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云华
摘 要:在这样一个快捷的网络时代,人人都是“话筒”——只要你愿意,可以随时随地成为声音的制造者、信息的发布者。如何跟上时代的步伐,让快捷的网络服务于语文教学并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呢?
关键词:习作教学;素材库;写作方法
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学生的习作能力高低,直接影响他们今后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借助我们学校2017年度建瓯市教育科研立项课题《教育信息技术与习作教学的有效整合》进行研究,我做了以下尝试。
一、“找米下炊”──建立网站,提供素材
不少学生写作时“望题兴叹”,无言以对,其根本原因是学生头脑的“仓库”储存的素材太少,直接影响到其习作的兴趣和质量。因此,建立素材库是解决学生燃眉之急的关键。
我和课题组同仁建立了“百草园”的论坛、“百花园”博客和“网络习作”的QQ群,搜集许多内容新颖、形式多样的写作知识和图文素材。如:内容方面有写景、记事、写人、状物等;文体方面有应用文、记叙文、说明文等;形式上有“词汇宝典”“图文宝藏”“篇章精粹”“名师点拨”等栏目,这些内容极大地丰富了习作教学的空间,开阔了学生的眼界,深受他们的欢迎。
如:四年级上册近期的习作内容是写一处介绍“世界遗产”的导游词,孩子们大都没有什么旅游经历,倍感棘手。我及时在论坛和QQ群里发布了故宫、长城、天坛、敦煌莫高窟、兵马俑、布达拉宫、武夷山等世界遗产名录的图片、介绍和相关的链接,学生们兴致盎然地点击、浏览、学习,不知不觉中一篇篇精彩的导游词就诞生了。
二、学会筛选──引导上网,选择素材
除了我们建立的平台,我还时常指导孩子们上“小学生作文网”“小荷作文网”“人教网”等相关网站。网站上的素材和文章图文并茂、精彩纷呈,给他们许多有益的启迪。但网络的信息量过大,良莠不齐,这就需要学生们“慧眼识珠”,筛选最适宜的素材为己所用。
如:有个孩子写自己的两只乌龟,他把它们分别取名为“小马虎”和“小拖拉”,把它们的样子描写得形象、生动。特别在对它们生活习性的片段描写中更加传神。请看:
别看它们平时都胆小如鼠,可吃起肉来,那可是拼了命啊!什么也不怕。有一次我把一块瘦肉扔进它们的小家,“小马虎”率先抢到瘦肉,吃得津津有味。“小拖拉”火冒三丈!冲上前去,咬住肉的一角往自己地盘扯。“小马虎”也不甘示弱紧紧咬住肉,只听“嘶”一声,瘦肉成了两半,它们才吃起了自己战利品。“小马虎”狼吞虎咽地吞了瘦肉,不怀好意地向“小拖拉”逼近,看来避免不了又一场恶战!只见“小马虎”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咬住肉,往自己地盘拉。“小拖拉”的瘦肉又被抢走了。我真为它打抱不平啊!出于同情心,我又给了“小拖拉”一块瘦肉……
文章写得充满童趣,富有画面动感。
三、教给方法──举一反三,活用素材
有了网络提供的素材,还必须教给学生一定的写作方法,毕竟网络和学生生活实际有一定的差距。因此,我要求学生在习作时可借鉴素材,但不能照搬。
如:四年级上册在教学描写“鹅和鸭”时,可先让学生比较观察网上提供的鹅和鸭的图片或视频后,再联系生活实际进行口述。同学们你一言我一语:有的说,鹅额头上的一块红疙瘩一看就知道了;有的说,鹅的体形比鸭子大,脖子也比鸭子长,嘴又扁又阔;还有的说,鹅与鸭的叫声大体相似,但鹅的厉声呵斥有别于鸭的小心翼翼,显得严肃郑重;还有的说,鸭惧怕人,当人走近时一定局促不安、让步逃走,鹅却傲然地站立着……
学生为什么能够说得如此生动具体呢?是因为网上提供的画面和视频就是这样清楚明白。网络资料加上联系生活实际,再注入自己的真情实感,于是便有了属于自己的理想的作文。
四、勇于创新──加工素材,洋溢真情
习作教学离不开“创新”。然而,若要使文章立意新颖、与众不同,则必须做到:立意新、构思巧、语言美,虚实结合,巧夺天工——这就是语文课程标准所要求的写文章要有一定的联想和想象。只有在字里行间注入自己的真情实感,这样写出的文章才能令人耳目一新。
如:四年级上册在指导学生描写“小狗”时,网上资料是狗看门及啃骨头的静态畫面,如何让它活灵活现呢?这就必须要和自己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并进行合理想象。在小组展示反馈的过程中,我发现同学们的想象不但合理,而且从字里行间洋溢着对小狗的深情。如:一位小姑娘写出的生动故事:
我家“小黑”既不像别的狗一样馋嘴,又不像其他狗一样贪玩。有一次,哥哥试着把“小黑”关在房间里,不让它出来。然后再送给它一根骨头:“小宝贝,吃吧!”说完,便离开了。可它一直在“汪汪”地叫着,还一直用爪子刨门……哥哥只好把它放出来。可令大家惊奇的是:“小黑”竟然没咬骨头一口!我惊讶地赞叹:“原来狗也有思想和感情啊!”
我相信,只要合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恰当整合、优化网络资源,学生将如虎添翼,快乐地在习作这方天地里自由自在地翱翔!
参考文献:
郑宏尖,王松舟.小学作文教学改革与流派[M].北京:航空工业出版社,1994.
编辑 郭小琴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