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喜梅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乳腺甲状腺一科,新疆 乌鲁木齐 830001)
B超引导下MST技术与传统的PICC置管方法在肿瘤患者中应用研究
余喜梅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乳腺甲状腺一科,新疆 乌鲁木齐 830001)
目的 探究B超引导下MST技术与传统PICC置管方法在肿瘤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2013年1月25日~2015年12月30日肿瘤患者200例,根据其PICC置管方法的不同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120例患者在B超引导下经MST技术进行PICC置管,对照组80例患者则按照传统方法进行PICC置管,对比两组肿瘤患者PICC置管的效果。结果 实验组一次置管成功率以及手臂舒适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其局部组织损伤、机械性静脉炎、穿刺点污染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肿瘤患者接受B超引导下MST技术进行PICC置管,可以将穿刺成功率提高,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B超引导;MST技术;PICC置管;肿瘤
PICC置管留置时间长、操作安全,已经被广泛应用于肿瘤患者的治疗中。本文主要对B超引导下MST技术与传统的PICC置管方法在肿瘤患者中的应用价值作分析,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1月25日~2015年12月30日肿瘤患者200例,根据其PICC置管方法的不同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主要包括肿瘤:乳腺癌,胃癌,结肠癌。患者均知情同意作为本次研究对象。
实验组男65例,女55例,平均年龄(62.56±6.25)岁;对照组男41例,女39例,平均年龄(63.01±5.12)岁。两组患者基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对照组按照传统方法进行PICC置管,即盲穿法,选择患者的正中静脉、贵药静脉、头静脉进行穿刺。
实验组在B超引导下经MST技术进行PICC置管,在超声的引导下对患者实施治疗,超声探头在患者的上臂处找出其静脉,并将探头下压来对其静脉、动脉进行鉴别,确定血管管径的粗细以及弹性,选择较为清晰的血管壁以及相应的静脉,将肿瘤患者的静脉设置为靶血管,根据其具体的血管深度,合理对超声引导系统进行选择,自动计算角度,从而清晰反映血管的深度以及尺寸。将患者的靶血管与屏幕上的实际尺寸进行对照,对穿刺的长度进行预测,进行消毒处理,建立无菌区,对导管和套件进行预冲,合理安放无菌探头罩,对穿刺点进行麻醉,安装导针器,在操作的过程中,严密对超声仪器的屏幕进行观察,对靶血管进行固定,之后进行穿刺处理,穿刺过程中,超声显示屏上会出现血管内亮点,针尾处若出现血液,则表明穿刺成功,之后将探头移开,并进行固定,将导丝取出,放置穿刺针,尽量将穿刺的角度缩小,之后对导丝进行推送。在肿瘤患者体外留置导丝(10~15 cm),轻压穿刺点,撤出穿刺针,对穿刺点进行局部麻醉,沿着导丝将PICC导管旋转至插管鞘中,并向前推进,加强血管走向以及推进方向的重视,保持在同一方向。打开插管鞘上的锁扣,分离插管鞘、扩展器,同时拔出导丝和扩展器,并堵住鞘口,对导丝的完整性进行检查。将导管沿着外鞘放置在血管中,并通过超声探头检查颈内静脉、锁骨下静脉,判断是否存在导管,在PICC置管成功后,覆盖明胶海绵、透明贴膜,并将无菌纱布治愈穿刺点处,之后采用弹力绷带进行包扎,适当给予肿瘤患者健康教育[1]。
1.3 观察指标
对两组肿瘤患者的一次置管成功、局部组织损伤、机械性静脉炎、穿刺点污染以及手臂舒适情况进行观察分析。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2.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实验组一次置管成功率及手臂舒适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其局部组织损伤、机械性静脉炎、穿刺点污染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PICC置管情况对比[n(%)]
PICC置管在长期输液患者中应用具有较高的价值,可以减少患者反复穿刺所致的痛苦,增加护理治疗操作的简便性以及安全性。为患者实施PICC置管的过程中,不仅应加强相关操作人员的技术水平、严格按照无菌的操作原则实施,同时还应加强患者术前的血管评估,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置管,从而将穿刺的成功率提高,降低并发症发生率[2]。
在超声的引导下为肿瘤患者实施MST技术来进行PICC置管,可以将穿刺置管的成功率提高,将机械性静脉炎、组织损伤、穿刺点感染等几率降低,且可以促进肿瘤患者手术舒适程度的提高。为肿瘤患者实施PICC置管的过程中,采用超声对其导管的位置进行探测,可以及时发现其导管异位的情况,并进行有效的调整,从而提高一次性穿刺成功率。同时,超声引导下MST技术进行PICC置管,还可以及时对其血管内存在的变异以及导管是否处于上腔静脉进行判断和探查,其在多次穿刺、反复治疗、水肿、肥胖以及外周静脉不佳的患者中应用,具有更高的价值[3]。
本文研究结果显示,接受B超引导下MST技术进行PICC置管的实验组,其一次置管成功率以及手臂舒适度明显高于传统PICC置管的对照组,其局部组织损伤、机械性静脉炎、穿刺点污染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
综上所述,在肿瘤患者PICC置管中采用B超引导下MST技术,可以促进一次性置管成功率的提高,减少对患者的损伤,从而对患者的正常治疗进行保证,意义重大。
[1] 林瑞端,郭 琛,梁 芳,等.B超引导下采用改良塞丁格技术进行中心静脉导管置管的优势[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4,18(6):4-6.
[2] 陈 洁.B超引导下MST(赛丁格)PICC静脉置管与肘下盲穿PICC静脉置管的比较[J].医药前沿,2016,6(17):117-119.
[3] 胡素琴,彭 青,李为芳,等.三种PICC置管方法结合整体护理干预应用于化疗患者效果观察[J].中国误诊学杂志,2012,12(7):1586.
本文编辑:张 钰
R472
B
ISSN.2096-2479.2017.14.147.02
项目编号:20120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