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向华
摘 要:如何在歌曲教学中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多角度感受歌曲,提高学生的人文修养,教师应做到心中有数。
关键词:情境;模仿体验;人文素养
歌曲教学是小学音乐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如何在歌曲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多角度感受、表现歌曲,提高学生的音乐人文素养,是每位教师值得思考的问题。
一、创设情境,感受歌曲情趣
低年级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他们活泼好动,想象力丰富。根据这一身心特点,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引发学生从歌曲中寻找答案,能有效激发学生聆听歌曲的兴趣。
歌曲《猫虎歌》情节生动有趣,小猫与老虎进行对话周旋,最终小猫脱离了险境。为此我对歌曲的故事情节进行了以下情境创设:“一天下午,在美丽的大森林中,高大威武的‘森林之王大老虎突然遇到一只小猫。小猫对大老虎说了什么?请同学们听完歌曲告诉我。”此时,从二年级学生睁大的眼睛中,我看到学生聆听歌曲的兴趣被激发出来。小猫遇见大老虎后,摇头摆尾装师傅。对大老虎说:“狮子、豹子都是猫。”“为什么狮子、豹子都是猫?”我提出问题。“因为它们都是猫科动物。”学生认真回答着。真不简单,还知道猫科动物,我称赞道。之后学唱歌曲时,学生兴致勃勃。尤其在歌曲结束的尾声部分,配上猫上树逃跑了的动作表演,学生更觉得歌曲情节生动有趣。
二、视听结合,感受音乐形象
德国故事影片《英俊少年》描写了从小失去母亲,父亲遭人陷害入狱的少年海因切,以善良诚实感动外公,一家人团聚的生动故事。主题曲《小小少年》和插曲《两颗小星星》,学生分别在四年级和六年级进行了学唱和聆听。小主人公海因切乐观自信的少年形象,深受学生喜欢。由于两首歌曲出自同一部影片,因此,借助影片将两首歌曲贯穿呈现,让学生直观感受影片中的人物形象和歌曲情绪、风格,对音乐形象有一个完整连贯的直观感受,加深了学生对音乐作品的理解。
美国音乐剧《音乐之声》,取材于1938年发生在奥地利的真实故事。修女玛丽亚来到退役军官特拉普上校家任家庭教师时用动人的歌声和游戏,让孩子们在大自然美景中陶冶了性情。三年级时,学生欣赏过其中一首歌曲《孤独的牧羊人》。当六年级学生学唱这部音乐剧中的插曲《DO RE MI》时,将两首演唱方法独特的歌曲借助影视呈现时,影片中特定的历史背景文化、浓郁的生活气息和迷人的自然风光,让学生感受到不一样的音乐形象和风格,激发了学生进一步探索外国音乐的兴趣。
三、模仿体验,感受民族文化
我国的少数民族能歌善舞,他们喜欢用载歌载舞的方式表达对家乡的热愛和美好生活的向往。富有民族特色的舞蹈动作和服饰,是学生了解少数民族文化最直接的窗口。因此学习少数民族歌曲时,可让学生模仿、体验富有地方特色的舞蹈动作,通过模仿体验,感受歌曲浓郁的民族风情,既能激发学生学习歌曲的兴趣,也可加深他们对民族文化的了解。
蒙古族歌曲《草原就是我的家》,表达了蒙古族游牧人民对大草原的热爱。歌曲节奏鲜明,情绪欢快。教学中学生边听歌曲边模仿骑马、甩鞭、放牧等简单蒙古族舞蹈动作。在欢快的旋律中,学生享受着骑上骏马驰骋在美丽大草原时的幸福,感受着草原人驰骋在草场时的豪放与自由。加深了学生对蒙古族文化的理解,激发了他们探索民族文化的兴趣。
歌曲《金孔雀轻轻跳》中的“小卜少,小卜昌”以及傣族人轻盈的孔雀舞,当地人因气候潮湿而依山离地而建的小竹楼及热闹的泼水节,将生活气息浓郁的傣族文化呈现在学生面前。当学生跟着歌曲跳起傣族舞时,那独特的孔雀手势标志,弯腰顶胯时的曼妙舞姿,宛若傣族的小卜少,小卜昌,这种舞蹈体验和感受,点燃了他们了解傣族民族文化的热情,拓宽了他们学习民族音乐文化的视野。
新疆歌曲《我爱雪莲花》的歌词“我叫土依拉,生在天山,从小爱爬山,采来雪莲,弹起冬不拉……”将新疆的天山、山上的雪莲花及新疆特色乐器冬不拉传递给我们。歌曲《新疆是个好地方》将新疆特产:吐鲁番的葡萄,和田的玉石,阿乐泰的金子,一一盘点介绍给学生,学生在边唱边舞中既体验了新疆歌曲节奏的欢快灵动,又了解了新疆丰富的物产资源。
四、情绪对比,感受歌曲场景
彝族歌曲《赶芋归来啊哩哩》中用“赶芋”(赶集)“啊哩哩”等心情愉快的衬词和欢快的旋律表现了彝族妇女赶集时心情愉快的生活场景,歌曲情绪热烈欢快;而歌曲《转圆圈》通过由静到动的情绪变化,表现了皎洁月光下彝族姑娘、小伙围着篝火翩翩起舞时的幸福场景;《彝家娃娃真幸福》通过歌词白衣白帽的服饰描述,为我们展示了彝族娃娃节日时的欢乐。通过歌曲的情绪对比,几首不同场景的彝族歌曲,将学生带入多姿多彩的彝族生活中,加深了学生对彝族文化的理解。
歌曲教学中,从什么角度让学生感受体验歌曲,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教师应做到心中有数。学生通过小学六年的歌曲学习,也许许多歌曲会忘记,但在教学中碰出的音乐火花,感受到的音乐文化、场景和音乐形象将留存于学生美好的记忆中。这些人文素养的沉淀,对学生今后探索新的音乐作品将起到重要作用。
编辑 赵飞飞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