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予湘
摘 要:操作是数学学习中很重要的一种学习方式。新课程标准把基本活动经验纳入到课程培养目标之后,越来越多的教师更加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而根据小学生的认知规律,学习过程当中的很多感悟多半都是在操作中产生的。那怎样设计与实施操作活动才能使课堂教学更有效呢?教师可以结合“倍的认识”教学,从操作方式、操作人选、操作形式和操作内容四个方面进行思考与探讨。
关键词:操作活动;有效性;设计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7)28-0107-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7.28.067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对学生的培养目标作了重要修改,在传统的“双基”基础上提出了“四基”,即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小学生数学操作活动能力是形成基本活动经验的重要组成部分,操作活动是否有效也是帮助学生形成基本活动经验的关键。在操作活动充分被关注的今天,有更多的教师开展了对操作教学的研究。本人也进行了多次操作教学的尝试,但仍对如何提高學生操作的有效性存在困惑。前不久,我很有幸参与了对《倍的认识》一课的研究观摩课活动。本课中有关操作的教学环节,设计和实施颇具匠心,怎么样求得操作活动的有效性,教学中的几个有关操作活动的尝试值得大家去借鉴和探讨。
一、操作方式的选择
小学数学课堂中,操作的方式有很多,或摆、或拼、或剪,要根据不同的学习内容确定。即便是同一种操作方式,先做什么,再做什么,怎么做,其中也大有学问。虽然没有统一的模式、统一的要求,但随心所欲、信手拈来的做法一定是不可取的。经过精心设计,合乎逻辑联系的操作,才能使学生更容易地获得知识,才能真正发挥操作活动的最大效用。例如:为了让学生认识“倍”并加深对“倍”的认识,教师设计了一个连续的情境,在梨总数不变的前提下,不断改变苹果的数量,也就是作为标准的量。让学生在有趣的“变化”中不断认识“倍”,感受到比较倍数关系时标准的重要性。
【片段一】学“倍”
1.在黑板上贴出6个梨,2个苹果。
师:如果把2个苹果看作一份,那么6个梨子里面有这样的几份?怎样摆能让人一眼看出?(一个学生在黑板上摆,把6个梨子摆为每2个为一份。)
小结:苹果有2个,看作1份,梨子有这样的3份,在数学上我们可以说,梨的个数是苹果的3倍。(板书:梨的个数是苹果的3倍)
2.在黑板上增加1个苹果。(6个梨,3个苹果)
师:它们之间还有没有倍数关系?怎样摆,更容易看出倍数关系?请同学到黑板上边摆边讲。(学生把3个苹果摆为一份,把6个梨子摆为这样的两份。)
对比:刚才我们都是把苹果看作一份,梨子有这样的几份,就是几倍。
3.取走2个苹果。(6个梨,1个苹果)
师:现在还有没有倍数关系呢?怎么看出来?请同学上台摆。(学生把6个梨子一个一个拨开,分为6个1。)
4.增加5个苹果。(6个梨,6个苹果)
师:现在还有没有倍数关系呢?怎么看出来?请同学上台摆。(学生把6个苹果合为1份,把6个梨子合为1份。)
5.四次操作对比。
思考:刚才这组练习当中,谁的数量没有变过?(梨子都是6个)
追问:那为什么比较出来的倍数关系,梨的个数是苹果的3倍、2倍、6倍又或是1倍呢?
小结:1份苹果的数在变,所以它们的倍数关系也在变化。也就是标准很重要,在比较的时候,我们要看清楚1份是多少。(板书:标准“一份量”)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共经历了4次操作,分别是6个梨子比2个苹果,6个梨子比3个苹果,6个梨子比1个苹果和6个梨子比6个苹果。这4次操作都采用了学生在黑板上进行“拨”的方式。随着苹果数量的不断变化,学生先是把6个梨子拨为每2个一份,再拨为每3个一份,然后再拨为1个为一份,最后又把6个梨子合为1份。通过这种直观的一组组分开,或者一个个合在一起的操作,学生不仅能清晰地看到两种量之间的倍数关系,而且对于“几个为一份”,也就是对“标准”的认识也越来越深入。此时的操作“拨”起到了无声胜有声的作用。
二、操作人选的安排
在组织学生操作的过程中,哪个环节安排学生全体操作,哪个环节安排部分操作,要充分考虑实际教学内容的需要,这样才能使操作活动更有效。例如:在片段一中,引导学生学“倍”的操作,就只是教师和部分同学的操作,其他更多的学生则是在观察和思考。这样做,使被关注的对象更集中,学生不仅可以借助个别同学的操作,建立直观的表象,深入理解“1份”与“几份”之间的关系。而且有比较充分的时间静心思考,从而提炼出自己的数学思考结果。
三、操作形式的设计
以往教师在执教本课时,师生都要准备比较多的学具,如:小棒、红花等。先不谈准备学具给教师或学生带来的负担,就从学生的年龄特点来看,三年级的学生年龄还比较小,操作能力有限,所以观课中会感觉他们整个操作过程都比较忙乱,经常是整理学具的时间多过了操作时间。
本节课,没有按照传统的形式让学生进行实物操作,而是在练习纸上出示了3种图形,让学生按照一定的要求进行涂色,以模拟操作的形式代替了繁忙的实物操作,大大提高了操作的效率。在学生充分认识“倍”之后,教师出示了这样一组练习:
【片段2】做“倍”
通过苹果和梨子个数的比较,知道了“倍”是什么意思后,接下来进行“涂一涂”的活动。
△△△△△△△△△△△△
□□□□□□□□□□□□
○○○○○○○○○○○○
要求:从中任选两种图形进行比较,要使其中一种图形的个数是另一种的2倍。
学生热情很高,按照先选定两种图形?邛选定标准?邛标准是几?邛另一个图形是几的思路完成这道练习。这道题给出了三种不同的图形,模拟的是三种不同的实物学具。学生思考后,只是进行涂色即可,改变了以往本课教学中学生操作忙、慢、乱的现象。此外,这种操作形式的背后也蕴含着更多的思维过程。学生要先从三种图形中选定两种图形,然后确定以哪种图形作为标准,再确定标准是几,最后才能涂色。操作中所蕴含的数学思考更有意义。此外,本环节的这种纸上操作的方式也为接下来学生学习用“圈一圈”的方法直观的表示出“几份数”埋下了伏笔。
四、操作内容的开放
新课标在课程实施建议部分指出:数学活动经验的積累是提高学生数学素养的重要标志。数学活动经验需要在“做”的过程和“思考”的过程中积淀。目前的数学课堂上,很多的操作活动看似热热闹闹,学生体验很充分,但实质上操作的内容只停留在表面,缺乏深层次探索。杨健辉教师认为,只有当在操作活动融入更多观察、比较、想象、探究等深层次的思维活动,操作才是有价值的。所以教师在学生进行操作时应该尽量走出形式化的误区,努力提升操作所蕴含的思维价值。
本课的片段二中,让学生从三种图形中任选两种图形进行比较,使其中一种图形的个数是另一种的2倍。这道题目也充分体现了操作内容的开放性。学生即可以任意选择其中两种图形进行比较,也可以自由选择到底以“几个为一份”作为“标准”。即便是两个学生选择的都是三角形和正方形,但由于他们选择的“标准”不同,所以最后涂色的数量也不一样。操作内容的开放,为学生的自主创造提供了空间,不但大大激发了学生的探究兴趣,满足他们的创造欲望。而且内容的开放,也使得学生接下来得出的素材丰富多样。有的学生是拿三角形和正方形比,有的是拿正方形和圆形比,有的是以3个为一份作为标准,有的以4个为一份作为标准等等。在多样化素材的对比中,学生就会发现其实不管图形如何变化,数量如何变化,但两种量之间的倍数关系却始终没有改变,异中求同,从而更深入地领会“倍”的本质,这是本次操作内容开放背后更有意义的精髓所在。不过,需要探讨的是,如果把原有的三种图形再增加一种,学生的选择就会更多一些,这样是不是会更有利于学生去发现,创造性也会更大一些?此外,在这组题目中,教师给定的图形数量只有12个,那就意味着学生可以选择的“1份数”的范围只能在6个或以下,是不是可以在每行图形后面加上省略号,使数量再开放一些,这样是不是给一部分学优生又提供了“跳一跳”的空间?
这个案例给我们带来了很多思考,操作不仅仅是只是表面的动动手,看似热闹,在关注操作的同时,更要关注操作背后的数学思考。如何辩证的理解操作,找到更有效的操作方式,是值得后续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 杨健辉,温伟明.降低复杂性,提升思考性——课堂操作活动研究一例[J].中小学数学(小学版),2008(Z1):12-13.
学周刊·上旬刊2017年2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