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红琳
摘要:“问题意识是创新精神的摇篮”,当今中学生问题意识的缺失已成了不爭的事实。教师可唤醒“问”的意识,使学生“想问”;通过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使学生“敢问”;利用多样化教学手段来设置问题情境,使学生“会问”。本文分析了学生问题意识缺失的原因,并针对教学中的实际问题,给出了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策略以及策略实施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关键词:问题意识;缺失原因;对策;注意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创新人才,这是时代赋予教育工作者的神圣使命,也是摆在每位教育工作者面前无法回避的严峻考验。
问题意识是科学创新的起点,是构建知识体系和能力结构的切入点,是指人们在认知活动中经常意识到一些难以解决的、疑惑的实际问题或理论问题,并产生一种怀疑、困惑、猜测、探究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又驱使个体积极思维,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心理品质。问题意识是思维的动力,是创新精神的基石,是学生探求问题并解决问题的保证。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养成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
一、学生问题意识缺失的原因
1.教师的权威定势在我国,由长期封建社会里形成的传统师生关系,被我们中华民族以尊师重教的良好传统一直继承下来,正因为这样,“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育、课堂教学不仅根深蒂固,而且约定俗成,辐射影响源远流长。而事实上,这种关系是一种不平等的人际关系,因为有着绝对权威的教师完全控制了课堂,而学生的思维完全附属顺从于教师的思维。
2.书本思维定势法国生物学家贝尔纳指出:“妨碍人们学习的最大的障碍,并不是未知的东西,而是已知的东西。”我国的传统教育长久以来形成了以书本为中心的倾向,学生也形成了“读死书”、“死读书”的习惯。只有“书本”知识才被教师和学生所重视,并投入相当的时间和关注。
3.思维的从众定势长期以来,我国传统教育一直强调全体教育的统一性,即强调教育的整齐划一,忽视每个学生作为不同的个体具有的差异性,推崇培养的标准是那些听话、顺从的乖孩子,追求的目标是把教育对象改造成统一模式的产品。为此出现了下面我们司空见惯的普遍现象:别人怎样想,怎样做,我也怎样想,怎样做,不敢坚持自己的见解,不敢轻易出格成了一种共同的规则限定,这种现象即所谓的从众思维定势。
二、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对策
1.唤醒“问”的意识,使学生想问唤醒学生“问”的意识,必须让学生知道问的好处。古人云: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弗?培根说过:“多问的人将多得。”我国教育家陶行知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一只苹果从树上落下来只是自然现象,而牛顿却从一只苹果落地,想到它为什么既不向上落,也不向旁边落,偏偏竖着向下落?苹果向着地心方向落下,是不是因为地球对它有个引力作用?是不是地球对所有物体都有引力作用?正是牛顿爱问的习惯使他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
2.营造“问”的氛围,使学生敢问鼓励大胆质疑问难。有的学生因学习基础差,自卑感强,往往不敢发问,担心提出的问题不合老师的意图而挨老师的批评、指责,或者提出的问题过于简单而受到同学的嘲笑。要使学生敢问,教师要向学生作出承诺,即使问的问题再简单,或者根本没有什么意义,教师都会做到根据情况认真作答,或让会解答的学生帮助解答,或下课后给予回答,并对学生及时引导,使他们懂得怎样问更有意义。
3.创设“问”的情境,使学生会问教师要努力创造有利于学生生动活泼地学习的问题情境,给学生提供再创造的机会,使其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即会问,促使学生不断地发现问题,自觉地在学中问,在问中学。创设问题情境,要抓住“趣、境”两字,以趣激问,以境激问。
(1)以趣激问。以趣生疑,由疑点燃学生的思维火花,使之产生好奇,由好奇引发需要,使学生们兴趣盎然地遨游于知识的海洋之中,形成一种良性的循环,这就是以趣激问。如教学《沁园春·长沙》这首词,在导语设计里,我问学生一般咏秋景诗词的基调是什么?学生想到“悲秋”、“伤秋”,并很快找出“风急天高猿啸哀”等诗句来印证。
(2)以境激问。情境教学即在教学过程中,结合教学内容,教师有意地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生动的场景。创设情境的目的在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欲望,为学生营造“问”的学习氛围。如朱自清《春》,在阅读之前,师生共同回顾有关“春”的诗句,名言警句,让学生感受春天的气氛,之后引导学生齐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
4.教给学生提问的方法教给学生一些切实可行的提问方法,有助于学生提出高质量的问题。首先,从题目入手提出问题;其次从文章的开头结尾提出问题;最后从不同文体特点提出问题。
如:说明文可以从“说明对象、特征、顺序、方法”方面提出问题,还可以从“比较”中提出问题,从“矛盾”中提出问题,从“不同角度”提出问题等。
三、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应当注意的事项
1.教师要充分爱护和尊重学生的问题意识亚里士多德曾说过:“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质疑”是学生动脑筋的一种表现,是他们善于发现问题,提出疑义,来寻求解决问题的形式。
2.教师要充分相信学生有质疑的能力,营造“对话”的师生关系,创造优良的教学氛围著名教育家弗雷认为“教育必须在对话中进行”,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为学生创造真正自由的空间,构建对话平等的师生关系,认真善待学生的提问。因此教师应遵循不同年龄段学生的特点,对学生的质疑能力进行坚持不懈的训练,使学生进而由感性问题的质疑过渡到理性问题的质疑,提高学生的质疑能力。
3.教师应转变课程的重心,把着眼点放在使学生对新授知识产生问题,以及如何引导学生去探索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上教学时应在使学生想问、敢问、会问上做文章。教师应善于捕捉学生提问时星星点点的智慧火花, 不失时机地给予积极评价, 使学生时时有一种愉悦的心理体验, 感受到思维劳动本身的乐趣。
总之,我们在任何时候都要注意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更敢于提出问题、爱好提出问题、善于提出问题,从而提高问题意识。为造就出更多有发现力、创造力的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陈剑晖.新时期散文研究三十年[EB/OL].(2011-04-04).
[2] 王雪.论新世纪散文研究发展趋向[J].文艺评论:2009(5).
[3] 叶圣陶.关于散文写作.俞元桂.中国现代散文理论[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83:156.
[4] 李海林,王荣生.散文教学要从“外”回到“里” [J].中学语文教学,2011(2):18—26.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