臧永猛
摘 要:课堂导入是一堂课成败的关键。根据积累的经验,总结《等腰三角形性质》的几种导入方式及相关反思。
关键词:等腰三角形;性质;导入方式;反思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当运用不同的表达方式呈现出将要进行的数学教学内容,即采用不同的导入方式,以进一步丰富数学教学,增加数学教学的趣味性,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调动学生数学学习的积极性,使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得以提高。通过经验积累,笔者在进行《等腰三角形性质》的教学时,运用了多种不同的导入方式。下面选取四种导入方式及反思进行如下总结。
一、以旧引新,导入新课
1.有两边相等的三角形叫 ,相等的两边叫 ,另一边叫 ,两腰的夹角叫 ,腰和底边的夹角叫 。
2.如图1,在△ABC中,AB=AC,标出各部分名称。
教师:大家做得很好,今天我们将进一步学习等腰三角形。
反思:旧知识是新知识的基础,新知识又是旧知识的拓展和延伸。这就要求老师在课堂导入时找准新旧知识的连接点,使学生感到知识不新,也不十分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种导入方式从简单的几个填空题入手,把小学与初中的数学知识有效地衔接起来,调动起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并为后面马上要进行的新内容学习做好铺垫。
二、实验探索,导入新课
活动:在一张白纸上任意画一个等腰三角形,把它剪下来,请你试着折一折,你的猜想仍然成立吗?
思考:
1.等腰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吗?请找出它的对称轴。
2.等腰三角形的两底角有什么关系?
3.顶角的平分线所在的直线是等腰三角形的对称轴吗?
4.底边上的中线所在的直线是等腰三角形的对称轴吗?底边上的高所在的直线呢?
教师:带着以上问题,让我们一起走进今天的课堂。
反思:学生画一个等腰三角形应该问题不大,目的在于提起学生上课的积极性。通过对性质的探究活动,培养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的习惯,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进一步了解发现真理的方法,在学习中运用发现法,体验几何发現的乐趣,在实际操作动手中感受几何的应用美。
三、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多媒体课件观看图片,一张是金字塔图片,一张是中国古代风格建筑图片,并让学生猜想其中的道理和奥妙。
问题:
1.你从这两幅美丽的图片中看到什么共同的几何图形?
2.这图形有哪些性质呢?
教师:这将成为我们这节课学习的内容。
反思:我出示生活中的等腰三角形的基本图形,让学生观察图片,很自然引出今天的课题。该图片联系生活,把问题作为学生的出发点,同时也能引发学生认识需要,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之在思维情境中进入最佳学习状态,使其带着深厚的兴趣开始积极探索、思考,从而使学生的原认知结构对新知的学习具有某种“召唤力”,激发学生兴趣的同时,又使学生了解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
四、发散练习,导入新课
动手操作:给每位学生一张矩形纸片,并用这个纸片按下面的方式折一个等腰三角形。
折叠方法:如图2所示,沿长方形ABCD的对角线BD翻折△ABD得△A′BD,A′D交BC于F。
思考:
1.上述重叠部分△BDF是什么三角形?
2.大家知道这样的三角形有什么性质吗?
教师: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它。
反思:动手操作过程是知识学习的一种循序渐进的探究过程。让学生在活动中思考,再从理性上去证明等腰三角形,培养学生推理意识和语言的转换能力。在《等腰三角形性质》的教学中,本着“问题是数学的心脏”的原则,精心设计了这个问题,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回答了教师的提问,问起于疑,疑源于思,课堂上教师要为学生质疑创造足够的空间和时间。在问题解决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发现问题以及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之,教师要充分认识到“导入是课堂教学的关键阶段”,要善于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学情对数学课堂教学的导入进行精心的设计,以积极有效的导入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其非智力因素得以挖掘和发展,在促进数学课堂教学顺利进行的同时,使学生有所得、有所发展。
参考文献:
吴楼萍.浅谈初中数学课导入的几种方法[J].理科考试研究,2014,21(2):16.
编辑 张晓婧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