模式可以很好地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提升教师的教学效率。由于其实践性和应用性都比较强大,笔者就以此为依据,对小组合作学习的一些教学应用进行了总结和归纳,希望可以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一、課前小组合作预习,提升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
预习是学生初步掌握知识的重要途径,在一般的教学模式中,学生的语文预习大都是独自进行的。古语有云“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很形象地道出了独自预习的缺点所在,即受自身思维和生活阅历的限制,学生的预习往往会流于表面,使得预习效率极为低下,从而导致教师的课堂教学受到严重阻碍。小组合作预习则可以改变这一现状,在这种方式中,学生会受到小组成员的影响,通过相互之间的监督,能很快地进入预习的状态,从而可以更好地进行预习任务。
教师需要在小组预习中起到正确的引导和辅助作用,如在预习时为学生制作一份预习教案,让学生通过教案中的问题和方式进行预习,发挥群策群力的长处,形成大致的知识框架,从而使得教师教学更为轻松。我们以《春》的预习为例,教师先为学生指明预习目标,即1.有感情地朗读,学习本文准确生动的用词,体会本文的语言风格。2.抓住景物特征,了解深入细致、多角度观察景物的方法。预习方法:有感情地朗读,小组合作从网络或者图书上寻找关于春的图片、影像或者音乐来与朗读相配合和体会。教案中还可以加入作者的简介,生词生字的读音及解释等,使教案内容更加丰富,学生预习的方向也越加明确。
二、课堂小组讨论学习,拓宽学生语文学习思维
小组合作学习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最为明显,它解决了以往课堂氛围沉闷乏味的问题,在小组讨论思考的时候会很轻松地将课堂氛围带动起来,使课堂活泼而不失学术气息,课堂教学变得越发的立体和丰满。同时“众人拾柴火焰高”,对于知识的学习,个人的力量总是有限的,而小组合作学习则不然,它可以集众人之所长,补众人之所短,将学生的潜力彻底激发出来,使学生在回答问题和理解知识等方面都能得到长足的进步。
我们以《记承天寺夜游》一文的教学为例,由于本文为文言文格式,学生即使有课文注释的帮助仍会感觉到略微的生涩,这时教师就可以将学生进行分组,以4人为一个单位,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合作翻译全文,最后以小组汇报的形式,把讨论过程中无法理解的句子、词语总结提出,在课堂上与教师及其他小组一起解决。通过这种组内和组间配合的课堂教学方式,学生可以更加清楚地理解本文的主要内容,从而加深对课文的整体感知。
三、课外小组间的合作与竞争,培养学生小组合作能力
在课外活动中小组合作更能增加小组间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小组合作能力。课外活动以其自由、轻松的环境,为学生营造了一个适于放松心情,缓解压力的氛围,为教师提供了一个寓教于乐,提升学生学习能力的天然土壤。教师可以利用组内合作、组间对抗的形式来设计课外教学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不自觉地提升自身的知识水平,获得智力和阅历的增长。比如结组进行词语接龙比赛,通过众人的努力,在组与组之间进行角逐,这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的求胜欲望,从而达到对课堂词语灵活运用的目的;还可以找一些耳熟能详的故事,让小组分配角色来表演,通过组中成员的共同协作,将故事的内容通过自己的理解来阐述和发现,由于各组之间对故事有不同的解读,可以让学生在轻松观赏中获得更多的知识,增加自身的积累;定时去野外郊游,让学生在大自然中去体会课堂上所学到的知识,去听、去看、去触摸,然后通过小组讨论,将知识发散,再经过各小组的发言,学生就可以在自己的生活感悟上更上一层楼。通过课外小组活动的加强,可以让小组之间的配合越发默契,真正的作为一个主体在课堂中去展示,为课堂教学提高效率和营造良好学习氛围打下坚实基础。
总而言之,小组合作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极为广泛,教师需要灵活地运用这种教学模式,将其功能拓展到最大,以实现学生语文学习效率的快速高效提升,为学生之后的人生奠定一个良好的语言基础。
参考文献:
[1]陈培瑞.合作教学理论研究及其实践的新探索——评王坦新作《合作教学导论》[J].当代教育科学,2007,(24).
[2]王鉴.合作学习的形式、实质与问题反思——关于合作学习的课堂志研究[J].课程.教材.教法,2004,(08).
(印锦明 高邮市城北中学 225600)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