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薇
摘 要:“单轨制高考”的考试模式已满足不了我国高等教育转型的需要,分类高考招生制度将开启高等院校生源多元录取模式的新篇章。然而,分类高考的实施也存在着诸多隐患,如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尚未建立、技能型高考宣传力度不够、试点院校层仅停留在高职层面、人才与高校评价机制不成熟、高中阶段学生缺乏职业规划教育和普高生尚未开设职业技能课程等。从社会角度来看,应创新人才和高校评价体系,加快社会配套措施,转变社会人才价值观念,完善职业资格证书制度;从政府角度来看,应打破技能型高考低层次困局,完善现代职教体系,增开普通高中职业技术课程,建立普高与职高的互通机制;从学校角度来看,应巩固中职教育生涯规划教育,增开普通高中职业规划教育和职业技术课程。
关键词:分类高考;模式创新;机遇;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一、机遇:分类高考的社会背景
高考在30多年来积累下来的弊病越来越明显,如考试内容教材化、录取标准教条化等,尤其在模式创新上更是缺少方向性和结构性的顶层设计,“单轨制高考”的考试已满足不了我国高等教育转型的需要,人们对于高考模式改革的呼声越来越高涨。
2014年9月19日,上海、浙江正式公布了高考改革方案,分类高考从概念上的正式提出颇为引人注目。分类高考其实并不是什么新鲜词,也有学者称之为双轨制高考[1]。
早在2007年,教育部就开始积极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高等职业教育体系,引导高中毕业生和中职毕业生向优质高等职业院校进行合理分流,在江苏、浙江、湖南和广东进行了一批示范性高职院校的单招考试试点,这就实行了真正意义上的分类高考[2]。2007年之后又扩大了试点范围,至2013年,100所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100所国家骨干高职学校、各省级示范高职院校以及国家高等职业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所在的高职高专都开展了单独招生试点。2010年颁布的《教育规划纲要》中就指出要逐步实施高等学校分类考试,逐步形成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考试招生制度。2014年3月22日,时任教育部副部长鲁昕在中国发展高层论坛上表示即将出台技能型和学术型两种高考模式,同时将会有600余所高校转型为应用型大学或职业型院校,同时鲁昕还表示高中生在高中阶段就可以选择其未来发展的模式,而且无论选择何种高考模式,都可以实现人生目标[3]。2014年8月18日上午,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了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四次会议,会议通过了《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9月3日,国务院出台《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国发〔2014〕35号),两者均指出考试招生制度是国家基本教育制度,要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并提出考试招生制度总的目标是到2020年形成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考试招生模式,健全促进公平、科学选才、监督有力的体制机制,构建衔接沟通各级各类教育、认可多种学习成果的終身学习立交桥。
至此,经过长时间的实践探索和理论总结,我国已完成对分类高考招生制度的顶层设计,现已着手进行了招生考试制度的深化改革,开启了高校生源多元录取模式的新篇章。
二、冲击:分类高考的现实意义
随着社会信息化的发展,知识经济已初现端倪,无论全面深化改革的需要,还是经济转型的需要,在未来社会就业中需要更多的是知识型工人、知识型农民和知识型商业服务人员等高技能技术人才,而目前出现了高素质劳动者结构性的缺失,这也就要求我们必须完善高等教育的选拔机制,选择更合适的高考方式以选拔不同类型的人才。可以说,分类高考是多元选拔人才的开始,社会现实促使了技能型高考的诞生,分类高考的提出对于教育本身的冲击和意义不言而喻。
1.分类高考是高考考试模式上的一次重要改革
分类高考打破了“单轨制高考”的僵化模式,有助于“人尽其才”教育渠道的形成。20年来,我国高等教育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但积累的问题也很多。有研究表明:2012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初次就业率为78.1%,而在2013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初次就业率仅为77.4%,呈逐年下降的趋势。而在未来10年,普通高校毕业生有40%左右需进入蓝领岗位就业[4]。现代职教体系的完善是为了更好地吸引人才,促进社会稳定和谐的发展。可以说,地方本科高校的转型就显得尤为重要,同时也要求地方本科高校要淡化学科,强化专业,科学定位自己的培养目标,办学模式上要基于社会需求,培养人才上要以就业为导向,逐步转型为职业技术型大学或应用技术型大学,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后,考试也更应着眼于个性潜能的开发,建立一种考生与学校双赢的机制。
2.分类高考有利于高职院校生源数量和质量的提高
分类高考给予高职院校更多的招生自主权。分类高考的实施不但可以增加高职院校的生源数量,缓解高职院校的招生难问题,而且可以促使高职院校招到更适合自己培养目标的特色技术型人才,这不但有助于提高高职院校自身的生源质量,而且也让学生有机会选择适合其发展的专业。分类高考在中职教育层面,更是一石激起千层浪,中职生升学途径狭窄,升学不畅,以前是无奈,现在变成了“我愿意”。目前,大多数中职生也认识到仅拥有一技之长还不能满足其自身的可持续发展,要成为更高层次的应用型人才,这样才有更多人生出彩的机会。因此,越来越多的学生选择了继续升学,而中职生在普通高考升学上遭遇到瓶颈,技能型高考的出现为中职生提供了继续升学的可能。可以说,分类高考的提出为中职生实现学业梦想提供了最佳途径,这也要求我们要基于学生需求,充分尊重学生的自主选择权,无论学生选择参加什么样的高考方式均应予以支持。
3.分类高考有利于教育逐渐回归本质
分类高考倒逼了教育体系的改革,随着地方本科高校工作转型的启动,分类高考则会促进这种不合理格局的完善,为考生增加更多的升学渠道,也极大地促进了现代职教体系的健全。长期以来,高考在固化模式的推动中,“功利性”逐渐凸显,与教育本质渐行渐远,而现在的分类高考,就是为了满足学生多样化发展需求而开展的,让学生学到想学的知识和技能。
分类高考是促进“不唯学历凭能力”社会氛围形成的历史选择。总之,分类高考能够缓解就业结构性矛盾,有助于解决我国普遍存在的“技工荒”问题;有利于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有利于高职院校生源质量的提高;有利于职业教育体系和终身教育体系的建立,同时也能促使学生基于自己兴趣和能力来选择更适合自己未来学业和人生发展的考试模式。可以说,分类高考促进了教育本质的回归。
三、桎梏:分类高考的突出问题
分类高考的提出不仅改变了传统意义上的高考结构,而且也为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契机与强有力的保障,推进了教育的发展。分类高考作为新时代考试制度改革的重要举措之一,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但我们同时也应看到,分类高考作为一项新生事物,在实践运用过程中由于受到内外部环境因素的影响,仍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和症结。
1.从宏观上来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尚未构建,技能型高考社会认同度低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尚未形成,理应加快构建。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是构建现代大学制度的前提,分类高考成功的关键更在于高质量的应用技术型大学的诞生。迄今为止,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仍未完全形成,国民教育体制的构建仍有待完善。职业教育升学渠道目前已得到初步开拓,如对口高考,高职单招、“知识+技能”和技能拔尖人才免试的考试形式,但升学比例较小,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衔接不畅已是阻碍中职教育发展的重要因素,分类高考的出现如果能将中职教育升学的比例扩大,则可将中职教育盘活。目前,中学(中职)、高职高专、应用型本科、专业硕士、专业博士的职业教育体系内部升学轨道尚未建立,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互通立交也亟待完善,如果职业教育办学层次一直局限于高职高专,与本科类院校缺乏衔接,特别是在与重点本科院校的衔接上,如果职业型、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无法上升到新的高度,职业类学生就难以获得持续深造的机会,也必然会造成技能型高考的遇冷,长此以往,就会加剧社会上对职业教育是“低层次教育”的刻板印象,也不利于分类高考制度的健康发展。如果在未完善现代互通教育体系的基础上过分区别分类高考,那么中职生的升学权利和机会的公平公正难以得到保障,现今出现的以对口高考为唯一升学目的的部分职业高中就是前车之鉴。此外,在现今分类高考改革中,试点专业较少,难以满足学生的多样化发展需求,目前技能型高考科目仍大多以实践操作类为主,如计算机类和电子类,在2013年又扩大到护理专业、建筑技术类和会计等[5]。
技能型高考理念宣传力度不够,社会认同感不强。社会认同感不强一直是阻碍分类高考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多数家长会让孩子尽可能选择学术型高考,技能型高考则是因为考试成绩低等无奈的选择,当然也有一些家长认为拥有一技之长更靠谱些。由于历史原因,我国高考带有明显的功利性,而现在社会上的官本位思想依旧浓重,如果走技能型高考路线,学生最多只能进入高素质劳动者、高级技工和工程师序列,社会观念上认为这会阻碍职业的升迁和未来人生的发展,也就可能造成学术型高考和技能型高考的“冰火两重天”现象。高职院校的单独招生,还是无法和高考比拟的,不仅因为技能型高考宣传力度不够,也因为分类高考是个新鲜事物,仍需时间来证明其价值。
2.从中观上来讲,人才与高校评价机制不成熟,试点院校层次低
人才与高校评价机制不成熟,需要新型定位。不公平的人才和高校评价机制是技能型高考不受欢迎的重要原因。目前,社会上普遍流行着“学历”至上的风气,社会各阶层对职业教育普遍存在着不认同的看法,我国正处在产业改革的关键时期,科学的人才观念仍有待形成。在就业市场上,学术型人才仍备受推崇,技能型人才尤其是低端技能型人才的各项社会待遇仍无法得到有效保证。我国在办学过程中长期受到“重学术、轻实践”观念的影响,虽在近年来国家大力重视技能技术型人才的背景下做出了改革,但职业类院校毕业生进入社会后仍感觉“低人一等”,各种薪资高、待遇好、发展前景明朗的工作仍主要面向本科层次及以上的学术型人才进行招聘,如社会上的公务员及一些事业单位考试甚至不允许高职高专生报考,在目前的高校教育投入中,职业教育办学具有昂贵性,本来就需要加大资本投入,但据统计,目前的政府财政用于普通本科教育的投入是高职高专院校的4.7倍[6]。此外,地方本科高校在轉型为应用型或职业型本科高校的时候也在担心转型后,从政府那里得到的资金会减少,这主要是因为目前高校评价体系单一,一个学术型的优势学科可以得到上千万经费,如果转为应用型高校会减少或是没有,然而这些目前都是不确定的,也就可能形成地方高校转型不积极的局面。
试点院校仅停留在高职院校,层次亟待提高。分类高考最大的弊端可能会是再次降低了职业教育的社会声誉度。纵观现阶段有关分类高考的政策,结合上海、浙江提出的试点改革方案,可以清晰地看出,此次分类高考改革的面向对象主要是高职类院校,现今提出的分类高考制度,是将普通高校与职业院校进行又一次区分,在高考传统的录取模式中,高职是继重点本科和普通本科之后的最后一批录取的高校,高职教育总是以“低层次教育”的面貌出现,而技能型高考只针对高职院校,如果只转型了一些大学排名靠后的地方本科大学,而没有高质量的应用型大学,恐这次改革又是加剧了职业教育是“低层次教育”的刻板印象。这可能又会再一次强化了职业教育是“末等教育”的社会观念,一定程度上会加剧学生在心理上对技能型高考的抵触。
3.从微观上来讲,高中阶段学生整体缺乏职业规划教育,普高生缺乏职业技能
高中阶段学生缺乏职业规划教育,相关知识缺乏。生涯规划教育能帮助学生更好地认清自己,制定恰当的行动方案,选择并实现人生目标。自2009年起,中职教育就实施了国家制定的新课程,其中“职业生涯规划”成为中职德育课程必修课。然而即便这样,中职生自身也是非常缺乏职业规划的,在REAP(农村教育行动计划)的一项调查中,我们就发现在继续升学这个层面上,35.30%的学生有计划上大专、高职和本科的学业规划,但仍有24.01%的学生没有想好自己毕业后的职业生涯[7]。显而易见,即使在已经开设有职业规划课程的中职生群体中,学生依旧存在着缺乏职业规划的问题。而对于还未开设相关职业规划课程的普高生,接受职业规划主要受相关课程、家庭教育和社会方面等一些隐性因素潜移默化的影响,普通高考主要是为学术型高考做准备的,在我国普通高中开设的课程中,更是缺乏专业化的职业规划课程,以至于学生到了高三依旧缺乏职业规划意识。多数普高生和中职生职业规划不明晰,职业技能掌握较少,对自身需求未能全面了解,如果盲目选择技能型高考,就不利于其自身长久的发展,多元化高考模式已倒逼高中阶段强化生涯教育。
此外,普通高中尚未开设职业技能课程,职业技能不足,普高生参加技能型高考遇瓶颈。在分类高考的相关文件中,只提到了中职生参加考试时应进行职业技能考试,相关文件也只提到普高生参加技能型高考需参加职业适应性测试,然而普高生相关职业知识和技能都了解甚少,相关课程也从未开设。实际上,普高生又是高职院校和应用型本科院校生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普高生对相关职业技能掌握的缺失必然会造成其实践能力不足,难以适应职业院校和应用型本科的培养需求。此外,普高生未能学习职业技能课程,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考试内容具有差异性,这必然会造成教育的不公平,同时也不利于普高生职业能力的培养。
四、突破:分类高考的困局破解
千里之堤,溃于蚁穴。不妥善解决分类高考的隐患,分类高考就难以达到预期效果。推进分类高考,既需要内外部环境的共同作用,也需要相关各方整体协调,以促进分类高考的稳步发展。
1.从社会角度来看,应创新人才和高校评价体系,加快社会配套措施,转变社会人才价值观念,完善职业资格证书制度
在分类高考提出后,随之而来的就是配套制度的完善。技能型高考是基于学生具有身体—视觉智力和自然观察智力等智力组合来考查学生的能力。首先,政府和高校观念要转变,对学校的评价不应该由政府主导进行,而应增加人才和高校评价的社会化评价,社会化评价不应该关注学校的排名、层次和类型,而应该多关注学校培养的学生质量和就业率。其次,评价方式要由单一走向多元,不应过于看重学术成果等指标,而应多以学生学到了多少知识,毕业后的学生对社会做了多大的贡献等为标准。再次,应用技术型大学不应该过多关注高校排名,而应该形成办学特色,由“学术导向”转型为“基础人才培养导向”。最后,完善技能型人才社會福利待遇机制,通过对学生技能型考试的认可,建立技能型高考与学术型高考学分互认的有效衔接系统。总之,建立人才与高等学校分类体系,实行分类评价和分类拨款制度迫在眉睫。
与此同时,转变社会人才价值观念,完善资格证书制度。让技能型人才成为高素质劳动者、高级技工和工程师也是教育成功的表现。分类高考制度创新上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社会观念的转变。一方面,在分类高考提出后,随之而来的就是配套制度的完善,相关文件方案提出要遵循“政府引导,学生主导”的职业教育理念来进行,通过对学生技能考试的鉴定与认可,建立起与高考考分互认的有效衔接系统。南方科技大学的招生办法则给了技能型高考一个非常好的启示,可以结合学生高考成绩或学校要求的能力测试制定相应的比例,进行综合录取[8]。此外,我们还要大力宣传技能型高考,促进“不唯学历凭能力”的良好社会氛围的形成,转变根深蒂固社会观念。另一方面,还应完善职业资格证书制度,要“去伪存真、去劣存精”,让其真正发挥应有的作用。技能型高考在目前的社会观念状态下,自身更是不可失了水准。同时,技能型高考应借鉴学术型高考的招考标准来选拔高技能人才,要确保选拔的公平公正,兼顾考生的身心特点。
2.从政府角度来看,应打破技能型高考低层次困局,完善现代职教体系,增加技能型高考考试科目的多样选择性是分类高考稳步推进的原动力
在信息技术时代,技能型高考兼顾技能与知识的双重考核的任务,技能型考核科目应紧随社会经济发展而不断变革。第一,我国已经开始了一批本科层次的高校转型试点,理应在这些本科层次适当加大技能型人才的选拔考试;第二,要保证中职生和普通生考试的公平公正,在技能型高考上要严把质量关;第三,要增加技能型高考考试科目,满足学生的多样化需求。此外,除面向各层次、各类型的院校。分类高考面向院校类型较少,仅局限于高职高专类院校是不够的,本科层次的技能型高考在短期内虽不具备可行性,但除了高职院校外,更多应用型大学也理应作为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应适当以专业形式接纳更多的职业类考生,为社会培养高水平工程型人才。同时各类院校也应加大技能型考生的录取人数,为技能型考生提供更多的升学可能。
职业教育办学层次的提高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提升技能型高考的吸引力,时代也呼唤高质量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出现。目前我国职业教育体系在顶层设计上的构建已经完成,目前也正有条不紊地进行转型。首先,我们要依据国家规定积极构建本次层次的应用型本科教育,积极响应《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等政策的精神和要求。其次,应用型本科的价值取向应该是以促进学生自身可持续发展为教育目标,不应该以功利主义价值来理解职业教育的目的和功能,而现实是职业教育很多时候被简单地认为是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单纯的“以就业为导向”观念亟须纠正。再次,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接轨,应注重衔接沟通,创新联合办学模式,使学生在技能型高考中真正受益。最后,现代职教体系的完善对高素质的劳动力的培养起着至关重要作用,要铸造一批高质量的应用型本科院校。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构建是分类高考的保障,完善分类高考更是解决结构性就业矛盾和推动本地化人才培养的重要举措。分类高考的出现,使职业教育体系现存问题更加凸显,建立新型的职业教育体系迫在眉睫。
3.从学校角度来看,应巩固中职教育生涯规划教育,增开普通高中职业规划教育和职业技术课程,建立普高与职高的互通机制
健全的生涯规划教育是高中阶段选择学术型或技能型高考的重要依据,也是分类高考顺利开展的灵魂所在。虽然教育部规定了中职教育必须启动职业生涯规划新课程,但生涯规划教育实施的效度却不能令人满意,仍需要巩固和加强。分类高考中一项重要内容就是增加学生自主选择权,既要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也要体现专业需求。参加技术型高考的普高生无法得到应有的生涯规划教育,就无法合理选择自己喜欢的专业和学校。有研究表明:在普高生、教师、领导和学生家长4个群体中,69.1%的人都对普通高中职业类课程的开设持肯定态度[9]。国外在初中的时候就开设了相应课程,我国接受普通高中教育的学生,在大学才有机会接触相关课程,所以我国也应在初中就应该积极开设职业规划相关课程,指导学生学业规划的选择。因此,我们要增开普通高中的职业规划教育。此外,学生多为18岁左右的青少年,正处于身心快速发育、性格尚未定型阶段,所喜爱的专业具有较大的可变性,因此还应加强初中和高中阶段职业倾向相关测试,以帮助学生更好地选择适合自己的专业和学校。
此外,应增开普通高中职业技术课程,建立普高与职高的互通机制。“文化素质+职业技能”是普高生选择技能型高考的首选。在现今普通高中只开设文化课程的背景下,对于文化课的学习,普高生占的优势自然不必說,其加强自身一门技能培训就可以参加技能型考试。普通高中应吸收职业教育中的优点,开设职业类课程的先进经验,加强与职业类院校的合作,增开职业技能课程,扩大学习范围,将课程选择权利还给学生。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与职业技能,这样不仅能使学生充分了解到自己适合的职业,而且还能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意识,为其参加技能型高考做好充足的准备。此外,我们还要建立普高与职高的互通机制,充分尊重学生的选择权利,普高的学生如果想学一门技术,可以在规定时间段内转学进入职高,反之亦然。
分类高考的实施是中国考试招生制度上的一个历史性里程碑。分类高考模式上的改革是高考改革的一大亮点,改革力度非常大,遇到的阻力也会非常大,但我们不能因为有阻力就停止对高考改革的步伐。但何种制度和配套设计会更让技能型高考考生青睐?怎样提升技能型高考吸引力和公信力?这都需要分类高考更深层次的改革,理想的分类高考不应该只局限于高职院校,更应逐步扩展到应用型本科院校,同时分类高考不应该是泾渭分明的分流,而应该是融会贯通的互通立交。
参考文献:
[1] 胡纵宇,毛建平.双轨制高考改革的难点思考与展望[J].教育发展研究,2014(10):12.
[2] 陈文静.应对新的高考模式,你准备好了吗?[J].湖南教育A,2014-05.
[3] 胡纵宇,毛建平.双轨制高考改革的难点思考与展望[J].教育发展研究,2014(10):12.
[4] 胡瑞文,张海水等.大众化阶段的人才供求态势与高等教育转型发展[J].教育研究,2014(1):74-83.
[5] 詹嘉仪.“技能高考”:高职院校招生改革论述[J].教育与考试,2012(3):21.
[6] 林晓洁.技能型高考,培育“土壤”最关键[N].中国劳动保障报,2014-04-16.
[7] 王震.中职生职业规划能力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以河南省部分城市为例[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4(15):71.
[8] 周洁,王敬照.学术型vs技能型 高考如何选[N].河北日报.2014-04-24.
[9] 普通高中职业类课程开设需求调查分析[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4(3):88.
[责任编辑:周 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