味浓方显特点?情深突现特色

2017-09-23 17:50林培春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17年26期
关键词:心理课标准课堂教学

林培春

〔摘要〕一节好的心理活动课,要做到“准、味、度、实、美”五个方面:准——心理课的灵魂,味——心理课的核心,度——心理课的根本,实——心理课的基础,美——心理课的精髓。

〔关键词〕心理课;课堂教学;标准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17)26-0029-03

2016年,我开始从事教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有了更多的时间学习心理学。以前曾上过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也观摩了不少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一直在思考着:什么样的心理课堂才是一节好的心理课?

曾记得,有一段时间,工作较忙,所有空闲的时间都拿来做其他与教学无关的事,根本没有时间备课,每次走进课堂前,把教材翻一翻,迅速在脑海中构思好教学环节,如果有些环节比较复杂或是繁琐的,要么马上换掉,要么直接省略掉。说真的,对于已经从教二十几年的我来说,应对一堂心理课,哪怕不提前准备,还是可以拿得下来的。

现在想想:这是多么可怕的狂妄自大,这是多么可怕的职业倦怠,这是多么可怕的不负责任,这又是多么可怕的误区(心理健康活动课任何老师都能上)。

那么是不是有准备的课一定就是好课了。我听过不少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授课者为了这堂课做了很多的准备,对这节课侃侃而谈,这样的课就一定是好课吗?这样的课适合推广吗?

我认为一节好的心理活动课,要做到“准、味、度、实、美”五个方面。

一、准——心理课的灵魂

(一)《指导纲要》抓得准

我觉得一堂好的心理活动课,首先不能偏离指南。每一门课程的指导纲要都是无数专家、学者的智慧结晶,反映了国家统筹的战略眼光,虽然在实施过程中,我们会发现一些不尽人意之处,但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如果老师们所上的课,偏离指导性的文件,能算是一节好课吗?有的老师可能会问:我们根据教材去上,怎么会偏离呢?在现实的心理课堂,教师对学科定位不准,对教材理解不透,对学生了解不够,对自己风格不明,导致心理活动课沦为游戏课(只做游戏不求甚解,以活动为惟一目的)或思品课(作道德评判,强调教育性,指导应该如何做)的现象时有发生。

我在上“我爱我的父母”一课的时候,其中有一个教学环节是回忆父母关爱自己的一件印象深刻的事。一个学生说他捡到了钱,交给父母,而父母给了他一部分。捡到钱能否占为己有,已是道德的范畴,在心理课堂上,我们不能用道德的眼光评价她妈妈把钱占为己有的对错,我们要肯定的是妈妈对孩子的爱是真实的。课上,我没有对他做道德评价,而是引导学生领悟,家长对孩子的爱是没有错的,是真真切切的。

(二)辅导目标抓得准

辅导目标是辅导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1]。目标的设计要紧扣“知、行、意、行”,辅导目标要既不超越、也不低估学生的年龄特征,針对性要非常鲜明。辅导目标不宜过多、太散,而且不可缺乏可操作性。

我为了准确把握辅导目标,一般备课时、上课前,都会问自己这节课要引导学生学会什么?我的一课一得是什么?这样对于目标的设计会更有方向。

(三)辅导重难点抓得准

有的老师心理活动课环节设计得很多,形式多样,课也上得热热闹闹,但每个环节平均用力,经不起推敲,分不清重难点。

一节好的心理活动课,必须重点突出,难点突破。可往往老师们在设计时,不能很准确地确立重难点,我一般会这样问自己:在辅导目标中,老师最难操作引导的是什么,这便是难点;要让全体学生都掌握的是什么,这便是重点。

二、味——心理课的核心

(一)心理味

每次参加听评课活动时,总能听到老师们说到心理课要有心理味,我总听得很恍惚,何为心理味?

心理辅导课不同于一般学科课程,不是单纯的心理学知识的传授,也不是单纯的心理品质的训练,它以学生个人的直接经验为中心,在学生没有学习知识的压力的情况下,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放松心情的缓冲地带,使学生在这里能够重新审视自我、认识自我、悦纳自我,为更好地发展自我奠定基础[2]。

我认为,心理课上,师生投入情感,师生之间互动真诚开放,氛围安全,学生能感受到同学和老师的尊重和接纳,在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明显,且主动参与活动和讨论,同学和老师有较多自我开放和经验分享、自我体验和自我探索,这样的课都能说具有心理味。

(二)人情味

语数教师因为有成绩压力,在课堂上有时难免会把话说得重些。但心理教师不同,心理课上,心理教师要无条件尊重所有的学生,不对学生的谈话做道德的评价,不做对与错的评判,心理教师要有人情味,懂得共情,懂得引导学生发泄情绪。

一次心理课上,学生交流她偷拿了妈妈的钱,话越说越小声,我先给她一个拥抱,再鼓励她把心里的话说出来。最后,她把事情的过程讲了出来,从她的眼里,我看到了轻松。每次心理课,遇到学生心情激动或者哭泣,我都会先给她们一个拥抱,有了人情味,学生更容易开放自己,达到心灵升华的目的。

三、度——心理课的根本

(一)广度

心理活动课程的目标是使每一个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3]。关注每一位学生是心理活动课的最基本要求,因此,活动的设计要充分考虑到每个学生,活动尽可能安排每个学生都有任务的团体活动,使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参与,个个都有体验。

特别是心理课上的交流,尽量设计在小组中交流,让全体同学有机会诉说。

(二)温度

记得曾听过一节心理活动课,老师的教学设计深深地吸引了我,但是在实际的授课当中,辅导老师却不能完美地展示教学设计,辅导老师给我的第一感觉是冷冰冰的,当时,我心里就在想:要是我是这个班级的学生,每周上这个老师的课……我不敢继续往下想。所以,我认为,心理课一定要有温度。如果教师上课冷漠,那么学生听课也必定冷漠;教师无真情讲课,学生必然无真情听课,没有激情。师生之间只有产生情感交流,学生的学习欲望才会高涨,效果才会好。endprint

心理活动课,在功课表中,一般安排在下午,特别是下午第一节,老师的热情不够,哪怕多有趣的内容,听着听着也就睡着了。因此,老师的语言要有激情,老师的过渡语要有温度,老师的评价语要有的放矢,要能与孩子共情,要让孩子感受到温度。

(三)深度

心理健康活动课有别于其他的课,更注重的是学生的心理体验变化。因此,一节心理课下来,学生进班级前和出班级是否有变化,也是衡量这节课的好坏的标准之一。一堂好的心理课,一定会从某个层面、某个角度触动学生的,一定会使学生有所得、有所感,有所思,有所悟的。

一节心理课,哪怕你只安抚了一个幼小的心灵,哪怕你只感动了一个孩子,哪怕你只树立一个孩子的信心,这都是值得的。

因此,你要用你的设计让孩子感受到尊重,感受到热情。

(四)效度

每个班的学生发展水平各有差异,有的学生领悟能力会高一些,有的学生理解能力会低一些,但不管怎么说,必须让每个层次的学生都有所获,才是有效度的。如果没有效度或者只是对少数学生有效度,那么这节课都不能算是比较好的课。

四、实——心理课的基础

(一)平实接地气

我从来是反感公开课事先预演的。因为这样的公开课表演成分多了,没有多少研讨的价值。一节课,哪怕上过好几遍,只要熟悉教学过程的只是老师,只要不事先预演,依然是常态的平实的课。

记得我写的一篇论文《农村学校如何开展校园心理剧》发表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7年第2期上,看过的人都觉得文章写得很土,包括我自己也这样认为,但接地气,哪怕一个从来不知心理剧是何物的老师拿到这篇论文,让他创编、排练一个心理剧,他都能圆满完成任务。因此,我认为一堂好的心理活动课是可以模仿,可以借鉴的,可以共享的。

(二)充实有实效

充实的心理活动课,大家都有事干,学生没有机会开小差,做小动作,也不愿意放弃,通过教师的教学,学生都发生了一些变化,整个课堂的能量很大且有实效。

比如,“我爱我的父母”一课中的暖身活动,刚开始我设计大家抢着到中间唱,上第一次课时,发现大家的积极性不高,后来把它设计为先在小组中比一比、唱一唱有关父母的歌,再全班交流。因为全员参与,所以大家的积极性一下子调动起来了,暖身目的达到。

(三)真实有缺憾

课不能十全十美,十全十美的课造假的可能性很大。一堂完美无瑕的课是表演,不是上课。只要是真实的课,就会有缺憾。真实的课,一上完,授课者马上会意识到缺憾,听课者也能立刻从某一个环节找到令自己反思的环节,如果一节课听下来,听课者感觉每个环节都很完美,但总觉得哪里出错了,又说不上哪里有问题,那么这节课很有可能是一节过分准备的课。

(四)扎实有意义

心理课堂上的每一个活动环节,不是走马观花,不是蜻蜓点水,不是走流程,而是一步一个脚印,学生在教师清晰的引导中,有条不紊地参与着,一节扎实有意义的心理课,学生是越来越主动投入的,越来越积极参与的,越来越放开自我的。

五、美——心理课的精髓

(一)生成美

不少老师受公开课、观摩课的影响太深,一旦开课,容易出现的毛病是准备过度。教师课前很辛苦,学生很兴奋,到了课堂上就拿着准备好的东西来表演,再没有新的东西呈现,这样的课堂很难有出彩的生成。

心理活动课的命根子在“在于动,不但师生、小组互动,还要生生互动,多元互动,形成团体动力”。老师在预先设计好的环节中顺学而教,在与学生的互动中会碰撞出智慧的火花,课前的准备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再加上课上思维的碰撞及相应的讨论,师生相互生成许多新的知识,这样灵动的课堂会让学生难忘。

(二)创新美

心理课堂不应该是千篇一律的,不应该只是从网上刷一篇教学设计来应付的,不应该是没有经过认真备课钻研就去上的,心理课不仅要专业化,而且还应该不断创新,运用多种形式,为学生的心理发展做不同的尝试。

在上“我爱我的父母”这课时,我引进了最近很火的由董卿主持的《朗读者》形式,现场开放自己,讲了父母爱我的一件令我难忘的事,并现场朗诵了《感恩母亲》,把学生感动得热泪盈眶,让学生明白朗诵也是一种陪伴,陪伴也是爱父母的一种形式。

(三)个性美

每个教师都有自己的个性,即使上同一份教案,所呈现的课堂也是不一样的。任何人都不可能成为别人,他只能成为自己!因此,每一个心理教师要了解自己的特点,熟悉自己的风格,上出自己的特色。

心理课堂不仅要体现教师的个性美,而且还要张扬学生的个性。所以,心理課堂上更应注重学生的个性感受。

总之,一堂好的心理课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很难,而且,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看法不同。我还会不停地追求,在智慧的体验中享受创新的快乐!

参考文献

[1]严泽鹏. 心理健康教育中价值干预问题[M]. 改革与开放,2011(12):146-147.

[2]姚 雁. 谈心理辅导活动课的“形神兼备”[J]. 职业教育,2015(6):49-52.

[3]李小敏. 心理游戏在心理健康教育课中的有效运用[J]. 中等教育,2014(6):134.

[7]吴际,罗伟. 基于生活的心理健康教育课教学设计[J]. 现代中小学教育,2016,32(1):93-96.

(作者单位:福建晋江市雁山中心小学,晋江,362212)

编辑/张 帆 终校/于 洪endprint

猜你喜欢
心理课标准课堂教学
最新出版团体标准
简约化初中化学课堂教学实践探索
自然拼读法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有效融入
永远幸福
数学开放题在初中课堂教学的探索
同课异构
党员标准是什么?
心理课片段教学技巧探索
教师的自我暴露在心理健康教育课中的运用
于光影中休整心灵在故事中解读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