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学斌深悟陈寅恪之“预流”

2017-09-26 08:53李帆
博览群书 2017年8期
关键词:学术史学者学术

李帆

在中国儒学发展史上,活跃于清初的颜李之学特色鲜明,独树一帜,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学术、思想流派。虽然由于种种因素,颜李之学仅传承三代即走向衰落,但到了晚清和民国之时,因缘际会,却又呈现复兴之象,在学界、政界乃至社会上都掀起了不大不小的波澜,形成较广泛的时代影响。

对于颜李学派本身,特别是对于颜元、李塨二人的思想主张,学术界十分重视,已然发表和出版了大量论著,但对于颜李学在晚清、民国的复兴,却缺少相应的关注,尚未出现非常系统完善的研究著作。本书的问世,则是对这一研究薄弱环节的重要弥补。作者王学斌是个勤于思索、勇于创新的青年学者,他在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攻读博士学位时,便发愿在学术史这一相对繁难的学术领域里耕耘,且深悟陈寅恪先生之“预流”之义并以此要求自己,力求在“新材料”与“新问题”两个方面皆有进境,于是在入学不久即选择了这个题目,把颜李学在晚清、民国的复兴历程和相关问题作为研究对象。确定了选题后,他就开始了“上穷碧落下黄泉,动手动脚找东西”的艰辛历程,殚精竭虑地在原始资料上下功夫,时有新的惊喜和新的发现,如于《定武学记》中发现严复佚文等。大量扎实可信的“新材料”的发掘,使得这项研究首先就建立在了坚实的文献基础上,为向“预流”之学迈进奠定了根基。而在“新问题”方面,学斌遇到了更大的挑战。因颜李学的近代复兴并非简单的学术史问题,而是一个学术与思想、与政治、与教育交织融会的问题,需要研究者有极强的问题意识,还需具备一定的思辨能力,对于一个青年学者来说,这是一个很大的挑战。从现在成书的这份成果看,他承受住了这一挑战,基本实现了预期目标。全书从对颜李学赖以生存的“北学”框架的阐发入手,抓住颜李学兼具现代与传统双重性质的特色,以此为出发点,把晚清学者戴望搜辑颜李遗著,编纂《颜氏学记》,作为改造颜李学进而复兴该学的开端;而于晚清颜李学的传播,则抓住了不同阶段的特色,认为第一阶段永嘉后学孙锵鸣、宋恕、陈黻宸及河北学者王灏、贾恩绂等人的传播,仍是传统意义上的学脉复兴,而到了第二阶段国粹派成为传播主角时,则在汇通古今、交融中西的视角下,开始建立起近代意义上的颜李学。至于民国时期的颜李学,发展轨迹变得颇为复杂,本书从两方面入手阐发,一是从政治与学术交织的角度,梳理出徐世昌等人通过一系列的政治运作,将颜元、李塨塑造为国家学术偶像,颜李学受到极力推崇的历程,认为这出于徐世昌等人复兴“北学”、抵御新文化和加强意识形态控制之需,同时客观上也促使更多的学者来关注和研治颜李学 ;二是从现代知识制度和学科体系的角度,梳理梁启超、胡适、钱穆为代表的现代学理层面的颜李学研究,认为由梁启超开拓、胡适跟进的颜李学研究,具有构建“反理学”谱系的共同立场,而钱穆则秉持“不知宋学,则无以平汉宋之是非”的主张,辨析颜李学之学说痼弊,褪去了其“反理学”底色。正是通过这些有理有据的辨析,本书成功地把颜李学在晚清民国时期的复兴,塑造为中国传统学术在近代流变的一个缩影。

如何看待传统学术在近代的复兴,可谓是个见仁见智的问题。一般而言,能够在近代得以复兴的学术,必有其与近代相契合的要素,适应了近代政治、社会、思想等领域的某种需求。颜李学就是这方面的一个典型案例,它的核心主张和内容,既可为近代具有不同政治、思想立场者分别利用,又能经重新解释后发挥一定的社会效能,故得以有所謂复兴的命运。但归根结底,它还是学术发展史上的重要一环,是学术史叙事的对象。所以,研究颜李学在晚清民国时期的复兴及其命运,把握住政治、思想、学术三者之间的互动关系是必不可少的,而最终需回归学术本体,也是题中必有之义。应该说,本书在这些方面都是做得较为出色的,但也不可避免地仍存一些缺失,这是需作者将来努力弥补与完善的。

是为序。

(作者系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endprint

猜你喜欢
学术史学者学术
从《四库全书总目》看四库馆臣的术数类书籍纂修观
Chinese Traditional Medicine
程门立雪
道家与韩非法律史学地位的再认识及其启示
中国古典艺术理论“学术史”路径探究
大学者
董进霞 治的是学术 过的是生活
梳理学术渊源 审视发展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