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棋惟
摘要:本文对朱自清先生的名篇《荷塘月色》的两个译本——杨宪益、戴乃迭译本和朱纯深译本,进行了对比分析。从用词到句式结构再到修辞手法,欣赏了两篇译文的语言特色和翻译的独到之处,不仅忠实原文内容和情感的表达,更能让读者以另一种语言再一次体会了《荷塘月色》之美。最后笔者总结了汉译英的翻译技巧,欲作此次翻译赏析的心得体会。
关键词:《荷塘月色》;杨宪益、戴乃迭译本;朱纯深译本;翻译赏析
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是一篇广为人知的抒情散文,语言优美,多用修辞和平行结构,让读者身临其境,脑海浮现月色荷塘之景。名篇佳作自有不少人为其做译:王椒升先生,朱纯深先生、杨宪益、戴乃迭夫妇,张培基先生,李明先生等。在本篇文章中,笔者将选取朱纯深先生和杨宪益、戴乃迭夫妇的译本作为蓝本进行赏析比较。文章将从部分到整体,从微观到宏观的视角做梳理和总结。
朱纯深先生的译文(以下简称为朱译)从整体上看与原文契合度更高,即从整体描写、句式结构和比喻等修辞手法的运用都与原文更相近。从一方面可以看出,在朱译本中更能体现异化的翻译策略。杨宪益、戴乃迭夫妇(以下简称杨译)的译文则更能体现归化策略,在不失原文语言风格和艺术表现的同时,更贴合译入语读者的语言习惯和阅读方式,译文同样流畅明了且具有美学享受。下面笔者从两方面对两篇译文进行不同程度的赏析和对比。
一、词汇层面
从整体来看,两篇译文用词各有特色,难分伯仲。词是句、段、文的基础,翻译用词的选择,一方面显现出译者基本功的扎实程度,另一方面则是对特定背景文化了解程度的反映。汉译英的过程中,由于两种语言、文化之间的巨大差异,译者在遣词造句时不仅需要考虑到词语的外延义,内涵义更能将原文作者所想表达的情感、气氛渲染和写作特色突出出来。以两篇译文选词为例进行对比。
(一)月亮渐渐地升高了,墙外马路上孩子们的欢笑,已经听不见了;
杨译:The moon was sailing higher and higher up the heavens, the sound of childish laughter had died away from the lane beyond our wall,
朱译:A full moon was rising high in the sky; the laughter of children playing outside had died away;
月亮“升”高,一个“升”字可以有多种表达方式:可以用动词“rise”、“ascend”、“go up”等动词或动词短语,甚至可以用“up”这样的介词表达升高的状态。但是原文并非表达状态,而是一种动态美感的展现,所以从选词到语态的翻译都需要考虑到。杨译本中用“sail”一词,有“航行,起航”等意,似乎将月亮更加拟人化,且笔者看来“sail”一词更能将作者心情表现的淋漓尽致。针对“墙外”的译法,两位先生也采取了不同的用词。杨译本中用了“beyond our wall”,且把“马路上”也用“lane”一词译出;而朱译本中用“outside”一词即简单明了地表达出来其意义。两种译法风格有别,都值得学习。
(二)我悄悄地披了大衫,带上门出去。
杨译:I quietly slipped on a long gown, and walked out leaving the door on the latch.
朱译:Shrugging on an overcoat, quietly, I made my way out, closing the door behind me.
“slip on”有“穿上、戴上”之意;“shrug”本有“耸肩”的含義,但用在这儿却更形象生动地为目标语读者把穿上的动作描绘出来。“大衫”是具有文化特色的词语,在欧美国家,像民国时期的大衫是他们无法想象的。所以针对这样的文化负载词,译者究竟该采取哪一种策略:究竟是归化还是异化呢?笔者认为,针对一些有意传播源语文化的文本,采用归化策略更为恰当。因为以传播文化为目的就需要文本具有鲜明的源语文化色彩,例如《圣经》这样的文本,无论如何都不可能将其专有名词、术语等译为符合目的语读者的文本。因此,从“大衫”一词,便大致可以推断杨在此可能采用了归化的翻译策略,而朱可能采用了异化的翻译策略。虽然本篇散文并不是以文化宣传传播为目的,但在翻译时笔者会更多的保留源语文化特点,采用归化策略。后半句“带上门出去”的表达方式也不同。杨先生采取了较为通俗的译法“walk out”,但似乎并不能表现出作者深夜欲出门但又怕惊醒妻儿的蹑手蹑脚的心态和动作。朱先生译本在此处的译法较好,而且整句中把“quietly”用逗号和主句隔开,更突显出原作中“悄悄地”这一叠词。此外,从本句的形式和音乐效果来说,朱先生的译文不仅对称且更具美学效果:前有“shrugging”后有“closing”。
叠词的使用可谓是本文美感极强所功不可没的。针对叠词的翻译方法,可大致分为三类:意译,押韵(押头韵或押尾韵),转换法(即改变修辞手法,用成语或俗语代替)。大部分情况下,因简单、快捷,采用意译的几率较高。不过若想将原文叠词的美感、形象感翻译出来,押韵的方式较其他两种是比较好的选择。以原文为例: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杨译:As far as eye could see, the pool with its winding margin was covered with trim leaves, which rose high out of the water like the flared skirts of dancing girls.endprint
朱译:All over this winding stretch of water, what meets the eye is a silken field of leaves, reaching rather high above the surface, like the skirts of dancing girls in all their grace.
一句话中出现三个叠词,这样的使用恐怕在其他作品中很少见了。“曲曲折折”生动的描绘了荷塘的模样,叶子密而接连无穷用“田田的”修饰,舞动的裙子用“亭亭的”展现,先不看译文,单是汉语的语言功底就值得我们深刻的研究和借鉴。“winding margin”和“winding stretch”这两种表达方式都可积累起来为我们所用,其中“stretch”有延伸之意,在视觉效果上更好的把荷塘的模样描绘出来,而且作者本是夜晚在皎洁的月光下于荷塘边散步,月光再亮也无法完全清楚地看到荷塘的边际,所以从此层面来讲笔者认为“stretch”一词相比更好一些;但“winding”和“margin”在读音和形态上又有押韵之感,因此从不同层面出发,美感的表达是不同的。杨译本中“trim”有“整齐的”含义,朱译本中的“silken field”则从质感和视觉双管齐下,不仅有紧凑之感,还有月光下荷叶的丝滑感,也与下文“亭亭”二字相呼应。“亭亭的”一词在翻译处理上,杨朱两位译者不同:杨先生用前置定语“flared”,朱先生用“in all their grace”这样的后置定语来修饰。
叠词在本文中还有很多,在此就不一一列举了。如“远远近近”“高高低低”这样的英文表达“fear and near”“high and low”是可为我们所用的,而且“fear and near”用了押尾韵的方法,也是值得学习之处。
二、句式特点
汉语是意合语言,这也就给翻译人员在进行汉译英时带来难题:无主句、兼语的处理、虚拟语气、句子的整合等。在用词确定后,如何能把句意高度还原,这是译者需要进行的又一大难题。下面从两篇译文中选取一些例句加以分析和鉴赏。
(一)平行结构
例:我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
杨译:I like both excitement and stillness,
朱译:I like a serene and peaceful life, as much as a busy and active one; I like being in solitude, as much as in company.
从原文的句式结构来看,可以算作简单的平行结构,而且在用词上也是前后对仗工整,前与后都是相反之意。此时作者表达的是内心活动,用这样的方式很能让读者站在自己的角度,从外部环境到内心世界,引起读者的共鸣。因此在翻译本句时,若能采用相近方式,则可更贴合原文,把原作者的内心情感更好地带给目标语读者。朱先生的译文采用了平行结构的方法,而且用词对仗工整:“serene”和“busy”,“peaceful”和“active”,“in solitude”和“in company”。无论整体或是部分,都与原文相贴合;无论形式或是意义,都与原文表达之意相呼应。
(二)修辞手法
例: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杨译:like glimmering pearls, stars in an azure sky, or beauties fresh from the bath.The breeze carried past gusts of fragrance, like the strains of a song faintly heard from a far-off tower.
朱译:like scattering pearls, or twinkling stars, our
beauties just out of the bath.A breeze stirs, sending over breaths of fragrance, like faint singing drifting from a distant building.
本句是作者用来形容荷花形美、味美的名句。前半句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荷花比作明珠、星星和美人。两位译者也同样用了明喻的“like”将翻译进行下去,只是在修饰喻体时用了不同的形容词。句号之后的句子用了通感的修辞手法,借用嗅觉和听觉,把荷花的香味转移为渺茫的歌声,可见香气宜人,悠然而至。在翻译时,两位译者都用了“like”做通感手法的转移桥梁,这也为我们做此类翻译时提供了蓝本。
从总体的句式来看,朱先生的译文不仅在形式上与原文更相似,翻译的过程中更把原文的情感、描绘的美景一一向目标语读者最大限度的还原出来,可谓在整个翻译过程中做到了“隐形”。杨先生的译本则更多的符合目標语读者的语言习惯,在很多遣词造句方面都用了很地道的英语表达,比如文中的“眠歌”译为“lullaby”,“轻轻地推门进去”中用了“tiptoe in”这样形象生动的小词来描述作者小心翼翼地从外面进屋的情景,这与其生活环境和夫人的影响是分不开的。这从一方面可以提醒广大译者,想要真正做好翻译,只有好的语言功底是不牢靠的,最关键的还要了解两种语言背后的文化。在扎实的语言做基础下,再做好文化的积淀,翻译这项工作才有可能被完成好。
参考文献:
[1]黄丽花,张承平.散文翻译中的美学视野——浅评第十七届“韩素音青年翻译奖”英译汉部分[J].湖南医科大学学报,2006(8):170~172.
[2]杨宪益,戴乃迭.Moonlight over the Lotus Pond[J].英语学习,1990(5).
[3]郑德虎.中国文化走出去与文化负载词的翻译[J].上海翻译,2016(2):53~56.
[4]朱纯深,朱自清.从文体学和话语分析看《荷塘月色》的美学意义[J].名作欣赏,1994(4):77~84.endprint
北方文学·上旬2017年2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