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仁峥 吴小管/江苏省泰州市人大常委会
推进特色田园乡村建设的思考
——以兴化市为例
陆仁峥 吴小管/江苏省泰州市人大常委会
在经济进入新常态,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需要持续发力的大背景下,立足生态优势、做活文化文章,打造特色田园乡村对推动建设泰州市里下河地区生态经济示范区和兴化市里下河生态经济发展试验区试点,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
自然资源丰富。兴化市位于江苏省中部,里下河地区腹部,境内地势低平,河网密布,生态环境上乘。总面积2393.35平方公里,其中陆地面积1949.65平方公里,水面积443.7平方公里,分别占总面积81.5%、18.5%。全市耕地12.74万公顷,园地812.11公顷。
文化历史悠久。兴化古称昭阳,又名楚水,传统文化往上可追溯至楚汉。《水浒》作者施耐庵,明代三任宰辅高谷、李春芳、吴生生,“扬州八怪”代表人物郑板桥等都出自兴化。全市文物古迹240多处,各级文物保护单位76处。入选各级“非遗”保护名录97项,其中传统木船制造技艺、茅山号子、茅山会船3项入选国家级“非遗”保护名录。兴化龙香芋入选“舌尖上的中国”,沙沟鱼圆、中庄醉蟹等名优食品名闻遐迩。
产业特色鲜明。粮食、脱水蔬菜、河蟹等成为兴化农业的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粮食生产连续多年跻身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市)行列;脱水蔬菜成为兴化重要名片,脱水香葱占全国半壁以上江山;淡水产品连续20多年稳居江苏前列,其中河蟹年产量5.6万吨,占全国产量的十二分之一,是全国河蟹价格形成中心。
发展基础较好。现代农业发展势头强劲,亮点频现。村庄环境整治、农村生态保护、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取得积极成效。兴化垛田传统农业系统,被联合国粮农组织认定为“全球农业物质文化遗产”;获得“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称号;“千垛菜花” “水上森林公园”成为兴化靓丽的旅游名片,“千垛菜花”登上“一带一路”宣传图册;乌巾荡水上公园、李中水上森林公园、千垛景区、徐马荒景区等一批特色生态景区名声远扬,休闲农业主体发展到291家。郑板桥艺术节、施耐庵文学奖在全国影响广泛。
建设机遇难得。省有关领导调研兴化“特色田园乡村”建设时强调,要吃透内涵、把准方向、精准发力,加快推进特色田园乡村建设试点工作;省发改委主持编制的《泰州市里下河地区生态经济示范区发展规划》,覆盖兴化全域;省住建厅拟建设的首批40个特色田园乡村试点,兴化将作为其中重要区域板块。
以富有地域特色、承载田园乡愁、体现现代文明为主线,独具特色的民居为“景”,特色民俗文化、生活文化、现代文明为内核,水乡水景、历史积淀、休闲农业等特色旅游资源综合利用为补充,特色产业为支柱,促进民居生活、生态旅游、乡风文明、产业发展“四位一体”,形成令人向往的田园景观、特色鲜明的文化乡愁、致富农民的特色产业、配套完善的公共服务。
建设特色田园乡村必须时刻秉承“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新发展理念,以生态优势提高资源要素的吸附力,做好“生态+”文章,实现绿色发展、百姓致富。
第一,坚持规划引领,典型引路,逐步推开。一是因地制宜。推进“多规合一”,将全域旅游、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特色田园乡村等画到一张图上。注重与实际结合,防止“千篇一律”;避免大拆大建和脱离本土“种风景”。二是典型引路。既要避免“城不像城,乡不像乡”,更要防止“一哄而起,一哄而散”。空间布局上,要突出重点,点面结合,建设的初始阶段,应考虑承接现有景区和人文景点的承载与辐射效应,宜优先布局于西北片区传统村落保存较好、生态环境优良、湿地资源丰富、产业特色鲜明的村庄,以及如板桥陵园、施耐庵陵园等,一些人文底蕴丰富的村庄。三是注重传承。坚持“轻介入、微改善”的本土设计理念;挖掘优良的传统文化,提升文化品位;加强景观创意、活动创意、产品创意、文化创意,增强特色、提升活力。四是全面发展。突出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公共服务配套,推进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城乡一体。
第二,坚持生态优先,融合发展,带动提升。一是高度重视治污治水。落实好《泰州市水环境保护条例》,以“263专项行动”为契机,加强村庄环境、田园环境和水环境整治,切实解决区域性行业性环节问题、畜禽养殖污染、农村污水收集、河道淤积的痛点;持续推进湖荡保护和修复工程,继续实施退渔还湖工程。二是高度重视绿化美化。宜绿则绿,见缝插绿,提高“绿量”;道路、河流两侧,及村庄应作为绿化重点,树种宜以地方树种、经济树种为主,辅以常绿树种,村庄游园栽植适量名贵苗木;注重古树名木保护,加强圩堤生态林、浅滩湿地生态林等建设,推进庭院绿化。三是高度重视融合发展。实施生态精品农业提升、新经济新动能培育。打好生态牌,做好“兴化大米”品牌文章,提高传统农业效益;做活“虾蟹经济”,引导基地建设,持续放大“泓膏”、“板桥”等名优品牌效应;做强农产品加工业,特别是以兴化香葱为代表的脱水蔬菜加工,保持发展优势;做优休闲农业,发展农家乐、果品采摘、垂钓等。
第三,坚持文化为魂,古今融合,天人合一。一是传承传统建筑文化。吸收传统建筑元素,保留、修缮和恢复古民居、祠堂、书院、水井、桥、戏台、牌坊、塔、寺庙等。二是弘扬本土文化。突出如挑花担、舞龙、庙会等“本土文化”的挖掘和宣传,使“水乡明珠、田园兴化”具体化、感知化、形象化。三是讲好“兴化故事”。兴化有昭阳故里、岳飞抗金等历史流传;也有李春芳、施耐庵、郑板桥等历史名人;还有“沙沟鱼圆”、“兴化茶头”等饮食文化;更有许多乡间传说,应大力挖掘和整理。四是紧扣时代发展。与厚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求相适应,积极植入当代文化元素,培育新乡风、新民风,弘扬现代文明。
第四,坚持要素驱动,多方参与,形成合力。特色田园乡村是个新生事物,尚处在起步阶段,要素驱动是关键。一是加强组织领导。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形成工作协调机制,明确部门、乡村职责分工,最大程度地调动乡镇、村和投资主体的积极性、创造性。政府的着力点应该放在规划、引导和服务上。二是吸纳多方参与。特色田园乡村建设需要的资金量可能较大,政府包办不现实、不可能,也不宜提倡,财政资金着重用于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配套公共生活设施和公共服务上,重在引导和撬动。鼓励村级经济参与建设,增加村级经济发展动能;积极吸纳民间资本投入,拓宽资金渠道。有条件的村庄,可以整体包装,对外招商。三是注重政策创新。用足国家和省市支持政策,深入研究和出台更加积极的资金整合、金融支持、土地利用等政策;加大生态补偿、绿色发展等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四是强化人才培养。招引和培养产业发展、经营管理、营销策划等人才,提升经营管理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