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立场:作文教学的智慧境界

2017-09-23 17:15费洁
新作文·小学作文创新教学 2017年9期
关键词:水文习作儿童

费洁

前一阵儿,我对培训班的老师们进行了一次关于作文教学的民意

调查,他们说了好多问题和困惑,林林总总,主要集中在以下几点:1.学生无话可写,没有表达的兴趣和欲望。2.精心准备了下水文,但是用处好像不大。3.认认真真作前指导,写出来却千篇一律。4.批阅花费好多精力,但感觉吃力不讨好。5.有的学生看书津津有味,作文索然无味。6.有的学生说时手舞足蹈,写时缩手缩脚。

总结起来就是一句话:作文难住了学生,也难住了老师。老师们有困惑有问题,说明他们在思考,也在努力。怎么解决?我认为,关键要以学生为本,要站在儿童的立场来认知、发现和引领儿童,来组织作文教学,那么很多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一、认知儿童

老师教得吃力,学生学得没劲。原因有很多。我们要了解儿童,才能设身处地为他们着想。

(一)主动与被动

在我们看来,学生的作文不长,貌似没有什么技术含量。这是因为我们没有站在儿童的立场去看待。我们要知道,学生写作文是一个创造性的活动。将心比心,教师写论文,开心的有多少?主动地欢天喜地去写文章的恐怕少之又少。所以,教师必须要给学生足够的鼓励,给他们交流展示的平台,让学生主动去写。公开发表当然最好,但对一般学生来说有难度,那就把学生作文放在班级博客,放在QQ空间,贴在黑板报上,或者晨会课上展示。这些方式和管建刚老师提倡的作文周报所起的作用一样,让学生在生活中感受和享受到作文给他们带来的喜悦和鼓励,觉得写作文是一件很美好的事情。

现在很多人在微信中晒学习、晒生活,为什么?因为有人看,有人关注,有人回应,就会有一种存在感和被尊重感。我想,学生比成人更需要这种感觉。在老师的鼓励下,班级里能有一批孩子走在前面,乐意写、主动写,在写作中享受到成功的喜悦,他们的成功又会带动和鼓励后面的孩子。对写作有了兴趣,形成了一种很好的氛围,学生一定会给我们惊喜,会把写作当作平常的事情。

(二)吸收与倾吐

为什么有的学生看书很多,作文还是写不好?换句话说,看书对他写作帮助好像不大。不是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吗?为什么看书津津有味,作文却索然无味?事实上,阅读多和写作好这两者之间是不能画上等号的。

这是为什么呢?其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看书是吸收,写作则是倾吐。学生们吸收的是什么?吸收的主要是情节和内容,那么对于写作来说,没有多少意义。我们要做的,就是打通读写之间的壁垒。我们可以让学生读书后再讲讲,可以叫他在书中找好东西摘录,还可以让他在文章旁写一点点评析类的文字。这样做的目的是让学生在读书的时候留下痕迹,养成驻足欣赏的习惯,在关注情节和内容的同时,下意识地注意语言的形式。这样做,不是说要让学生把读书整得怎么高大上,而是让学生知道还可以这么读书,这么读还是挺有意思的。譬如,学生喜欢读杨红樱的马小跳系列,就可以先让学生从杨的文字中享受阅读的乐趣,进而学习作者为什么写得那么吸引人,怎么写人物语言的,文字那么幽默,每个人物的性格突出,惹人喜欢,作者是怎么做到的?

(三)会说和会写

我手写我口,我口说我心,怎么说就怎么写。这话没错。所以一般来说,学生如果会说,大多数也能写好。这也是中低年级习作课时教师先指导学生把话说通顺,然后再让他们写的原因。

但事实上,会说真的不等于会写。有学生不会说,但写得很好,或者说得很流畅,甚至会手舞足蹈,但写时却缩手缩脚。也有学生写得很好,但是平时说的话简单又干巴。譬如,文学巨匠巴金、沈从文,就属于口头表达简洁笨拙,但笔下却神采飞扬。

会说是口头表达,属于一种实践的自然状态,一般也没有经过深思熟虑。比如,口头表达河水十分清澈,我们一般会说:“这河水这么清啊!”或者会说:“天啊,这水清得要命!”这些是伙伴式的口头语言,简短易懂。但是,在作文中一般我们会这样写:“河水就像一面大镜子,清得可以看见河底的水草。蓝天、白云、树木倒映在河中,显得特别美丽。我多想变成一条鱼,在清粼粼的水里嬉戏,累了喝上一口。”写,是一种书面表达,书面表达要求规范地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表达具有一定的有序性和连接性,要符合读者阅读,是一种大众共同约定的表达形式。所以,从会说到会写,有一个从思考、转化到沉淀的过程。

二、发现儿童

怎么去发现儿童?

(一)写好下水文,寻找童心

相当一部分教师认为,自己精心准备了下水文,但是用处好像不大。下水文很重要,写下水文不仅仅是为了当范文,主要是让老师有一个经历和体验,寻找失落已久的童心童真童趣。而这份经历、体验、感觉是很珍贵的。就如上阅读课,需要教师自己有感情地朗读一样,读到那篇文章仿佛就是自己写的一样有温度,这样指导学生朗读的时候就不会隔靴搔痒、隔岸观火。

下水文不是摆设,它应该激荡在教师心中。用“激荡”一词,是因为下水文不应躺在教案中,落在纸面上,而应该活在教师心头。教师对下水文的特色,包括篇章結构、谋篇布局、遣词造句都要了然于胸,哪里是学生最难学会的,哪里突显本次习作的训练点,哪里是浓墨重彩真正要教的,教师都要很清楚。这下水文是聚焦重点时运用,还是突破难点时运用,化解疑点时运用,或者评讲分析时运用?用全部还是其中一部分?这一切都要以学生的需要为出发点,活用范文,存乎于心。我甚至认为下水文应该有三篇,优秀的、良好的、一般的,这样指导学生的时候才有可能有的放矢,真正懂得他们,才能因材施教,不会拔苗助长,更不会束缚和压制优秀学生。

(二)赏学生作文,尊重童心

为什么批阅花费好多精力,但感觉吃力不讨好?关键要看教师是怎么批阅的。如果教师是带着鉴定与评判的眼光去批阅,那么就很容易在鸡蛋里挑骨头,觉得这里语句不通顺,那里用词不巧妙。写到这里,我想到一个有意思的故事,说一个画家画了一匹马,自己觉得很满意,于是把画挂在街头,告诉街坊邻居,觉得哪里画得不好就用黑笔打上圈。第二天,画上的这匹马从头到尾都被画上了黑圈。他万分沮丧,觉得自己根本不是画画的料。一个老人让他把画仍旧放在原来那个地方,只是告诉别人哪里画得好就用红笔打上圈。第三天,同样的一匹马,结果居然全部被画上了红圈。不同的关注点造成了不同的结果。这正说明了一点,关注什么,就得到什么。endprint

批阅学生的作文,当我们的目光只关注缺点和瑕疵的时候,往往会忽略学生的闪光点,看到的都是“黑”的,学生得到的就是否定,结果也就可想而知。所以,教师要以赏的态度来对待学生的作文,以欣赏、鼓励、引导、建议为主,批改的目的就达到了。著名特级教师宋运来主张的赏评,我觉得不错。批阅学生的作文,我们就要有从骨头边找肉丝的态度。

(三)选合适内容,顺应童心

什么是合适的内容?就是让儿童说想说的话,写熟悉的生活,写他们的喜怒哀乐,写富有童真童趣的内容。说到底,习作应该是儿童个体的精神生活,是一种自我表达的需要,是儿童真情的自然流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这样说:“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达自己的见闻、体验和想法。”这里强调了“自己的”这三个字。“课标”在低、中、高三个学段的具体习作目标中也强调了这一点,低年段是“对写话有兴趣,留心周围事物,写自己想说的话,写想象中的事物”。中年段则是“观察周围世界,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把自己觉得新奇有趣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写清楚”。高年段是“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写自己想说的话”“写下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象”“丰富自己的见闻”,这些无一例外的“自己的”,都在强调一点——儿童习作的内容要投向儿童,贴近学生,要从学生的生活中来。

所以,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去寻找、去发现、去挖掘学生喜欢写的内容,有话可写的内容,有感而发的内容,富有童真童趣的内容。漫画类、游戏类、想象类等都是学生喜欢写的。譬如编故事,苏教版教材中就多次出现过,第六册《习作7》编写养成好习惯的童话故事,第七册《习作7》给卡通人物重新编一个故事等。我执教的《老虎来了》就是以背着宝宝的熊妈妈遇上饿虎的照片为载体,让学生编成一个故事,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他们欣喜地眨巴着眼睛,跃跃欲写。

三、引领儿童

每个儿童都是诗人。那么,如何引领?

(一)养护言语生命

这儿有两段文字。

第一段:傍晚时分,天空中下起了倾盆大雨。校门一开,一位位家长撑着花花绿绿的雨伞,急匆匆地涌向校园。校园里一下子开出了一朵朵伞花,有红的,有黄的,有紫的,有蓝的……五颜六色,好看极了!这些神奇的伞花,成了校园里一道亮丽的风景。

第二段:回到家,我迫不及待地来到鱼缸旁,小鱼在里面摇头摆尾游来游去,仿佛在游戏。

这两段话出自一个一年级小朋友的笔下,当然有些字是用拼音代替的。我们或许会惊讶,一年级的孩子写出来的文字竟然情趣浓浓、生动形象,他们的语文老师怎么教的?那么我告诉你,这些文字不是在课堂上写的,是语文老师布置的家庭作业,也就是孩子在家里完成的。老师只是引领了一下,在批阅的时候打了几颗五角星作为鼓励。孩子非常兴奋,每天回家第一件事就是写。可以说,这个语文老师非常注重学生兴趣的培养,特别关注语言文字的运用。一年级的孩子虽然小,但已经有了自己的话语系统,他们听过很多儿歌、童谣、故事,也有一定的想象能力和表达能力,所以文字灵动又自然。可见,我们要做的很重要的一件事,就是对学生言语生命的养护,对学生言语冲动和欲求的珍视和维护。我们要用童心去对待他们,用儿童的语言给予评价,让他们的心灵展开翅膀,笔下的言语自然就会飞翔。孩子的言语生命,需要我们的养护。

(二)聚焦表达方法

作文教学需要从内容入手,因为有内容可写是最重要的,这是共识。但在有话可写的基础上更要有法可依。方法是能让学生进一步提升和自我成长的保证。教师要在每一次的作文课上找到一个训练点,并有所突破。

譬如,指导学生擦亮眼睛,掌握观察方法。我们可以先引领学生把看到的说清楚,也就是观察要有顺序,从上到下、从外到里、从里到外、时间先后等,这是观察训练的第一步。对于孩子来说,重要的不是知道这些概念,而是要在实践中会用,所以每节课都要有个训练点并落实。其次,引领学生把想到的说出来,也就是观察的时候可以有想象,观察的细致性和深刻性只有通过思维活动才能达到。在指导学生观察的过程中,恰当适时地向学生进行启发性的提示或针对性的提问,引导他们边观察边想象。最后,引领学生观察时把目光聚焦在关键,也就是说观察时擦亮眼睛捕捉现场稍纵即逝但却很重要的情景,通过细节描写等方式展现当时的场景或画面。

(三)设计由浅入深

有教师觉得自己辛勤地进行作前指导,结果学生的作文千篇一律,很是失望。其实,关键在于设计的时候没有层层深入,老师要点拨多一点儿,少说一点儿现成的预设,让学生多说一点,并要求不要重复,表扬学生写自己的话,结果就会好很多。

设计由浅入深,就是遵循学生的认识和思维的过程,就是循序渐进、润物无声的过程,也是充分发挥学生主观积极性的过程。譬如,让学生写出吹泡泡时泡泡样子的不同,就可以这样步步深入来设计:第一,泡泡出来时是怎样的?它们在空中的样子又是怎样的?这个环节可以让学生尽情地说,不要去限制他们的表达,这是保证学生表达不雷同的基础。第二,你看到个别泡泡与众不同的样子了吗?引领学生说出自己看到的那个,并且要表扬那些观察角度和别人不一样的同学。这个时候的学生就不会再人云亦云。第三,大家都关注到那个特别大的泡泡,但是表述的方法要不同,你眼中的是怎样的,可以用比喻句,也可以用拟人句。这是更为深入的层次,就是让学生找到属于自己的句子。

于是,有的学生这样说:一个西瓜那么大的泡泡恋恋不舍地从吹管上掉了下来,像一位老人慢悠悠地落在地上,“啵”的一声就爆掉了。

有的学生说:那个泡泡是慢性子,在空中慢悠悠地飘荡着,好像在悠闲地散步。它一会儿在这边转转,一会儿在那边转转,后来觉得没劲了,一眨眼的工夫就消失了。这样设计之后,学生观察的着力点就会因人而异,写出来的作文也会各有千秋。

认知、发现,引领,这是我基于儿童立场的作文教学的思考和主张。它從实践中来,又将回归到教学实践中去。endprint

猜你喜欢
水文习作儿童
浅议互联网技术在水文档案管理中的应用
江西省水文文化建设的思考
留守儿童
六一儿童
水文档案的特点作用与管理分析
习作展示
“六·一”——我们过年啦!
捏脊治疗儿童营养不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