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筱珍+黄信兵+谢献纲
摘要:本文阐述了高职院校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指出了当前素质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素质教育应发挥任课教师主导作用,以及有机融入课程教学与实践教学之中的观点及方式,实践证明效果良好。
关键词:高职院校;素质教育;职业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36-0215-02
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高等职业教育设专业、增规模、铺摊子的任务基本完成,现在已经步入了从重数量到重质量、从重规模到重内涵的发展阶段。因而,素质教育越来越成为高职院校推动内涵发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紧迫任务。
一、高职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
一般认为,高等教育范畴的综合素质包括思想素质、文化素质、业务素质、身心素质。笔者认为,若按社会发展新形势的要求,综合素质还应包括“创新素质”。高职院校的素质教育,既要符合高等教育一般的规律,又要体现职业技术教育的特点;既要着重于学生在校的学习成长,又要着眼于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既要着力加强学生的业务基础,又要着力突出教育的职业性。
对高职学生的思想素质教育之核心是养成良好的职业精神。职业精神是人们从事职业活动所必须具备的内在素质,主要包括职业理想、职业责任、职业道德,形成一种导向性的职业养成,将会影响毕业生创业的品行,进而影响企业的发展。文化素质既对学生的人生态度、性格情感、人文精神的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又是综合素质的基础,一个人的文化品位与人文知识对各方面素质的提高有着直接的影响。高职学生业务素质教育之重点是职业专业教育,主要包括专业知识结构和专业操作技能。身心素质包括心理素质和身体素质,是综合素质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是百折不挠、坚忍不拔克服各种困难为社会做出贡献的保证。高职学生创新素质之核心是创新意识及实践能力,是对毕业生在工作岗位上能创造性开展工作,进行技术创新的内在要求。
二、高职素质教育的主要问题
一是职业精神培养较为薄弱。目前,许多高职院校认为职业精神是学生就业之后在工作中养成的事情,没有将职业精神培养真正上升到综合素质教育内涵的高度,往往重技术、轻品质,没有形成完整的职业精神教育课程体系,从而在相当程度上造成了学生在校期间职业精神培养的缺失。一些毕业生到工作单位后,敬业精神不足,工作责任感差,工作纪律松懈,工作拈轻怕重,协作意识不强,等等。二是人文素养教育亟待加强。目前,一些高职院校对学生的人文教育没有予以足够的重视,人文教育课程处于可多可少、可有可无的状态。课堂内,专业教育与人文教育脱节;课堂外,校园人文氛围不浓,文化活动很少。从而,致使部分毕业生走向工作岗位后,在一定程度上缺乏爱心、精神空虚、心态浮躁、自私自利,不能正确对待社会、对待他人、对待自己,既影响了自身的发展,也不利于对社会作贡献。三是专业技术能力不足。目前,虽然几乎所有的高职院校都十分重视学生的职业技能培训,但相对于社会发展的要求,不论是教育理念还是教学内容和培训方式,都不能很好地适应新形势的需要,教育理念落后,培养渠道单一,教学模式固化,实训内容针对性不强且训练方法呆板,等等。培养出的学生适应性较差,实践能力、开拓能力以及创业创新能力都显得不足。四是身心健康教育较为缺失。身心素质教育尤其是其中的心理素质教育在高职院校的教学改革中处于相对滞后的地位,对学生缺乏心理引导,少有开展挫折教育,心理教育针对性不强,效果不甚理想。部分学生在工作岗位上缺乏自信、依赖性强、自制力和承受力差、焦虑急躁,不能以坚忍不拔的毅力去克服困难解决问题。
三、高职素质教育的途径
高校的素质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而课程教学是学校人才培养的主渠道,素质教育应融入其中。笔者认为,做好课程教学的同时开展素质教育,具有牵牛鼻子的作用和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要发挥任课教师主导作用。教师自身的素质及在教学中的表现不仅体现在教学质量上,而且将直接影响学生综合素质的养成。因此,教师要善于把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和教育做人有机结合在一起。首先,教师要以高度负责、全心投入的职业精神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去感染学生,对学生职业素质的养成发挥潜移默化的作用;其次要以严谨的治学态度、精湛的业务水平、科学的研究方法、高超的专业技能去启发和提升学生;同时,还要以勇于探索的精神、持之以恒的毅力去激励学生。这里想特别指出的是,教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应该树立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的理念,像对待自己的孩子那样,贴心地关爱学生、严格地要求学生。笔者通过对高职院校一批在校生及毕业生的问卷调查了解到,大多数学生都认为教师的温心关爱和严格要求,对他们的成长是十分必要的。因此,教师对自信心相对不足且自我管理能力相对较弱的高职生,要把热情鼓励和严格要求有机结合在一起,且宜以前者为主后者为辅,充分发挥教师在学生素质养成中不可或缺的主导作用。
二要发挥课程教学主体作用。教师在授业的同时不能忽视自然而巧妙地传道。教学课程虽有公共课、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之分,但不同类型的课程在学生的素质教育中都能发挥积极的作用,比如:以思政课为主体的公共课教学要改变照本宣科、一味灌输的呆板教学方式,在阐述有关理论的同时,通过针对性强且有说服力的案例,并加强与学生互动,激发学生的爱国热忱,树立报效祖国的远大志向,形成追求“真、善、美”的良好品格以及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如果公共课在素质教育方面取得良好效果,学生形成了好学上进的态度,他们就会勤奋好学并努力学好后续课程,反之则反。基础课、专业基础课的教学对提升学生的业务素质至关重要。在专业课的理论部分,除了本专业的知识之外,还应注意通过学科专业领域的前沿动态及新技术、新方法、新工艺的发展激发学生的求知兴趣和创造欲望。此外,为了更好地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在课程教学中应大量开设选修课,增加教学内容的多样性,加强通识教育,改变人文教育与专业教育分离而未形成合力的状况。人文教育与科技教育的交叉融合是现代社会文明发展的要求,前者是关于“做人”的教育,要解决的问题是“应该做什么”、“应该如何做”,以培养人文精神为主要目标;后者是关于“做事”的教育,要解决“方法论”的问题,以培养科学素养为主要目标。人文源于生活,科学源于自然。人文求善,科学求真。我们要在科技教育中进行人文教育,把“做人”的教育贯穿在“做事”的教育之中,使学生在一个良好的育人生态环境中通过“做事”学会“做人”。同时,教學内容的多样性能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和学术视野,一方面使他们全面发展;另一方面有利于在不同学科知识交叉融合的背景下,激发创新思维。比如,让工科的学生掌握一些必要的文学、历史、哲学、美学的知识,有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使其能在工程设计中创造独特新颖的产品。
三要发挥实践教学环节作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渠道宽阔的各种教学实践环节对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应把素质教育与实践环节紧密相结合。一是通过一般性实践环节着重培养学生思想品质。比如:通过军训增强组织纪律性,磨练坚韧意志,养成雷厉风行的作风;通过社会调查培养感恩社会、报效祖国的责任意识;通过志愿者服务活动培养学生理解他人、乐于奉献的品质;通过第二课堂的校园文体及社团活动,培养学生善于合作与竞争、善于沟通与相处的意识以及胜不骄、败不馁的心理素质。二是通过专业性实践环节着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为此,要加大教学改革力度。比如,创新校企深度合作模式,从“校中厂”、“厂中校”开展“订单”培养这种方式逐步转到充分发挥校企各自优势,共同培养人才的一体化教学模式。在其过程中,要做到人才培养目标与企业人才需求相对接,教学内容体系与企业实际生产相对接,专业实习实训与企业技术创新相对接。又比如,可以开展各类学科竞赛,诸如:计算机专业可举行软件大赛,外语类专业可举行翻译大赛,财会类专业可举行会计技能大赛,等等。
四、结束语
高职院校的素质教育要坚持以人为本,一切从开发人、丰富人和实现人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使素质教育有机融入各类课程教学之中,将智力教育与非智力教育相协调、人文教育与科技教育相贯通、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融合,完善人格、健全心理、扩展视野、培养能力,促使人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培养成为创业创新人才。
参考文献:
[1]胡光明.国内高职素质教育研究综述[J].武汉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01):66-70.
[2]于勇.高职院校如何开展学生素质教育[J].教育与职业,2015,(32):48-49.endprint