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孟霞
摘 要:课程改革以来,我们的课堂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一言以蔽之:我们都在追寻理想的课堂。那么,怎样的课堂才是理想的呢?我认为理想的课堂,从形式上而言,就如一篇优美而深邃的文章,具有让人充满期待的开始,跌宕起伏、步步深入的内容,让人茅塞顿开的结局,引发无尽深思的后续。
关键词:新课改;理想课堂;有效措施
理想的課堂,从内容上而言,首先是扎实而有效的。扎实而有效是课堂之根本,值得我们每一位教师不懈地努力。扎实的课堂要求我们教师具有深厚的文化修养,并在全面的专业知识基础之上,勤于耕耘,乐于探究,善于反思。理想的课堂具有生成性,课堂中有师生之间、生生之间思维的碰撞,产生智慧的火花,互动的过程,活跃的气氛。教师的智慧,体现在了巧妙的问题处理产生生成性的课堂,让师生共同收获,共同成长。回顾许多年来自己所上的课和所听的课,我也经常自问,这其中有理想的课堂吗?
答案是难以断定的。因为这涉及三个层面:教师层面、学生层面、师生互动层面。一堂理想的课应该从这三个层面来考量,这样看来,我们的课堂往往只做到了其一或其二,很少有全面做到的。究其原因,我有以下几点拙见:
首先,我们上公开课的目的性太强,往往只是为了展示教师。要么是展示教师的个人功底,要么是展示教师的课堂设计技巧,又或者是展示教师的课堂驾驭能力。展示个人功底的,往往是教师说得很多,课堂节奏严丝合缝,教师一丝不苟,而学生则是顺势而行,而非顺思而行;展示教师课堂设计的往往会出现教案与学生不融的现象,因为教案是为本课量体裁衣,而非以学生和课文为基石打量的;展示课堂驾驭能力的课,更会让人有观赏动物表演的痕迹,往往是多年驯化而成,学生不是表达自己的思维,而是总在寻找教师的思维延向(听这样的课,我无法为教师的精彩表演鼓掌,因为我的心在隐隐作痛)。试想,这样的课怎能称上“理想”。但要想达到三者的融合又谈何容易。我想,魏书生、于勇正、窦桂梅等大师也一定是经过多次自我否定、探索才修炼至此的吧。
其次,我以为理想的课堂应是娓娓道来,似谈话、似诵诗、似辩论。我喜欢这样一句话:课堂是不断自我否定与自我超越的过程。所以,我以为一堂理想的课应是多堂不理想课堂的提升、反复、再提升。这样说来,许多看似理想的课堂其实也并不是没有遗憾。太过严丝合缝的东西一定是砍去许多凸突与棱角得来的,试想,这过程又有多么疼痛:我们的众多孩子要被砍去多少思维的棱角才能与一个教师的一堂理想的课达到严丝合缝啊。
我这样说并不是想标新立异,认为有问题的课才理想,而是认为,一堂理想的课应该出现“问题”,出现争议,这种争议可能是学生之间的,也可能是师生之间的。因为只有出现争议才会引发我们思考,更因为出现争议才是正常的。
第三,我以为理想的课堂还应是能够激发想象,保留童真的课堂。语文课程改革以来,我们课本上的插图太完美了,不论是构图、色彩都可谓美到极致,但同时也美到可以扼杀学生自己的想象。
我想编者的本意是好的,不就是为了让学生能够看图想象吗?但看到这么美的插图,我真怀疑我们的孩子是否还敢想象?哪怕留一个空白,空白的颜色、空白的小河、空白的高山,让孩子们根据文意去尽情想象。所以,我喜欢让学生自己去画课文内容,只要他们能画出来,我就鼓励他们大胆去画。我经常对学生们说:谁说课本上的插图是最好的,只要存在的就是合理的,当然也包括存在于你们脑海里的想象。
痛定思痛,反思我们的教学,反思我们的课堂,反思我们的课程改革,归根究底,还是没有真正落在“人”这个字上,这个人既指我们的学生,也指是我们的教师,但是,最终还是要落在学生身上。因为教师是为学生服务的,教材是为学生服务的,教学也是为学生服务的。至于我们的教师,从学生的立场来看,无论你是一桶水,还是一江水,还是长流水,最终,你要把水给学生,所以重要的是你能否把你的水变成学生能够吸收的、喜欢喝的水。说到底,还是我们的祖师爷孔子说的那句话:因材施教!这个道理连小孩都懂,可是我们却做不到,至少目前我们做不到,原因我在另一篇文章《说说我们的课改》讲了我的拙见。这里的“材”既指学生又指教材。其实我们的课改正在循序渐进地改变着我们教育中的弊端,但正如“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一样,虽然教材还是那个教材,学生还是那个学生,只是执教的教师不是那个教师,效果是完全不同的。所以,课改的根本是学生,但课改的关键是教师。
理想的课堂是每一位一线教师的崇高理想。只要我们认真做好,真心对待,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切实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那么理想的课堂离我们就不远了。
参考文献:
[1]姜扣兵.基于新形势下提高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分析[J].学生之友(小学版(下)),2013(9).
[2]刘鹏.对提高小学科学教学有效性的探讨[J].中国校外教育,2013(13).
编辑 司 楠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