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亚敏
摘 要:信息化正成为高校教学改革的重要趋势。本文首先通过近年来多种类型的文学教学信息化实践,展示了高校文学教学与信息技术融合的途径和特色。接下来指出了文学课程与信息技术的结合对教学活动形成的一系列挑战和变化,具体包括对高校师生关系的促进、教师授课内容的调整和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等。最后探讨了文学教学和信息技术互动和提升的可能性,文学教学信息化不是信息技术对文学教学活动的单向进入,文学教学可以而且应该为信息技术注入人文因素,提高信息化课程的质量。
关键词:文学教学;信息技术;融合;挑战;提升
当前,信息化正成为高校文科教学改革的重要趋势,如果说以往我们只是把信息技术视为教学的延展或工具的话,那么,如今文学课程和信息技术不再是两张皮,信息技术已融入到文学教学过程之中,成为整个教学活动的一部分。随着信息技术与高校教学的日益融合,信息技术对教育的这种革命性影响越来越凸显,而文学教学和信息技术也将在交融中实现互动和提升。
一、信息技术在文学教学活动中的运用
进入21世纪以来,在教育部和学校对信息化的大力推动下,我们尝试了多种信息化课程类型,不断拓展文学教学的空间。2003年,我们成功申报了国家级精品课程“文艺学系列课程”,随即开始了精品课程的网站建设。2007年又成功申报了国家级教学团队,开通了“文学批评”教学博客,试图用“双B”(博客(BLOG)和BBS)的形式建立与学生的网上交流。2010年以来,随着教育部“国家精品开放课程建设与共享”的实施和华中师范大学“云课堂”的运行,信息技术在文学教学中的运用获得快速发展。2012年,我们成功申报了教育部视频公开课“文学批评的方法与实践”,并在此基础上扩充多种资源形式,形成学校“云课堂”“文学批评”课程的基本构架。后来又将“云课堂”“文学批评”更新后作为校际交流课与台湾师范大学的慕课连接。与此同时,我们还将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比较文学”经过重新制作后在中国大学MOOC上线,进而又尝试开设了中国大学SPOC。
这些信息化课程类型在教学实践中各有其特点,我们也在这个过程中逐步加深了对文学教学信息化的认识。“云课堂”是教学中用得最为频繁的信息化平台,也是一种非常适合校内混合课堂的教学平台。“云课堂”除了发布课程信息和提供教学视频、课件外,最大优势就是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课外自主学习的空间。
目前“云课堂”主要限于校内学生,我主讲的中国大学MOOC“比较文学”则向全社会开放。在制作实践中,慕课的视频与一般的上课录像有了很大区别,它已经接近经过精心设计的微型影视制作了。慕课的特点不仅在于制作的精良和资源的最大化,更有特色的是讨论区的设置,其中教师答疑区、课堂讨论区、综合讨论区这三大区域的分工极大地便利师生的互动。由于慕课不受课堂容量限制,可接纳众多学生,这就打开了全民教育的大门。在我讲授的中国大学MOOC“比较文学”中,不仅有各高校在校的文科学生,还有一些理工科学生、中学生乃至一些退休老人,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特征,都是文学爱好者。面向大众,让普通人享受更好的教育,让教育成为开放的空间、平等的空间,这正是慕课的价值,也是教育的目的所在。如今国外一些著名大学如哈佛、耶鲁都推出了一系列公开课,覆盖了人文、科学、金融和哲学多个领域,主讲公开课的教师一般都是知名教授。在访问耶鲁大学时,我们曾与耶鲁大学公开课“文学理论导论”的主讲教师保罗·弗莱教授讨论过西方高校制作慕课的动因。他明确表示,耶鲁大学之所以开设公开课就是要把优质教育资源推向世界。当然,西方高校在推广其慕课的同时也推广了他们的价值观,这是需要认真對待的。不过,对于国外著名大学慕课的涌入,中国高校要做的与其被动抵制,不如用我们自己的课程去占领慕课这块阵地。
与中国大学MOOC不同,中国大学SPOC则是从社会又回到校园,主要对象为在校学生。2016年,我又将“比较文学”转为SPOC教学。较之慕课,SPOC更强调学习的质量,同时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一种翻转形式,SPOC通过课下在线观看视频、阅读文献,课上学生讨论和老师讲评等环节达到一种深度学习的目的。由于要求线下观看,课堂讨论,因此参加SPOC学习的学生,实际花费的时间相当于一般课程的两至三倍。学生一方面感觉压力很大,另一方面在经历了这种主动学习和思考后又觉得很有收获。这种翻转式的教学方式也构成了对教师的知识结构及研究能力的考验,课堂讨论时学生提出的一些意想不到的问题,常常促使教师不得不进一步学习和思考。可以说,教学相长在SPOC教学中得到了切实的体现。
此外,我们还把信息化课程外延,将经过再次更新的云课堂“文学批评”与台湾师范大学的慕课链接起来,面向台湾师范大学的本科生开课。这种校级交流课程的开设对两岸学术和学生加深了解很有好处。在与台湾学生的互动中,我们高兴地发现,两岸学术有着共同的文化渊源,两岸学生都爱思考,都有着很强的求知欲。
二、信息技术冲击下的高校文学教学
文学课程与信息技术的融合不断刷新教与学的关系,对传统的教学方式造成了一系列冲击,不仅使高校师生关系发生了深刻变化,而且对教师的授课内容和学生的学习方式提出了挑战。
在信息技术进入教学之前,高校教师与学生的接触主要限于课堂,课后很少交流,可谓“上课见面、下课再见”,一学期下来教师能记住的学生姓名寥寥无几。最近几年为了改善高校师生的关系,我们也作了种种努力,包括任课教师担任班导师和参加学生的校园活动等,但囿于时间和空间,改善的广度和深度受到限制。而在信息化环境下,师生之间几乎没有了时空的限制,学生可以随时随地请教问题,教师也可以把一些有价值的阅读材料或者自己的体会或心得随时发到讨论区。同时我们还利用网络交流工具如创建微信群或QQ群,将各类信息及时发送给学生。在在线课程的交流中,学生因与老师有更多的接触而增添了学习的兴趣和热情,教师也在与学生的互动中加深了对学生的了解。信息技术带来的便利还在于老师与学生交流的非实时性,也就是说,我们不需要像以往那样在规定的时间和专门的教室答疑,而是可以在任何有网络的地方进行,如食堂、车站或机场乃至卧室等。就我个人而言,对学生的大部分答疑都是在睡前完成的。
信息技术对高校师生关系的促进不仅仅表现为接触时间多了或者更便利了,信息化引发的教育理念变革突出表现在教师职能的转变上。在信息化环境下,教师不仅从权威讲述者的位置退下来,而且教师的工作也主要围绕学生展开,由此教学成为一种服务。在信息化教学中,教师的服务除了表现为组织线上线下的学习或讨论活动以及为学生解惑答疑外,另一重要任务就是为学生提供优质的学习资源,而这种资源建设是没有止境的。同时,服务还表现为教师对差异性的尊重,信息化环境下教师面对的不再是同质化的教育对象,而是有差异的个人。虽然在线课程中丰富的资源为因材施教提供了可供选择的基础,但教师的引导作用仍不可缺少,教师需要深入了解和把握学生的特点和需求,为每一名愿意学习的学生提供有效的指导。
信息技术在改善高校师生关系的同时,对高校的课堂教学也产生了一定的冲击。信息技术进入课堂后,原来课堂上讲授的内容(如视频、教学课件乃至阅读资料)大都上了网,教师作为知识传授者的职能已经部分被信息技术承担了。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信息化环境下教师上课更轻松了,或者说不需要上课了,恰恰相反,上课更有难度了,将一套不变的教案照本宣科的做法成为历史。在信息化环境下,教师除了对所讲授的知识了如指掌外,还需要根据特定的情况设计出教案和教学环节,比如本次课要实现什么样的教学目标?学生应掌握哪些重点?如何设计提问?等等。于是,课堂变成学习探索的场所,“教会学生积极学习”成为课堂教学的重点。并且,文学课堂教学是需要情感的,学生在课堂上不仅需要吸纳知识,而且需要获得启示和快乐,因此教师的激情和体验非常重要。在这个意义上,师生面对面的交流这一环节是无法取代的。
信息化对教师教学的更大冲击在于,信息化带来的教育的开放性构成对现有学校存在方式的挑战,由此波及到对教师职业的冲击。信息化环境下学生获取资源的途径和选择资源的方式更为多样,学生可以不受围墙和教室的限制,选择学习本校、外校乃至国外的更为优秀的课程,这是互联网所具有的解区域化性质决定的。在信息化浪潮的挑战下,每一位高校教师都不可能置身事外。如何上好每一节课,如何赢得学生的尊重,教育信息化带来的焦虑将变成了高校教师教学的压力和动力。
信息化带来的另一挑战表现在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上。云课堂、MOOC、SPOC等所提供的一系列丰富且具有层级性的资源库,为学生个性化自主学习构筑了新的空间。课堂教学虽是最为基础最为直接的教学活动,但毕竟是一次性的,信息化环境下的学生可以根据需求选择不同时间和内容学习。他既可以对教学内容提前预习,又可以快速浏览甚或多次学习,由此满足了不同程度的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学习方式上最突出的变化是学生不再只是一个聆听者,而是成为课程的一个参与者。信息化环境的课堂为学生赢得了更多的讨论时间,为此,学生们不得不在搜集、研读资料和撰写论文上下功夫,而在课堂上,学生也有了更多的表现自己才能的机会。与此同时,课内外学习小组的不同组合使学生在“伙伴学习”中增强了协作精神,而各种交互信息软件(如Padlet)的辅助运用使课堂上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十分便捷。
当然,我们也看到,互联网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大学生在思维方式和知识面上较以往的大学生有了很多差异。如何应对知识的“碎片化”和“平面化”的问题,需要师生共同面对和研究,而也许需要改变的正是我们自己。
三、文学教学信息化与人才培养
信息化扩展了高校文学教学的空间,促进了教学活动的深入,这是有目共睹的。同时我们又看到,就文学教学与信息化的关系而言,并不是信息技术对文学教学活动的单向进入,而应该是两者的融合和互动。也就是说,在互联网时代,高校文科教师一方面需要顺势而为,改变一些不适宜的教学方式,另一方面,又需要在这个过程中用我们的优势来改造信息技术。
哈佛大学教授哈瑞·刘易斯教授在《失去灵魂的卓越》一书中提醒人们,要警惕大学从教育机构演变成商业性机构。这一警示对信息化大潮中的高校文科教育同样有效。在高校教学信息化特别是文科教学信息化的过程中,我们需要警惕对信息技术过分依赖的倾向,提醒学生勿用眼睛代替思考,用下载代替体验。在信息化环境下,我们须不忘初衷,在改变和适应中有所坚守,正视和解决互联网时代如何提升大学生人文素养的问题,在完整意义上实现大学人文教育的目的。为社会培养合格的人才和贡献有价值的思想,这才是大学的基本职能。
在高校文学教学信息化诸要素中,虽然课程资源、信息技术、资金投入三者缺一不可,但我認为处于核心位置的应该是优质的课程资源。没有高质量的课程,再先进的技术也发挥不了作用,因此提高在线课程的质量成为高校文学教学信息化的关键。作为人文学科,在线课程除了知识的传递外,更重要的是价值观的建构和对学生的人格培养,这是文学教学信息化的灵魂。在文学教育和信息技术的交汇中,我们须发挥文学的特色和优势,激活知识的人文内涵,尤其是要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真理的追求,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丰富的感受力。换句话说,在信息化建设中,文学类的在线课程教学不仅要让知识在云端飞,更重要的是让思想在云端飞。
如何提高信息化课程的质量与高校教师的思想境界、学术水准和知识结构直接相关。如今的高校教师首先须具备或形成与信息化相适应的教学理念和教育思想,高校的一切教学活动都需要与培养什么样的人结合起来,与促使学生主动学习结合起来。无论学校属于研究型抑或应用型,都应该把学生培养成学习型的人才。即使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学校,也应该通过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来不断获得应用的技能。全民学习和终身学习将成为社会的常态,信息化环境则为学习型社会提供了基础和条件。同时,反思应成为文学教学信息化的重要内容。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师不仅自己应为知识的质疑者和问题的探究者,而且要引导学生在质疑和思考中选择和接受知识,鼓励学生在知识的海洋中去发现新的大陆。这就是说,研究型教学在文学教学信息化中成为必然,提出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中。此外,在课程资源建设中,我们还要考虑到学生的审美感受。以往我们上传的阅读材料主要是PDF格式,如今为了增加学生的阅读兴趣,我们尽可能地对上传材料加以美化,植入画面、音乐、电影等多媒体因素,以丰富学生的感受,同时也努力使信息化向美感延伸。
在文科教学信息化的过程中,我们深深感到,在线课程的建设不仅是一个系统工程,而且是一个没有终点的旅途。在线课程的建设所付出的时间和精力上是难以用工作量计算的。有人曾问我,搞信息化课程最需要的是什么,我回答两个字——“激情”!可以说,没有对学生的爱,没有对教学的投入,没有对当下信息化的深刻理解,是很难从事教学信息化建设的。同时,要建好一门信息化课程,需要一个很好的团队,一个认真的团队,一个不计较的团队。还有,文学教学信息化呼唤复合型的教师。就视频制作而言,仅懂得技术是做不出内容和色彩俱佳的视频和资源的,既熟悉专业又掌握技术,这种复合性才是信息化时代难得的人才。当然,如何调动高校教师参与信息化建设的积极性和责任心,如何给教师真实的利益,这是管理者需要认真考虑的。
参考文献:
[1]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Z].
[2] 教育部 财政部关于“十二五”期间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教高〔2011〕6号)[Z].
[3]徐敏. 文学理论的前沿问题与教学研究——耶鲁大学保罗·弗莱教授访谈[J].外国文学研究,2015(5).
[4] 哈瑞·刘易斯. 失去灵魂的卓越[M]. 侯定凯,译.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责任编辑:陈立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