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扬
摘要:中国当代文学在语文教材中虽然所占篇幅不是特别多,但其具有鲜明的时代烙印,反映出中国文学的进步与前景,在教学过程中,如果能引导学生体会当代文学的艺术性与底蕴,将会给学生的语文学习增加助力。谈到中国当代文学,首先指的是1949年以来的中国文学;其次它可指发生在特定的社会主义历史语境中的文学。自二十世纪末期开始,具有独立思想的中国自由文学的出现,使得中国当代文学大踏步进入世界先进文化,逐渐成为引领世界文学的先锋。
关键词:复苏;多元文化;文学意象
一、发展阶段
从时间来划分,当代文学发展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949--1978年,从战争硝烟中走出来的人们从事和平建设以后,文化心理上很自然地保留着战争时代的痕迹,在这种文化氛围的制约下,文学观念由军事轨道转入政治轨道,两军对阵的思维模式具体地表现为片面强调阶级斗争的教条模式。
第二阶段:1978年--1989年,中国文学的真正“复苏”是以1978年8月开始的“伤痕文学”为标志的。1979年10月在第四次文代会上,邓小平代表中共中央致祝辞,明确提出了“不要横加干涉”的意见,并且承认文艺创作是一种复杂的精神劳动,黨“不是要求文学艺术从属于临时的,具体的,直接的政治任务,而是根据文学艺术的特征和发展规律,帮助文艺工作者获得条件来不断繁荣文学艺术事业。”
第三阶段:90年代,自90年代初开始,多元文化格局在不自觉中逐渐形成,在文学创作上则体现为作家放弃了宏大历史叙事,转向个人化的叙事立场,特别是由此走向了对于民间立场的重新发现与认同,新文学的传统也是在90年代才开始表现出蓬勃的活力。
也是在这一时期,一批面对自我的作家在开拓个人空间方面的写作实验得以实现,基于个人立场的文学叙事,以更贴近生活本身的个人写作方式创作,一批被称为"新生代"的青年作家和女性作家也应运而生。
二、代表作家
(一)莫言
莫言,1955年生,原名管谟业,中国当代著名作家。80年代中以乡土作品崛起,充满着“怀乡”以及“怨乡”的复杂情感,被归类为“寻根文学”作家。作品深受魔幻现实主义影响。莫言在小说中构造独特的主观感觉世界,其天马行空的叙述,陌生化的处理,带有明显的“先锋”色彩。2011年凭长篇小说《蛙》获第八届茅盾文学奖。2012年10月11日获得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奖理由是:通过幻觉现实主义将民间故事、历史与当代社会融合在一起。
当然,没有上世纪八十年代的思想解放,就没有莫言;没有农民之子的身份,没有近二十年乡土生活经历和当兵经历,也就没有莫言。但是莫言本身也有天才作家的天分与才能,当时他偶然看到李文俊翻译的 《喧哗与骚动》,兴奋得跳了起来,他顿悟一般高举起故乡“高密东北乡”这面大旗,把这片土地上的河流、村庄、痴男怨女、地痞流氓、英雄好汉都写了出来,创建了一个“文学共和国”。他要做这个“共和国”的国王,主宰一切。
但是,我们需要知道的是,莫言笔下的“高密东北乡”作为“原乡”,既是一种实存,更是一种臆造物,既是创作的驱动地,更是作家精神理想的发酵地。曾有不少人跑到高密县去寻找东北乡,寻找高粱地,大失所望而返。可见,它只是一个文学地理学的概念。作家视之为源泉,同时又不断赋予它新的含义。从这片原乡升腾而起的关键词应该是:民间,生命力,图腾,自然力,狂想,暴力,祖先等。
(二)苏童
苏童被归类为“先锋派”小说的代表作家,他的大多数小说虽然选择的是古老的中国化的素材,但摆脱话本小说惩恶扬善的叙述目的,放弃因果轮回、善恶有报的叙事伦理,赋予老故事新的内涵。
苏童小说先锋性最显著的表现形式是小说的主题意象。他小说中的意象具有多样性和丰富性的特点,以个性化的主题话语替代了传统小说的主题话语,主要可概括为以下几个形式:
1.精神的还乡和现实的逃亡。从《香椿树街的故事》到《飞越我的枫杨树故乡》,再到现实生活中的世俗男女,到处都可以看到逃亡者的形象。不管是城市或是乡村,现实或是历史,这些只是苏童小说的背景不同而已。他一直用两副不同的笔墨书写着人生。在他的小说里,城市的狰狞和乡村的温柔重叠更替,他总是不断地徘徊在城乡之间,并在努力地寻找生命中的某种东西。
2.人性的暴力和温情。在苏童的很多小说里,人性不再神圣而光辉,而是一种罪恶和麻木,人的生命过程不再和谐完美,而是一种凝重和残缺。《我的帝王生涯》中的黄埔夫人和瑞白,《武则天》中的武后,《城北地带》和“香椿树街”中许多的市民人物,都可以看到人性的恶与劣。
3.死亡关怀和生命意识。苏童在小说中通过写生命的萎缩、扭曲、躁动来激起重塑民族灵魂的愿望。
意象的运用是“先锋派”小说的特点之一。苏童在小说中,把它作为一种特殊的载体,来表达自己对生命对生活独特的领悟。他的意象创造极具表现力,这使他的小说总是带着很多神秘、奇幻的色彩和供人们思考的意蕴。正是意象的创造使苏童的小说表现空间得到进一步拓展,产生了如梦幻、传说、神话一样深邃的玄秘的本性意味。小说中的意蕴总是牵动着人物的命运,暗示着作者对生命和生活的理解。
三、发展轨迹
当代文学一直处于发展之中,进取之中,而在一些具体方面取得的成就,也呈现一种螺旋上升趋势。择其要者而言之,至少有三个方面的实绩显而易见,也值得重视。
第一,新的创作群体不断涌现,文学创作态势空前活跃。
跟过去相比,这些年文学的最大变化,是走出了过去的单一体式,一统格局,表现出少有的多样状态和多元格局。在作协、文联的体制之外,有不少的体制外的作者涌现出来,有的还成为职业的和半职业的作家;在传统的纸质写作之外,还出现了大量的网络写手,他们借助于网络平台施展才力,拥有着众多的文学读者。现在,活跃于当代文坛的中国作家,从上世纪30年代出生的王蒙、张洁,到80年代出生的张悦然,大约有6代人在同时写作,称得上是“六世同堂”。endprint
这些不同时期的作家,因为角度的不同、时代的影响,在创作中表现得千差万别,互不相同,这实际上又以各有千秋的个性写作,构成了整体的丰富繁盛与姹紫嫣红。同时,地域文化写作在逐步凸显,边缘地带作家在进而崛起。较有影响的有江苏的苏南作家群,河南的南阳作家群,云南的昭通作家群,四川的达州作家群等等。一些在所处地域和文学地位上处于边缘状态的新疆、甘肃、云南、宁夏等地的作家,在这些年崛起而成为文学创作中势头强劲的生力军,如新疆的董立勃,云南的范稳,宁夏的郭文斌,张文东等,这种地域与边缘的后来居上也成为当代文坛的显著亮色。
第二,文学创作的整体水准在攀升,而长篇小说的创作成就尤为突出。
这些年来的文学创作,表面看来似乎缺少一些应有的热点与看点,其实整体的创作一直在稳步发展,而这种真切又扎实的实绩,常常被媒体的报道所忽视。以纪实文学为例,社会问题报告文学继续大胆揭露时弊,贴近社会和读者,而传记文学部分,从人的命运去探悉历史命运的深度与力度,也有了较大幅度的突破;在散文、随笔方面,历史文化角度的大散文蓬勃发展。
以上是我对中国当代文学的一点概述,总体来看,当下的文学与文坛充满了一种过渡性的特征,但在艰难中生存,在坎坷中前行,是一个基本的发展趋势。说到文学,任何时代平庸的、二三流的作家和作品都占绝大多数,中国当代文学也是如此。一个时代中具有文学高度的作品数量越多,这个时代的文学成就越高。以中国古代文学而论,先秦散文,汉赋,唐诗,宋词,元杂剧,明清小说代表了各自时代的文学高度。
尽管大师与大师不同,我们仍然可以从“不同”中找到“同”;从变化中寻找到共性,文学才成其为“文学”。伟大的作家一般都具有丰富、甚至是坎坷的生活经历和渊博学识;具有敏锐的艺术感受能力和思想能力;具有丰富的想象能力;具有超强的反思能力和批判意识;具有悲天悯人的博大胸怀。而他们的作品,都具有特殊性、创造性、丰富性、新奇性。而这些,也往往是我们需要细细体会与学习的。作为老师,如何教会学生学会欣赏,学会一点点懂得不同文学之美,可谓大成也。
参考文獻:
[1]洪子诚,孟繁华.当代文学关键词[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林建法,乔阳.中国当代作家面面观——汉语写作与世界文学(上下卷)[M].春风文艺出版社,2006.
[3]张柠.中国当代文学与文化研究[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