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过迷雾,遇见未知的自己

2017-09-23 04:35陈碧婷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17年26期
关键词:团体辅导高中生

陈碧婷

〔摘要〕随着2014年高考新政的颁布与推行,生涯规划教育已成为高中生进行选课、选科、选考的重要支持系统。而生涯规划课程是实现教育目的的重要途径,但相较于传统的生涯规划课程,以观察、学习、活动体验、团体成员互动分享为主的生涯规划团体心理辅导课程效果更好。本文是对在生涯规划团体心理辅导校本课程的实践过程中所遇到的困惑以及如何尝试改进的思考。

〔关键词〕生涯辅导;校本课;实践

〔中圖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17)26-0044-04

2012年新修订颁布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指出,高中生要在了解自我的基础上确立自己的职业志向,培养职业道德意识,进行升学就业的选择和准备,职业生涯教育从此成为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2014年12月教育部发布了《关于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的实施意见》和《关于加强和改进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意见》两项政策,明确提出“全科覆盖”“不分文理”等措施。

高考新政的核心就是“选择”,意味着学生要尽早了解自己的兴趣、特点和专业性向,并据此确定高考选考科目。如何根据变化选择自己喜欢且有利的科目?生涯规划教育就成为高中生进行选课、选科、选考的重要支持系统,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一、高中阶段生涯规划团体心理辅导校本课程的特点

课程是实现教育目的的重要途径,居于教育的核心地位。刘家伟对上海、浙江两地试点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开展情况做了调查研究,发现从整体上说,开设该课程的学校较为齐全,以上海金山区为例,开设课程的学校占87.5%,开设课程的方式多种多样,如职业倾向测验、职业生涯规划讲座、生涯规划专门课程、职业体验活动等[1]。由此可见,通过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对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教育及指导,是快速、直观和集中高效的方式。

为帮助高中生更好地规划自己的人生,在重要的抉择如文理分科、高考志愿填报时能学会做出更好的选择,我作为一名心理专职教师,除了开展生涯规划教育讲座外,在心理课中对生涯规划主题也一直有涉及,只是比较零散,其中印象深刻的有三节,即“规划职业生涯,活出精彩人生”“我的独特而精彩的高中生活”“绘制我的生涯彩虹图”。每节课设计较为完整,包含激趣导入、理论点拨、主题活动,目的都是引导高中生畅想未来、安顿现在,从而激发学生对学习的热情和信心,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

但课后跟踪发现,存在这样两种情况,一是学生往往刚上完课时,是满腔热血,希望为未来努力,但仅限三分热度,课后马上又回到原点。二是学生直呼这种课就像心灵鸡汤,有一点启发,但是鸡汤喝多了有毒,反而让他们对未来更加迷茫。我从中反思:从教学方式上,因生涯规划教育课涵盖的职业生涯规划相关理论较多,容易偏重理论讲授,轻实践体验;从教学内容上可能更多停留在生涯认知辅导上,过于强调树立生涯规划意识的重要性,而缺少了对高中生更为个性化且具体指向性的辅导;从课程设置上,目前尚未有统一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纲要,因而缺乏系统完整的课程指导体系给予学生科学有效的指导。杨艳在《团体职业生涯辅导对高中生职业成熟度的实验研究》中发现,生涯规划团体心理辅导显著改善了高中生的职业世界认识、职业自我认识,对提高高中生的职业成熟度具有长期效果[2]。因此,相比于传统、简单、枯燥的职业生涯课程,以观察、学习、活动体验、团体成员互动分享为主的生涯规划团体心理辅导课程更有助于高中生加深自我认识,提升对未来规划的信心,明确未来的发展方向。

为此,我校积极申报并通过了泉州市“十三五”规划课题“新高考背景下高中生生涯规划团体心理辅导校本课程的设计与研究”的立项。希望通过此项课题研究,设计出一套对高中生生涯规划有科学指导意义的校本课程,为高中生的生涯发展保驾护航。

二、当前课程设计与实践体验

对于处于人生过渡期的高中生来说,他们不仅面临着由儿童成长为成人的成长挑战,同时又面临社会的发展及多元文化冲击下所带来的对未来的迷茫及不确定性。著名生涯规划大师舒伯(Super)把职业生涯的发展看成是一个持续渐进的过程,一直伴随个人的一生。根据他对个体职业生涯阶段的划分,15~18岁的高中生处于探索阶段,他们要开始通过尝试一些自己感兴趣的职业活动,对自我兴趣、能力及价值观、职业进行探索。正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即这个阶段的生涯规划团体辅导内容应侧重于对自我和外部世界的探索。为此,本学期我校特安排高二年段每周开设一节生涯规划团体心理辅导课,帮助高中生了解自己的兴趣、能力、性格等自我特征,了解与自我特征相关专业和职业,形成自我概念和职业概念。然而,在设计与实践教学过程中,我们遇到了团团迷雾,迷失在了探索的道路上。

迷雾一:生涯规划教学资源数量质量存在局限,备课压力大

课程教学资源是课堂有效开展的重要载体。一个良好的教学资源,能够为教师和学生提供良好的互动讨论或参考的依据。我在准备“大学专业”课题时,通过网络搜索引擎输入“大学专业”词条时,发现除官方发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年)》以及重点高校的专业排名外,其他相关资料主要是来自于一些考试资源网的评价数据或前景分析。这些数据是否真实、可靠?我发现有些网站上的数据出现矛盾,如有的专业既被列为“热门”又被列为“冷门”。而“兴趣”“能力”“性格”等主题的相关资源很匮乏。为了帮助高中生更好地探索自我,很多相关主题活动都以相应的职业生涯理论知识和评估工具为主,如霍兰德职业选择人格类型理论在兴趣探索课堂的使用尤其频繁。但很多学生在做完测验量表后,对测试结果产生了很多质疑和困惑,它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但也存在着诸多的弊端。如它的结果是描述性而不是解释性的,学生似懂非懂;它关注的是职业选择而不是职业发展,所给的职业建议种类未能与时代发展相适应;还有它是静态的,忽视了个性随时间、环境变化的可能性等。由此可见,生涯规划方面的教学资源目前尚未形成完整的资源库,存在着数量和质量的种种局限,带给心理教师的备课压力非常大。endprint

迷雾二:团体心理辅导的基本设置与运作面临重重挑战

当前高中生的主要任务还是学习文化知识,学生自由支配的时间有限,只能以班级为单位开展生涯规划团体心理辅导,这就意味着每次辅导时间只有45分钟,面临着50人左右大团体的挑战。在这个有限的时间里,所能承载的课堂容量小,能实现的辅导目标也就不会大。再加上一个星期一节,战线长连续性差,这样一来团体在创设和转换上花的时间更多,导致可以进行团体工作的时间不足,容易出现课堂知识好不容易做到了认知学习,到迁移运用时却没办法进行,团体目标只能实现知情却无法进入意行,可能出现事倍功半的结果,课程重心也很容易偏向片面的专业介绍和职业介绍,而这种教育方式容易使职业生涯规划狭隘成传统的升学指导课程。

迷雾三:对于生涯规划,心理教师自己也迷茫

在美国,平均每50个中学生就配备一个进行生涯辅导的心理学家,全美国以“为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为职业的就有几十万心理学家[3],以保障课程的正常实施。回首我自己的过往,脑海浮现的是埋头苦读后,受制于分数、经济等压力,糊里糊涂地进了所大学,迷茫懵懂地选择了心理学,当时对于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力特长、性格气质等从未有过思考,更不用说有规划未来的成功经验。就算是当下的自己,也时常会因为在工作、生活中遇到问题或挫折而对未来产生迷茫和不确定。再加上本身也没有接受过生涯规划理论知识的专业培训,试问,一个理论实践都相对薄弱的心理教师如何成为学生的生涯规划导师?

三、关于课程改进的思考

如何拨开层层迷雾、走出困境,帮助学生遇见未知的自己?以下结合我在自我探索之“我喜我好——职业兴趣探索”、外部世界探索之“大学专业ABC”两次团体心理辅导的实践,尝试谈谈课程的改进方法。

1. 明确团体辅导的重点,生涯规划应重探索而非定向

适应一个“变化”和“不确定”为主要特征的外部世界,最好的方法就是终身学习。我国台湾心理学家金树人认为,生涯的发展是一生当中连续不断的过程,仿佛一条绵长的生命线,从过去发展到现在,从现在延伸到将来,在成长的过程中,个体需要不断设定和调整目标,从而明确自己的方向。因此,高中生生涯规划团体心理辅导的重点在于给予学生充分的探索和发展空间,帮助学生了解自己、了解社会,培养学生基本的专业和职业选择能力。我们知道不同的职业需要不同的知识、技能及德、体条件,而不同的知识和技能则是专业学习的主要内容。但专业与职业并不都是一种一一对应的关系,它们呈现多种复杂的相关关系[4]。因此,在“大学专业ABC”中,辅导目标除了了解大学专业的基本设置及与职业的关系外,更重要的是激发学生自主探索专业的兴趣,深入了解专业内涵,懂得如何选择专业。这里的辅导目标不是指向要求确定未来的专业,而是注重收集专业信息与选择的能力培养。

2.充分利用每次辅导的课前和课后,在无形中拓宽团体辅导的时间长度,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与实践

鉴于团体活动时间有限、职业生涯规划理论专业性强等问题,为避免在课堂中浪费太多时间用于认知学习理论知识,我在辅导前会将本次辅导要涉及的理论知识、相应的测验量表等整理成“生涯知识”学习清单,然后请学生在课前进行自主学习。如“大学专业ABC”的“生涯知识”学习清单中要求学生自行查阅学习《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錄(2012年)》,然后在课堂导入时围绕学习内容以问答或接龙游戏等方式进行检测。此种方式既活跃了团体氛围,又让学生初步了解了高校专业。同样,由于生涯规划的教学资源有限,大量的专业、职业信息受客观环境变化发展,没办法完整汇总。因此课后的拓展延伸也可充分利用起来,让没有办法在课堂上实现的知识迁移和尝试新行为在课后有效应用和延伸。如“课后拓展之‘专业详探”要求学生通过网络、采访、咨询等尽可能多的方式,了解两个自己感兴趣的专业信息,包括专业名称、专业课程设置、专业师资力量、专业培养模式、就业前景等专业内涵。当然,这两个环节可能要占用学生的课后时间,学生能否自主学习、积极实践体验除了要注意活动任务设计有趣又具有可操作性,更取决于团体是否已经有明确的规范和一定的默契,成员在团体中是否拥有安全感和归属感。所以,充分利用课前和课后,不仅拓宽了团体辅导的时间长度,保证了团体辅导的连续性,而且促进了学生的自主学习与实践。

3.巧设课堂中的主题活动,让学生在团体活动中真实体验并积极探索

课堂辅导时间45分该如何使用?试想如果能够让成员在这短暂的时间里有充分的活动体验,同样能促进学生的个人探索。为此,在“大学专业ABC”中,设计了主题活动 “话说‘大学专业之最”,活动规则是请学生分成小组,对从网络媒体上搜集来的如“大学最有‘钱途的专业”“大学最冷门的专业”“大学最热门的专业”等资源进行比较,分析其评价标准,从而学会以更加理性客观的态度看待每一个专业的内涵,进而促进高中生积极认真探索适合自己学习和发展的专业方向。又如在“我喜我好——职业兴趣探索”一课中,学生课前自行完成“霍兰德职业兴趣测验”,课上设计了“兴趣自我探索”主题活动,主要是通过“最快乐的三件事”“最崇拜的人”“最喜欢的电视节目”“最忘我的时候”四方面的自我探索,然后再以随机分组的方式分别就这四个方面进行小组分享,最后再用关键词的形式对这四个方面的共同点进行归纳。这样不仅让学生在交互分享中对自己的兴趣倾向有一个直观的认识,也成功地弥补了“霍兰德职业兴趣测验”的局限。可见,活动越贴近真实,效果越好。

4. 加强心理教师的生涯规划理论与实践应用的专业学习,做学生成长的导师

影响团体成功的因素很多,就团体内而言,领导者所言所行是决定团体成效的重要因素。作为心理教师,在生涯规划团体心理辅导中,既是领导者也是生涯导师,不仅需要掌握团体辅导的技巧,更要加强生涯规划理论与实际应用的专业学习。如果生涯规划理论不扎实,以经验论,可能会限制甚至误导学生的专业职业选择。如,主观表达自己对某些专业的不喜欢、不认同,或者是向学生介绍当下热门与冷门专业。因此,心理教师要明确生涯规划的科学意义,即为了终身的可持续发展。虽然没有生涯规划的成功经验,但是谁说不成功不是经验呢?在“我喜我好——职业兴趣探索”中关于探索兴趣的意义上,我以“一张简历表上的兴趣爱好空白”切入,自我开放,分享了自己从小到大对于兴趣的种种误解,帮助学生澄清了“擅长不代表喜欢”“为了弥补不足而做的事不是兴趣”,由此拉近了与学生的心理距离。真诚的自我开放同样具有启发思考的意义。 总而言之,新高考改革背景下,高中生生涯规划教育任重而道远。有语云:莫畏浮云遮望眼,走出自我天地宽。高中生生涯规划团体心理辅导校本课程作为一种行之有效的重要途径,虽还处在一个需要不断摸索的过程,但相信明确生涯规划重点、把握完整的团体辅导过程,在心理教师的专业引领与陪伴下,每一位学生都能够拨开云雾,遇见未知的自己。

参考文献

[1]刘家伟.新高考背景下我国普高职业生涯规划课程设置的问题研究[D].硕士论文.湖南师范大学,2016.

[2]杨艳.团体职业生涯辅导对高中生职业成熟度的实验研究[D]. 硕士论文.山西大学,2008.

[3]杨靖.从美国生涯教育的经验看我国普通高中生涯教育及其课程设置[D]. 硕士论文.天津师范大学,2007:18

[4]林甲针,陈如优.高中生职业生涯规划与班级团体辅导[M],福建教育出版社,2015,41-47

(作者单位:福建泉州台商投资区惠南中学,泉州,362000)

编辑/张 帆 终校/于 洪endprint

猜你喜欢
团体辅导高中生
最新出版团体标准
登鹳雀楼
十二星座家长怎样辅导作业
“自然态”科技创新辅导之无心插柳
高中生学习·阅读与写作2020年7、8期合刊
生涯规划团体辅导课程开展研究
班级团体辅导活动设计
班级团体辅导活动设计(2)
中国出了本(高中生)
美团体打广告抗议“中国制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