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以及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推进,地方高师院校的转型发展已被推上了风口浪尖,原有的单一的学术型的人才培养已经远不能适应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要,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复合人才的培养已列入地方高校人才培养的日程。作为地方高师院校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如何在新形势下拓展自己的发展空间,构建适合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已成了学者及教育工作者研讨的课题。
一、地方高师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应遵循的原则
(一)遵循“应用型”原则
为了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地方高师院校由学术型向应用型转型已成定局,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也已定位在为区域经济、文化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的、懂得專业知识及相应的行业知识、技能的高素质的应用型复合人才。因此,“应用性”自然就成了地方高师院校人才培养的核心,它是人才培养模式和质量评价的根本所在。“应用性”的突出与否,决定着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的合理程度,直接影响着对人才培养的实施。
(二)遵循“实践性”原则
想要培养出社会所需的、懂得专业知识及相应行业知识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地方高师院校人才培养的立足点还应在实践性上下功夫。在整个的人才培养中,只有加强实践内容的环节,才能切实提高学生的整体从业素质。因此,在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中应突出实践性原则,构建科学的、合理的教学实践环节及实践教学体系,强化理论知识教学与实践的和谐统一,营造良好的实践基地,这样才能为应用型复合人才的培养创设良好的实践环境。
(三)遵循以“能力培养为中心”的原则
地方高师院校培养的高素质应用型复合人才,不仅要突出应用性、实践性,而且还要突出能力的培养。这里的“能力”,不仅仅是指施教能力,更是指创新能力。即要培养出适合经济社会、行业发展所需的具有学习能力、发现能力、审美能力、评价能力及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因此,在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的过程中,遵循以“能力培养为中心”的原则是至关重要的。
(四)遵循“教学方式灵活性”原则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是一项综合工程,它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始终。地方高师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决定着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基本方向,而科学合理的教学方式则是实现培养目标的基本途径和手段。因此,地方高师院校在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过程中,一定要突出强化“灵活性教学方式”这一内容,以保证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顺利实现。
二、地方高师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应避免的误区
(一)“应用性”不等同于“有用性”
突出“应用性”,是转型背景下地方高师院校人才培养定位的核心,它是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关键所在。它要求学校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一定要加大力度注重对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但是,目前对于“应用性”的理解有一种误区,将“应用”和“有用”混为一谈,于是便信奉有用即真理的信条,崇尚功利,例如,汉语言文学专业在修订人才培养方案中就随即增开了许多类似中学文言文精讲、中学现代文学作品精讲等课程,俨然把大学的课程开成了中学课程内容的重修。这种做法,不但不能突出应用性,同时对学生知识的掌握、能力的培养都是大打折扣的。其实,转型背景下的地方高师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构建人才培养模式突出应用性,不意味着削弱知识学习的专业性,它应是专业知识、应用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协调发展、齐头并进,在进行专业基础教育的过程中加强应用性成分,把应用、实践环节渗透到教学全过程,在学生掌握了丰厚专业知识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
(二)加强“实践性”不意味着忽视理论教学
强调实践教学环节,加强实践性,对于地方高师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而言是至关重要的,因为实践环节是使学生学会将所学专业知识转化为职业能力的重要环节。然而,目前,在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过程中,有些院校对于“实践性”的理解有些偏差,认为但凡强调“实践性”,就忽略专业理论知识的重要性。于是,在汉语言文学专业就出现了一种现象:大量缩减专业课的课时,大幅度增加教法类课的课时,甚至一门教法课就能开设出许多分支课程。于是,学生整天上的课铺天盖地地都是教法课,同时还延长实习时间,由原来的一个学期延长到一个学年等等。其实,作为地方师范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来说,学生实践的教学环节固然重要,但它一定是要建立在学生掌握了丰富的专业知识的基础上进行,这样,学生在未来的工作岗位中才能游刃有余、独当一面。因此,地方高师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在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中,一定要遵循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并重的原则,以培养出更适合社会发展需求的人才。
(三)“能力的培养”不意味着只是“施教能力”的培养
转型背景下的地方高师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在注重应用性、实践性的同时,还要注重能力的培养。然而,传统的汉语言文学专业,一提到“能力”往往就只注重于与教学相关的“施教”能力的培养,培养的学生只是单一出口的未来教师。其实,转型后的地方高师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培养的学生,不仅仅要具有施教能力,而且要具有适合多出口、多行业所需的专业知识、行业素质和行业技能。这种能力的培养不是只单纯设置一两门与就业有关的课程就能提升的,它需要贯穿于所有课程的始终。这就涉及到教育管理者及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等要进行真正的改变,对“应用型”这一概念有一个全新的、完整的、正确的理解。
另外,遵循“教学方式灵活性”原则,不意味着只是授课形式上的花样百出,教师的不满堂灌也不意味着教师不讲课,把课堂完全交给学生。作为教师要深知,无论在哪一种教学方式中,教师都永远是主导,及时地、正确地牵引着学生的学习目标。
注:吉林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课题:地方高师院校转型背景下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新模式研究。
参考文献:
[1]刘金花.新建本科院校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析[J].新余学院学报,2015,(2).
[2]张弛.务实致用:地方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新探索[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5,(10).
[3]周朔.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文学概论实践教学探索[J].广西教育,2015,(43).
[4]曹旭华,南仲信.德国应用科学大学实践学期教学模式研究[J].浙江科技学院学报,2010,(5).
[5]赵生学.应用型高校英语人才培养模式与实施策略[J].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5,(03).
(于宏 吉林省白城师范学院文学院 137000)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