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翻译与中国古典文学走出去策略探究

2017-09-26 07:20
成都工业学院学报 2017年3期
关键词:模因典籍道德经

梁 勇

(1.西南交通大学 外国语学院,成都 611700;2.成都工业学院 外语系,成都 611730)

《道德经》翻译与中国古典文学走出去策略探究

梁 勇1,2

(1.西南交通大学 外国语学院,成都 611700;2.成都工业学院 外语系,成都 611730)

《道德经》是中国古典哲学范畴的经典著作,集中体现道家思想,语言与思想独树一帜。《道德经》已有上千部中文注疏与评论,在西方英译本超百本。通过文化传播模因论视角,研究《道德经》哲学思想,对比分析辜正坤、刘殿爵、理雅各和亚瑟韦利的译本,并通过《道德经》在英语世界的译介研究,探讨中国文学走出去策略,促进中国典籍翻译的有效文化传播。

《道德经》;文化典籍;译介

作为一部伟大的中国古典哲学作品,老子所著的《道德经》承载了道家主要的哲学思想,在春秋时期为各诸子所共仰,对中国传统文化、宗教、哲学、政治等影响深远。在西方世界,《道德经》的首个英文译本于1868年诞生[1]148,“随着译介与传播逐步深入,尤其是19世纪中叶以后,随着《老子》《庄子》等道家道教经籍的译介,西方对中国道教的了解由不知到知,有轻视到逐渐重视,由误解到逐步深入”[2]262。中华文明的跨文化传播离不开翻译,而古典哲学作品的译介有特殊性,通过历时对比分析《道德经》在不同时期、不同社会环境、不同目标对象的文学翻译特征与有效译介策略,对典籍英译研究和中国文学走出去具有重要意义。

1 《道德经》哲学思想与文学特色

《道德经》又称《老子》《五千言》,由《道经》和《德经》共81章构成。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社会动乱不安,老子作为周朝典籍收藏室官史,饱读经书,所著《道德经》阐述了治国安民、修身为学之道,以“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第二十五章)为主题,在哲学、伦理、政治3个层面展开论述,从自然及伦理之道递进至对理想政治的主张。《道德经》语言艺术性强,具有音韵旋律之美,多用修辞手法;文字精炼,多章节的语句已成为格言成语,具有独特文学特征,见表1。

2 模因论和文化传播与翻译

英国著名进化生物学家道金斯(Richard Dawkins)首先在《自私的基因》(The Selfish Gene)[3]中使用模因(Meme)这一文化传播的基本单位,根据其遗传性、变异性和选择性,以复制和模仿的方式对人类文化进化进行描述。模因论(Memetics)关注模因的复制、传播和进化,结合如语言、观念、信仰等的传递,给人类文化延续与传播的研究提供了新视角。

表1 《道德经》文学特色与修辞表达

芬兰著名翻译理论家、语言学家切斯特曼(Andrew Chesterman)[4]提出翻译研究是模因论的分支,把术语、概念和翻译理论归入模因库,翻译的历史即为翻译模因的进化史,在此过程中,每个翻译模因是对源模因的变异复制和继承,变异关系指信息的增添(additive),而非等同(equative)或转换(transfer)。

德国翻译功能学派代表人物之一、翻译家弗米尔教授(Hans Vermeer)[5]将模因论与翻译研究相结合,探讨翻译史、翻译教学与理论。中国学者也利用模因论与语言学以及对翻译中的“归化与译化”进行了阐述。

在翻译活动中,由于不同时期的社会环境,应注意通过更恰当、更符合动态文化环境的模因,如考虑到译者主体性、读者和市场需求、文化和历史时空差异等,对译本进行“再创造”或通过“创造性判逆”诠释文字内涵,将能使译本产生更持久和更大的影响力。借鉴人类文明与文化传播新理论——模因论,结合《道德经》的译介,关注中国传统典籍文化在西方世界的传播,对有效的传播方法与策略进行探讨,能推动更多中国文化成功地进行对外跨文化传播。

3 《道德经》翻译对比分析

通过对比分析北京大学外语学院世界文学研究所辜正坤教授[6]、香港著名翻译家及汉学家刘殿爵教授[7]、以及英国两位著名汉学家理雅各(James Legge)[8]和韦利(Arthur Waley)[9]的《道德经》译本,探讨译者主体性的体现,分析文化内涵的翻译策略,并借此研究典籍文学外译的有效途径。

3.1 音译与意译——论“道”的哲学

关于《道德经》中自然不变的规律,中国著名哲学家冯友兰在《中国哲学简史》中谈到,“《庄子·天下》说,老子的主要观念是“太一”“有”“无”“常”。“太一”就是“道”。道生一,所以道本身就是“太一”,“常”就是不变,表示永远不变的东西,或是可以认为是定规的东西。”[10]95现试对以下译文进行对比分析:

例1:道可道,非常道。(第一章)

(1)The Way that can be told is not an Unvarying Way.[9]3

(2)The Dao that can be trodden is not the enduring and unchanging Dao.[8]3

(3)The way that can be spoken of is not the constant way.[7]83

(4)The Tao that is utterable is not the eternal Tao.[6]59

译文中,由于“道”具有宽泛的文化内涵,Waley和刘殿爵的译本使用西方文化中具有基督教色彩的“The Way”进行表达,它的英文释义中,除了最常见的“a method; the manner; direction to go somewhere”以外,在短语“the way of the world”搭配中表示“how things always happen or are done,especially when this is not easy to change”(朗文当代高级英语辞典,2010),即指世道、规律,其英译文归化现象突出,便于英语世界读者理解。

Legge和辜译则采用音译法,分别使用名词“Dao”和“Tao”来承载《道德经》中最主要的概念和老子的思想,其中辜译通过脚注补充说明了道之所指,“The Tao(spelled as Dao in Chinese phonetic symbols)a philosophical term first used by Lao Tzu;traditionally translated as the Tao(thus Taoism),logos,way,path,road,etc.”保留原文风姿,将道(Tao)与道家思想、道教信仰者(Taoist)和道教(Taoism)有机联系在一起,有助于西方读者理解中国哲学与宗教思想,促进文化相互理解、交流与扩散。以上译文准确地将“常”理解为“恒、不变”(unvarying,unchanging),句式上通过定语从句将中文整合为英文复合句,前后韵律相同,表达感染力强,展现了原文的文学特色。

3.2 增译与转译——论道法自然

例2: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第五章)。试对比译文:

(1)Heaven and Earth are ruthless; to them the Ten Thousand Things are but as straw dogs.[9]5

(2)Heaven and earth do not act from(the impulse of)any wish to be benevolent;they deal with all things as the dogs of grass are dealt with.[8]11

(3)Heaven and earth are ruthless,and treat the myriad creatures as straw dogs. ”[7]87

(4)Heaven and earth are not merciful,they treat all things as straw dogs*(straw dogs:a kind of offering used by Chinese ancients for the purpose of sacrifice ceremony,usually discarded and trampled upon at the end of the ceremony.)[6]71

刍(chú)狗指古代用于祭祀的草扎狗,原句意为天地无所谓仁爱(benevolent或merciful),将万物均当作使用后丢弃的刍狗一般,文意强调万物顺其自然。韦利和刘译使用“ruthless”对应“不仁”,似过多地强调了“cruel”的含义,与原文义并非完全对应,对刍狗的翻译也未能很好地体现中文典故背景。理雅各和辜正坤对不仁的理解则较为准确。辜译通过脚注增译offering,sacrifice ceremony等词,让西方读者理解到了中国祭祀文化,一定程度上丰富了目标读者对中国文化的认知,利于中西文化交流与中国文化的传播。

3.3 比喻修辞——论修身治国

例3: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八章)

(1)The highest good is like that of water. The goodness of water is that it benefits the ten thousand creatures; yet itself does not scramble.[9]8

(2)The highest excellence is like(that of)water. The excellence of water appears in its benefiting all things, without striving(to the contrary).[8]13

(3)Highest good is like water. Because water excels in benefiting the myriad creatures without contending with them.[7]90

(4)The perfect goodness is like water. Water approaches all things instead of contending with them.[6]77

此例句的内容在当今流传度极广,可见《道德经》哲学思想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利字不难翻译,就是只“给”不“取”[11]23。然而不同译者对上善和不争这两个关键点的译法却不尽相同,在例句中善译文分别有good,goodness和excellence,不争被分别译为动词not scramble,without striving和without contending,“争”的含义在此处可理解为争夺(contend),如果用竞争“competing,vying”进行翻译则意义会迥然不同。不争的含义与本章最后部分的“夫唯不争,故无尤”意义近似,可引申为“不和人争地方,不勾心斗角,不患得患失,不言而无信,不争权夺位,不争夺名利,不争功邀赏”(同[11]24)。

4 典籍汉译英走出去策略

深入对比探究国内外《道德经》的不同英译本,如汪榕培[12]、许渊冲[13]等,通过研究传统思想哲学类典籍,如《论语》《大学》《中庸》《庄子》等,不仅有助于提升中国在西方世界的国家软实力,也对文学类和军事类等典籍的译介,如《红楼梦》《孙子兵法》、唐诗宋词以及戏曲散文等的外译工作起着相辅相成,推波助澜的作用。在中国文化走出去的传播路径中,要实现译作在质量和接受度都达到满意的效果,笔者有如下建议:

1)通过著名汉学家英译作品,葛浩文所翻译莫言的作品在海外取得了良好的接受效果;中外合作以及组建国际化团队进行翻译,提高译文质量,增强认可度,例如杨宪益与戴乃迭所译《红楼梦》(Dream of the Red Mansion)成为译界佳话;或聘请国外文学家进行文字的润色和修改等。《围城》英译本通过美国作家珍妮·凯利(Jeanne Kelly)与美籍华人、美国威斯康辛大学博士茅国权(Nathan K.Mao)的合作,质量上乘,被收入英国企鹅现代经典文库。

2)了解西方读者特征(如审美、认知、文化背景等)、市场和出版销售机制,甚至图书封面装帧,以及副文本信息也应多加关注,例如考察作者署名、标题、赠言、题记、序言、注释等“内文本(Peritext)”和访谈、日记、书信等“外文本”[14]2-5。作为整个译本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副文本能揭露译本更为丰富的内容。总之,通过各种渠道竭力加深推广和传播的力度和广度。

3)译者要有坚持不懈的精神,在学习中外翻译名家如辜鸿铭、杨宪益、许渊冲、理雅各、翟里斯、梅丹理等的译作基础上,虚怀若谷,格物修身,皓首穷经,努力做到学贯中西,不断提升个人素养。由于中国传统观念、习俗等文化特点与差异,西方读者未必能体会特定的文化负载词的文中妙意和文化内涵,要进行有效的译介,需要探讨和考虑的因素众多,在信息化高度发展的当下,译者当以促进文化平等交流,实现文明共存与繁荣为宗旨。

5 结语

中国上下五千年璀璨的文明值得也急需向世界展示,典籍英译工作对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促进作用。人类文明通过文化模因进行传播,翻译作品即是原作生命在别国的延续。对比分析《道德经》的翻译策略,探讨更为“优化”的典籍翻译方法,促进中国文化对外译介与有效传播,提高海外接受度,让经受了历史岁月考验和洗礼的中华民族文明在世界文明长河中不断传承和再生。

[1]俞森林.中国道教经籍在十九世纪英语世界的译介与传播[J].社会科学研究,2012(3):148-153.

[2]俞森林.中国道教经籍在十九世纪英语世界的译介研究[M].成都:巴蜀书社,2015.

[3] DAWKINS R. The selfish gene [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76.

[4]CHESTERMAN A. Memes of translation [M].Amsterdam:Benjamins,1997.[5] VERMEER H J. Translation and the‘meme’[J]. Targe,1997,9(1):135-138.

[6]老子.老子道德经[M].辜正坤,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7]老子.道德经:英汉双语[M].刘殿爵,译.章婉凝,译注.北京:中国对外出版有限公司,2011.

[8]老子.道德经:英汉对照[M].理雅各,译.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16.

[9] LAO T.Taote ching [M].WALEY A,Trans. Hertfordshire:Wordsworth Editions Limited,1997.[10]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

[11]许渊冲.老子译话[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

[12] LAO T.Laotse [M]. WANG R, PUFFENBERGER W,Trans. Shenyang:Liaoning University Press,1991.

[13]老子.汉英对照老子道德经[M].许渊冲,译.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14] GENETTE G.Paratexts thresholds of interpretation[M].GENETTE G,LEWIN J E,Trans.Cambridge:Cambrige University Press,1997.

StudyonTranslationofTaoTeChingandStrategiesforOverseasPromotionofChineseLiteraryClassics

LIANG Yong1,2

(1.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Southwest Jiaotong University,Chengdu 611700,China;2.Foreign Languages Department, Chengdu Technological University, Chengdu 611730, China)

As one of the typical Chinese philosophical and classical works,TaoTeChingreflects the central ideology of Taoism with unique linguistic features. The number of its English translation works is more than one hundred and that of its Chinese notes and commentaries is far more than one thousand. By adopting the theory of translation memetics,the philosophical characteristic ofTaoTeChingwas discussed in this paper.Several key idea and main sentences from four translated works by Prof. Gu Zhengkun, Liu Dianjue,James Legge and Arthur Waley were analyzed so as to search for effective translation methods as well as effective promotion strategies for Chinese classical literary masterpieces.

TaoTeChing;Literary Classics;Media-Translatology

10.13542/j.cnki.51-1747/tn.2017.03.021

2017-04-20

四川省社会科学研究“十三五”规划课题(SC16WY001);四川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四川性社会学与性教育研究中心课题(SXJYC1701)

作者简介:梁勇(1988—),男,讲师,在读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译介学、翻译理论与实践,电子邮箱:williamcdut@163.com。

I046

:2095-5383(2017)03-0088-03

猜你喜欢
模因典籍道德经
《典籍里的中国》为什么火?
《道德经》的“中和”思想探究
模因视角下的2017年网络流行语
在诗词典籍中赏春日盛景
典籍翻译模式的构建与启发
基于模因论的英语论文写作探析
《道德经》中的领导智慧
《道德经》“鸡犬之声相闻”与《桃花源记》“鸡犬相闻”
先秦典籍中的男嬖形象探微
基于模因论的英语听说教学实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