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的居民与聚落》一章中人地观念的形成

2017-09-22 10:15迟秋楠
新课程·中旬 2017年8期
关键词:核心素养

迟秋楠

摘 要:核心素养是灵魂,必然要与国家课程体系和教学标准相结合,才能成为“活的灵魂”。地理核心素养相比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课程目标,其动态性、情境性、内隐性和终身性的特点更为明显。人地观念是地理核心素养的落脚点。人地关系理论是人文地理学的基础理论。作为一线教师的我们要紧跟时代的步伐,为国家培养出更多的人才。

关键词:居民与聚落;核心素养;人地观念

一、我国核心素养的提出是国际大环境下的产物

(一)核心素养区别于“三维目标”

在国际教育大环境的主导下,我国应时代要求提出素质教育,为培养21世纪现代化建设的新型人才做好全面准备。为培养具备综合竞争力的栋梁之材,我国曾在教育过程中强调重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这种“三维目标”的建立在一段时间内起到了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学习的作用。

随着国际改革和发展,我国教育改革在不断尝试与创新中崭露头角。为进一步实现国际化,我国在借鉴世界各国先进教育改革经验的前提下,提出“核心素养”。核心素养是灵魂,必然要与国家课程体系和教学标准相结合,才能成为“活的灵魂”。依照学生核心素养与课程体系相对独立的程度不同,世界各国和地区的核心素养体系在教育教学实践领域的应用模式大致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模式是核心素养独立于课程体系之外,由专门的机构进行研制和开发,之后逐渐与课程和教学相融合,代表国家有美国、澳大利亚等;第二类模式是在国家的课程体系当中规定了要培养学生哪些核心能力和素养,并指导课程的内容与设置,代表国家主要是芬兰;第三类模式是学生的核心能力和素养没有单独的体系作出规定,但国家的课程体系当中的许多部分都体现了培养学生核心能力和素养的宗旨,代表国家主要是日本和韩国 [1]。我国与第三类模式更加贴近,都在课程标准和教学建议等方面加进了关于核心素养的要求,而且强调核心素养的培养需要建立在各个学科内容的基础上,各个学科的教学需要以核心素养为指向。

核心素养更加强调培养完整的人,要求学生经过学习不只建立起学科内容体系,还要学会运用。由过去要求学科知识储备,转为强化学生发展为具备灵活运用的能力的人;具备解决问题的能力的人;具备地理思维、地理意识和地理情感的人;具备语言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推理分析能力等。地理这一综合性强的学科在培养完整的人的方面无疑要贡献一份力量,描上浓重的一笔。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和普通初中地理课程标准把人地观念、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地理实践能力作为核心素养。地理核心素养相比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课程目标,其动态性、情境性、内隐性和终身性的特点更为明显 [2]。

(二)地理核心素养的概念

地理核心素养是指学生通过地理课程的学习,初步形成地理学科的素养,在此基础上有机地结合基础教育课程的共同核心素养,提炼出地理学科中那些更为关注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必备品格及关键能力。

二、人地观念是地理核心素养的落脚点

(一)人地关系的概念

“人”指在地球表面一定区域空间,一定社会形态下,一定时间内有意识地从事着各种社会活动的人;“地”指与人类活动密切相关的,存在地域分异的地理环境,包括自然地理环境和社会经济环境。“人地关系”是要探讨人与地理环境在各自发展中的相互影响和制约的关系。[3]地球是人类的母亲,是人类一切活动的场所,保护自然、爱护环境、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早已经成为人类的共识。人地观念的培养有利于达成这些共识,为减少对地球母亲的伤害埋下伏笔。

(二)地理课程标准中的人地观念

理念是行动的明灯。地理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指出“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生学习地理,一方面在生活中应从自身做起,自觉成为环境的小卫士,学生的学习是为了生存生活,违背大自然法则必遭到大自然的报复;另一方面透过环境呈现出的各种人文特征能够运用自然规律加以解释,例如日本这个国家的人们,极度缺乏安全感,这种性格特质是由日本为岛国,又位于板块交界地带,多火山、地震这种自然环境决定的。“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21世纪人类面对的最嚴峻的挑战之一是人口、资源与环境的关系问题,这一问题的解决程度影响到地球母亲的生命限度,是和我们每个人息息相关的问题,归根结底,这一关系问题是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问题,学生通过地理学习,所有的学习行为、生活行为和社会行为都应以此为前提,这是“终身发展”的保证。

人类终其一生都在和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打交道,自然环境决定社会环境,社会环境影响自然环境。所有的学习活动都应以协调处理这种关系为根本,而“人地观念”的培养正是教会学生怎样认识这种关系和如何处理好这种关系。

(三)人地观念是地理核心素养的落脚点

一个具备“综合思维”能力的人,必然是一个能够兼顾“人”和“地”的人。一个具备“区域认知”能力的人,首先应明白区域环境是整个自然环境的缩影。而所有的地理实践都应在树立人地观念的基础上开展。

三、《世界的居民与聚落》中的人地观念

(一)人地关系理论是《世界的居民与聚落》的基础理论

人地关系理论是人文地理学的基础理论。初中教材《世界的居民与聚落》这一章节属于人文地理学中的一部分。这一点,在我国四种版本的人文地理学教材中,其中的三种版本都有所体现,详见表2。

(二)《世界的居民与聚落》中人地观念的具体体现

1.世界的人口分布受自然环境影响

世界人口分布是不平衡的。在四个人口稠密区域中,亚洲东部和亚洲南部,因为地形平坦,气候温暖湿润,水源充足,土壤肥沃等自然条件比较优越,成为人口的聚居区。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中的中国和古印度就分别位于这两个区域。在封建社会,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低下,相比科技发达的今天,人们更趋向于在自然条件好的地区生活。人口分布稀疏的高纬度地区,气候终年严寒;热带雨林地区,气候过于湿热;沙漠地区,极端干旱;一些高大的高山高原,例如,青藏高原,地势高峻,空气稀薄等,这些人口稀疏的地区,无一不是自然条件恶劣之地。由此可见,人口的分布受自然环境的影响很深刻。endprint

2.自然环境对人种形成有影响

根据体质方面的特征,可以把人类划分为三大人种,白色人种、黄色人种和黑色人种。这三大人种的特征在某些方面或多或少地打上了自然环境的烙印。

黑色人种多分布在气温较高的热带地区,皮肤中黑色素含量高,可以吸收阳光中的紫外线,保护皮肤;鼻子低而宽,体毛少,便于散热。白色人种多分布在较为寒冷的地区,鼻子高而窄,鼻孔通道长,可以使冷空气缓缓地进入肺部;体毛密,可以防寒。黄色人种多分布在温带地区,具有白色人种和黑色人种的过渡性。

3.地形种类多少是语言种类多寡的一面镜子

地形单元简单的地区,语言种类偏少,语言比较平实,例如我国北方地区,地形以平原为主,东北平原和华北平原这两个地区的语言非常接近普通话;而同处于北方的黄土高原地区,相对而言要复杂一点,这从陕西民歌信天游中也有所体现。

地形单元复杂的地区,语言种类复杂多样,所谓“十里不同音,隔河两重天”。在我国南方地区,有的地区甚至邻里之间的语言互不相同。南方语言的繁杂还可以通过几大方言体现,如粤方言、闽方言、湘方言、客家方言等,这些语言和普通话的差距很远,这主要是因为南方多丘陵,对语言的辐射和文化的传播起到阻碍作用。

4.聚落的形成和自然环境密切相关

一般来讲,在地形、气候、水源、资源等自然条件优越的地方比较容易形成聚落。例如,我国最大城市上海,沿河沿海分布,亚热带季风气候;我国西南地区的攀枝花、六盘水两城市,自然资源丰富。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

民居特点反映当地的自然环境特征。在我国南方地区,降水丰富,气候湿热,房屋多尖顶以利于排水,墙高窗大,利于通风排湿;而我国北方地区,冬季寒冷,墙壁厚窗子小,可以有效地防寒;华北地区降水较少,房屋多平顶,人们可在房顶晾晒粮食作物;东北地区的房顶坡度大于华北地区,主要是由于东北地区冬季降雪较多。

学生学习一门学科,要树立起学科的思维模式,培养好核心素养,尤其在今天这个科技高速发展的时代,作为一线教师的我们要紧跟时代的步伐,为国家培养出更多的人才。

参考文献:

[1]辛涛,姜宇,王烨辉.基于学生核心素养的课程体系建构[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學版),2014(1):5-11.

[2]牛超,刘玉振.试论地理核心素养的内涵、特征及其培养策略[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2015(04):48-51.

[3]王光溥,连建功.论人地关系理论在人文地理学教材中的体现[A].湖北省地理学会2006优秀学术论文集(地理科学类)[C],2006:4.

编辑 张晓婧endprint

猜你喜欢
核心素养
思想教育视域下公民核心素养教育的研究
如何培养学生的化学核心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